纽约投行“精英”的升级打怪兽之路

其实你也知道,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儿,又要对你的脑力和智商有挑战,但又只有8小时一天?所以你如果退出了,你心里其实知道,你选择了一个挑战性更低的路

暑假,董事总经理們都出去带孩子玩耍了,导致整个floor都是一派慵懒闲散的作风。早上9点到了公司,刷了刷邮件,玩了一把模型,看看实在没什么事儿可做,就开始约起了往日有机会一起写书没机会一起说话的各种人喝咖啡。

见了十几个人以后发现,有一个绕不开的主题——选择。不久前经历过的校招是所有人的一次重大转折,那段时光我们也都曾拼尽全力,不断探索我们认识的边界,希望做出对我们认知范围内最好的选择。

校招那几个月,每天直击灵魂的一问就是:“我什么时候才能有offer?这样我就再不迷茫了吧!”如今,工作一年有余,迷茫仍然如影随形,每天仍然会直击灵魂的问自己:

除了工作,我还是谁?”

“我如何才能从这个工作里,或者从我走的每一个下一步里,抵达我的热情和意义?”

“话说回来,我的热情和意义是什么来着?”

就这样,坐在我对面的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我的背景与他们大相径庭,可殊途同归,我们如今都有一个叫做banker的名号,未来的路,也许会越走越像,也许会越走越远。

以下是实录。

 

01,从文理学院到私募的卷毛

卷毛明天就要离开公司了。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还和他在一个组上熬夜奋战。很多人离职之前都或多或少有些迹象, 卷毛也不例外:突然有很多度假计划,freestyle回复客户邮件,装模作样的检查一遍分析师的作业或者直接说“相信你,直接上交吧”。

卷毛即将要去的是一家赫赫有名的私募基金,这也是大多数投行里分析师和associate们选择的道路。当问到为什么做出这个选择,他没有犹豫,说:“因为我想知道,他们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我是一个在文理学院学形而上的那些东西的人,从来思考一些有的没的,没想过有一天会进入到投行这个令人不齿的行当里。但我进来了,因为我意识到如果不知道金钱在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行的,你的所谓清高也只不过是自命不凡罢了。”

“私募也是一样。我自认不是那等从众心理的人,以前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要去私募,所以我没动。做了三年的投行, 从分析师做到了associate,从专门做产品做债,做到了医疗行业,一直到去年12月份,我还觉得挺不错的,可到了三月份的时候,就突然觉得,是时候尝试一点新东西了。而私募这个选项,我一直都很欣赏与他们一起上deal的时候他们问的那些问题,鞭辟入里。私募嘛,就是一个价值创造的生意,这是他们全部的工作内容。我想学他们的这一套,不是你在行业里浸淫了30几年对细枝末节的了如指掌,而是你可以用同一种看问题的模型,用到所有的商业活动上。他们手下投资的公司大概率上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不过,当我看到那些比我可能更有资本,背景也更雄厚的同事也都和我一样选择了投行到私募这条路的时候,对我的选择或多或少还是有些心理安慰的作用的。因为他们知道的东西也许我今天还不懂,可我们做出了一样的选择。”

“我现在是很相信大牌这个东西吧。所以做完了老东家,下一个东家迫不及待的选了名声响的K所。年轻的时候啊,还是多选择一些能够给你加分的筹码。毕竟我也不想读商学院。”

02,商学院是有且只有一次的机会,想清楚了再做,不要浪费它

卷毛说他不想读商学院,好像读商学院是一个默认选项一样。其实那是因为在投行有一个不成文的名言:“分析师两年,私募两年,商学院再两年。”好像这就是成就精英人才和人生赢家的标准公式,所有人都要在这条道路上前仆后继勇往无前。

凯伦今年刚升副总,一次和我在哈德逊河畔漫步,聊起了她对于商学院的看法。

“商学院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有你读商学院的时候,人们会给你一张免死金牌,无论你想要天马行空去做什么事情,给你的职业生涯180度大转弯,大家都不会说‘你疯了吧’。这也是为什么我以前是做私人理财的,4年以后读了商学院,就能转入投行。

“我一直都不支持那些年轻人,在只有2年工作经验的时候就觉得必须要走了,要去把商学院这个经历纳入囊中,成为自己人生履历上的一个打过勾的选项。哈佛不是有2+2项目吗,我是反对的。一个只有2年工作经验的人,如何能说得出你为什么要做一个可能一辈子只有一次的转变?只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

“在商学院,你的职业转变是要在你进入商学院后的第一个月就基本完成了。9月份就是企业秋招的季节嘛,你没有时间到你进入商学院之后再考虑这些问题了,你必须怀着清晰的目标进入商学院。”

 

 

03,做着投行跑去做了一年秘书

这是投行为年轻分析师们设计的一个福利。在2年分析师做到头的时候,升职临近,许多人都可以尝试一个在内部就有的新的领域或岗位,在机会成本比较小的情况下做出改变和尝试。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不用重新经历一遍社会招聘的不确定性和煎熬流程,二是如果你发现这个改变是你所不喜欢的,最不好还有原来的投行晋升的道路等着你。

