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狂想曲》——不只是一部人物传记

这本书揭示的真实比历史更深刻,比事实更深远。

迈克尔·夏邦. 摄影师: Swan Gallet

“你告诉我的一切都是真的,对吧?”

“嗯,全部来自我的记忆。除此之外,我不保证。”

1989年,当德国人欢呼着推倒柏林墙的时候,美国作家迈克尔·夏邦飞往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母亲家,陪伴患有癌症的外公度过最后的时光。止痛药打破了外公少言寡语的习惯,在接下来的一周,他不时回忆起自己一生的际遇,一点一点地揭开埋藏已久的秘密。而这些秘密,被身为小说家的夏邦以文学的形式,在《月光狂想曲》一书一一道来。小说以第三代人的方式,重看二战对人类世界、个体生活造成的残酷影响,同时将月球意向穿入其中。这部小说出版后收获了诸多好评,如今其中文版也于日前面世。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ksandfun)以《卫报》的一篇书评作为导读,带领中文世界读者进入到夏邦的文学世界。

当你心爱的作家写了一本令你难以理解的书时,感觉就像这位作家背叛了自己。迈克尔·夏邦的畅销小说《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奇迹小子》《犹太警察工会》和那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的处女作《匹兹堡的秘密》,称得上是近几十年来最耀眼的作品。夏邦是一位跨流派、跨主题作家: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到侦探小说,从英雄题材漫画到校园艺术家题材小说,包罗万象,随心游走在各个界之间。在他的作品中蕴藏着一种灵动的笔触和散文般的优雅细腻,从中能感受到他的心怀的广大。

2012年,为庆祝夏邦的第八部小说《电报大道》正式出版,我和他在切尔滕纳姆文学节上举办了一场活动。我之前在火车上已经读完了这部小说——说实话,不太合我胃口,略显说教,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感觉像是有人从他的世界中窃取了乐趣和想象的火花。连我喜欢的夏邦的早期作品的特征——布鲁诺·舒尔茨式的超现实主义,奇特而又神经质的人物形象,熠熠生辉的语言表达——好像也突然变得讨厌起来。他的新作《月光狂想曲》出版了,一册图书落在我的门前,发出一声不祥的闷响。

《月光狂想曲》向读者展示的是一部关于夏邦外祖父的传记,讲述了这位老人的临终时光。夏邦像加州的克瑙斯加德一样,探索着事实与虚构之间的肥沃腹地,这种探索也滋养了戴维·希尔兹的《现实饥饿》(Reality Hunger)。《月光狂想曲》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是一个名叫迈克尔·夏邦的作家,他的生活,或至少是从文本中呈现出来的生活,是与现实中的夏邦密切相关的。这本书有着一般人物传记都有的东西:脚注、从杂志上剪下来的广告、一系列佐证书里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细节。

夏邦的外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工程师,不过他脾气火爆,活得自在潇洒。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因为使用止痛药,他变得话多起来,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就把自己的历史向夏邦全盘托出,而之前夏邦对外公的人生知之甚少。小说并非按时间顺序叙事,结构松散,比如前一刻还在描述祖父的战时经历,一下子就跳到他的婚姻或者监狱生活。这种跳跃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制造了阅读的混乱感,但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着更深层次的逻辑——记忆,在黑暗中追寻难以掌控的生活中的真相与共鸣)。“我走了以后,你可以把这些写下来,”外公告诉迈克尔,“你尽管可以用它解释一切,给它赋予某种意义,用上你那些花哨的比喻,理清整件事的时间顺序,不要像我这样想到哪儿讲到哪儿。”这种大杂烩式的叙述方式并非无足轻重,这是作品的一部分,彰显了其真实性的层面。

外公的战时经历浓墨重彩。《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是关于超级英雄漫画的创作和超级英雄漫画本身(尽管是以小说形式来创作),《月光狂想曲》则在充斥着飞弹、火箭和残酷突袭中还包裹着戏谑,不落俗套。痴迷火箭的外公在战败德国的废墟中追踪火箭专家韦纳·冯·布劳恩的段落引人入胜。这本书致敬了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甚至一度让迈克尔去图书馆重读这部小说。与《万有引力之虹》像未来主义的绘画那样的尖锐颇为不同,《月光狂想曲》的焦点更为柔和。外公不能忘记他在诺德豪森的多拉集中营解放后的所见所闻,集中营的囚犯被关在那儿建造V-2火箭。25年后,当全家在电视机前观看月球登陆时,外公离开了房间,尽管他对火箭痴迷,但还是认识到进步的代价,从冯·布劳恩到整个太空计划的污点,他无法对此时而不见。

小说结尾有一个关键的场景,我认为这里是夏邦在《月光狂想曲》中想要表达的重点。迈克尔和母亲在翻阅一个旧相簿,其中有四张外婆的照片不见了。(想想当今时代的照片,可能拍完后都未必会再去翻看)接着,迈克尔和母亲一起“找回”了那几页上丢失的照片——通过母亲的语言描述。通过语言描述和想象力“找回”遗失的照片——填补过往的空白,只有在小说里可以做到。《月光狂想曲》是一本旨在挑战事实为先的小说,而现实的狂热信徒将每一部电影都视作以“基于真实故事”为基础。“你告诉我的一切都是真的,对吗?”迈克尔有一次问他的外公。“嗯,全部来自我的记忆,”外公回答道,“除此之外,我不保证。”这本书揭示的真实比历史更深刻,比事实更深远。

《月光狂想曲》充满了诗意的语言,这一特质是让我最初喜欢上夏邦的理由。一枚飞弹“卡在结了冰的池塘里,好像雪茄烟蒂戳在烟灰缸底的沙子里”;外公患精神分裂症的妻子点着了一棵树,“山核桃树矗立在火海中,树屋的窗户火光闪烁,好像恶魔的红眼睛”。外祖父母之间的情感是小说的核心情感线,美妙动人又透着忧伤,战争的印记始终存在于被伤害却有尊严的妻子身上。

这部小说是夏邦的杰作,尽管在叙述上跳跃不定,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在一步步稳妥地推进。《月光狂想曲》的出彩之处在于,这部小说的形式——包裹在回忆录中的小说——是对形式本身的一次尖锐挑战,是对小说无限可变性的一次大胆示范。当我读完《月光狂想曲》的那一刻,感觉 《电报大道》不过只是一个短暂的噩梦罢了。

作者:  (美)迈克尔·夏邦  译者:孙璐 
版本: 中信出版集团·大方 2018年3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