这个轮岗由各部门专门项目委员会仔细敲定,有许多可供选择的范围——不同的产品岗,别的国家、地区的岗位,甚至是投资者关系或者秘书处这样一些看似与投行无关的新领域。

秘书处是专门给全公司大佬们工作的部门,什么董事长办公室之类的,小而精悍,校招进去的很少,特别喜欢投行部门出身、有两年工作经验的年轻人。

莎拉就是这样从投行转去做了一年秘书,刚刚回归投行事业、换到我们组来的。

“当时明白我自己过去的两年分析师有了过硬的技术背景,作为一个在资源/能源行业的分析师,大家都会说我们这个组惨无人道,但说实话我并不觉得更长的工作时长、更加紧张的氛围是没有原因的。因为能源公司嘛,大多有非常成熟的经营模式,很多公司存在了上百年,结构的复杂程度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各种化工产品加上其他你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存在在同一个公司里完全不相关的业务,你就想想道氏和杜邦吧。很多时候作为分析师,我们要去给公司估值要做到一个一个油井的估值,每个细小的税务和负债如何处理这种程度。所以即使是一个很简单直白的DCF,做到最后都会变得十分费时。

“所以两年过去,没有特别想要继续在技术和模型这方面深挖。可是对于整个投行的运行、商业全局,这些战略上的东西,我觉得我并不了解,尤其在一个初级的职位上,也没有可能去了解到那个高度。这就是我想要去秘书处给大佬们工作的原因吧。”

“秘书处的工作很有意思啊。当时我一个人负责了整个公司的技术提升转型的项目。每天都要和不同的部门负责人介绍我们的新APP新系统,很多说服和展示的机会。而且与投行分析师不同,分析师更多是反应式的,别人有了指示你去做就好了,在秘书处你是主动式的,问题来了,你得想办法解决,达到目标。”

“那个时候我也有别的选择,可我仍然选了内部流动,选了秘书处。也是一段很有压力的时间吧,因为你两年分析师做完了,原本不用主动求变,如今却不得不到了这样一个节点,思考你的下一步该怎么走。有哪些选项、评估你的选项,这本来就是一件充满变数的事情。所以能够有这样一段经历,获得我想要的职位和经验,是挺幸运的吧。”

04,留下的女人

选择职业生涯中超过10年都奉献在投行的人不多,女性更少,但我的导师就是。

她说:“想不到,我现在做分析师的导师,都已经到了你们的妈妈比你们自己跟我的年龄更相近的地步了。”语间尽是对岁月过隙的感慨。

我为了准备与导师的这次长达一小时的谈话,想到了Mentorship, Career, Women professionals, B-school, Mobility, Diversity等等可以准备和讨论的话题,还仔细的写了要问的问题。从一开始导师就对我准备了小本本一副要记笔记的样子表示嗤之以鼻。没想到的是导师比我还能聊,我还没开场她就已经主动询问起了我的背景。

"导师是有性格因素在的。如果你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好导师,那就没戏,好为人师、善为人师,是需要你有兴趣、刻意的训练,才能够做的。我嘛,当然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导师啦。不夸张的说,我们组所有女性,从副总到associate,都是我正式的不正式的mentee。她们遇到问题,都愿意来找我倾诉。”

“年轻时候我恨透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当时我已经进入了一家顶级投行做分析师。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可当我接受了一个甲方的并购分析师职位以后,我才真正理解我当时做的那些模型,以及我其实相比于某个特殊的行业,还是更喜欢并购这件事情。

“9个月以后我想,我还能回得去吗?可是一切竟然就这么发生了。我给人事直接塞的简历邮件被我们组现在的大Boss之一看到,他在我日常上班的某一天就这么神出鬼没的打了一个电话,相当于是没有准备的电面。结局就是你看到的,我在这个组一呆就是15年。”

“我呆在这个组这么久,其中曾经有无数次想要放弃。你知道,尤其是经历过了非常艰难的某一天、某一周、某个月以后,那种退却的心思无法招架。但每一次我这么说,我的丈夫都会告诉我:‘你就再给自己一点时间,再慎重一点吧。’然后呢?一个礼拜以后,我就都忘啦。

“这么多年,也见过太多的离开了。尤其女性。现在初级分析师里女性占比很均衡,但到了上层,放眼望去幸存者寥寥无几。有一些我曾经很要好的朋友,如今也都离开了。到了一定的高度后,许多人会觉得为了这份工作牺牲了太多,想要稳定。有人生了小孩就再也没回来。曾经我闺蜜要离开时,我也曾努力劝说过,她仍然头也不回。

“我当时劝她的话是:‘其实你也知道,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儿,又要对你的脑力和智商有挑战,但又只有8小时一天?所以你如果退出了,你心里其实知道,你选择了一个挑战性更低的路。’”

“我留在这里,也是因为这份工作带给我日新月异的感觉。每天我都在思考不同的企业策略,不同的行业动态,如何赢得客户的信任。这份工作就是这么透支,你从醒来的第一秒满脑子只有你的客户——这是一份一天24小时,一周7天的工作。

“你要知道,留在投行的时间越长,你今后的选择是指数型的增加的。很多人会觉得这违反常识,在某个行业呆的越长会给自己留下的退路越少。但你看,我们这里的人,最终最终,都会离开投行,所有人。可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有人拥有了做CFO的能力。有人去了政府做公共政策和政府顾问。他们如果很早很早就离开了,这些机会的大门不会为他们敞开。”

 

来源:女博士投行女和小公举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