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吉利入股戴姆勒为中国汽车提供跳跃、整合发展思路

吉利入股戴姆勒也给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从业人员、消费者做了一个很好的指引。

3月2日,由寰球汽车主办的“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国汽车的新机遇”论坛活动在京举行。此次论坛将依据吉利入股戴姆勒集团等热点事件解读中国汽车在国际大背景下的新使命与新机遇。

中国汽车正重新站在国际化发展的十字路口,与十年前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时代不同,今日中国汽车的国际化进程中更多的是参与并引领整个世界汽车的变革,不再仅仅聚焦和满足于国内市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重新解读新的国际背景下留给中国汽车的新机遇究竟是什么?这一轮中国汽车走出去的目的与意义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值得深究。

论坛上,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认为,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汽车终将以出行移动终端形态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早年间的求人家带着玩,到后来跟着人家跑,到现在找机会要超越的艰难过程。吉利入股戴姆勒也给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从业人员、消费者做了一个很好的指引。为中国汽车发展提供另外一种跳跃、整合的发展思路。

以下是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的发言实录:

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的下一步就是物联网时代,汽车以后叫不叫汽车不重要,它就是个移动终端,现在看准了汽车是未来的移动终端。

从这个角度讲,无人驾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现在用导航非常智能,港珠澳大桥上已经开始做无人驾驶秀,有汽车、汽艇都可以做。无人驾驶是一个物联网的构成系统,如果那一天到来对整个汽车工业的冲击是颠覆性的,至少表现在规模产能上,恐怕现在的产量砍掉一半都不止,因为用不了那么多车,一方面大家的出行观念变化了,另一方面效率提高了,安全提高了。保险公司是最敏感的,他知道未来车险品种都有可能被干掉,这就是技术对社会形态的颠覆。

从这个角度讲,李书福收购戴姆勒的时候有一个观点,未来汽车会整合成两三个大的集团,当然他没有跟大家解释,从我的理解角度看,从汽车工业发展的形态看,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是非常残酷的,整合也是非常厉害的。中国对移动终端的认识上上下下相对超前,在技术方面我们赶不上美国,但是在应用领域,特别是未来的认识方面,从老百姓、社会的角度已经超过了欧美,而且不止一两年。现在李书福马上会碰到一个问题,他在欧洲的收购行为,会遇到传统观念的巨大抵制,包括对产业时代企业的分工竞合关系的认识,比如竞争产品之间不能做整合,这是他们很强的观念,吉利既收了沃尔沃,现在又收了戴姆勒,他们觉得不理解,按中国的观念难以理解。对于整合的认识,对于新时代的认识完全不一样,所以未来可能我们收购会面临一些置疑,需要做工作,也需要我们媒体起到一个比较好的作用,比如一些概念上的铺垫和一些对未来社会和行业未来的描述,都要有相应的铺垫才行。否则的话,让李书福一个人承担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也有点难为他。

我认识李书福有20多年了,刚认识时他还没有做汽车,而是刚刚开始做摩托车,聪明人做什么都可以,他也未必懂技术,因为台州是摩托车的零部件集群,他起了一个整合的作用。后来他做车是一个梦想,20年前做一个车,中国汽车业要出几大几小的规划,一百亿投资以上的规模根本别去想做车的问题。但是李书福当时才多少资本?但是他一样要做车,而且后来还做成了,那么资金从哪来?其实就是做整合,就是对零部件的厂家做了一个很好的资本整合和产能整合,吉利当时就是这么横空出世的,李书福当时没有100亿,如果有100亿肯定不干车了,他的起家就是整合。

到后来他收购沃尔沃也是整合国内的资源,包括地方政府的土地资源、金融资源,最根本的还是资金,所以李书福的特征,作为汽车人的特征,他从来就是跨界的,有很多汽车行业的人是一辈子在汽车,李书福本来就不是,在做胶合板之前都不记得他是做什么的,但一定不是做胶合板的。这次收购戴姆勒是整合境外的资源更多一点,不管是资金还是人脉,开始跨界做整合,我觉得也符合中国企业现在不断壮大的特征,不同的阶段整合的资源自然不一样。

我们也都知道中国国内境外投资的政策在过去两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两年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商务部有专门的刊文。但是到了外汇储备,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发生剧烈波动的时候,这个政策又做了相应的调整,当然调整也是对的,去年底出台的境外企业投资管理做了不同的引导,有的是禁止的,有的是限制类的,有的相对鼓励。我想我们这种境外收购高端制造业、品牌制造业,应该是属于鼓励的。这种大规模的收购,一开始一定会遇到巨大的阻力,因为此一时彼一时,八年前收购沃尔沃,可能人家问的是你资金够不够,现在大家可能对中国人有没有钱不会有置疑了,置疑的是你想干什么,这个也需要我们做好解释。可能李书福自己说了不算,所幸,我觉得这次动用的资金更多是投行替他组织的资金,这也是一种聚合作用。

从消化方面来看,我们用“蛇吞象”概念来讲已经不确切了,吉利的市值今年有2200亿,吉利股票在过去的一年中间涨了三倍,8年中间涨了五倍,8年前收购完沃尔沃之后最高到过4.8港币,后来下来了,最低的时候两块多左右,更早的时候是几毛钱。收购沃尔沃之后到达过4.8,一年前还在9块钱左右,如果以完整年度算是9块钱,现在是25块钱,还不是最高价,已经是前期冲高回落到目前收市的价格,市值是2200亿左右港币,戴姆勒按现在最好的价格来算,市值也就是5000亿人民币,从市值上讲也说不上“蛇吞象”。投资者对于公司估值的判断是此消彼涨的,吉利就是有增长性,我们从8年股价的过程看,保持着长期的通道,最近一年大幅度上涨,戴姆勒的股价相对平稳,它缺乏想象力,尽管在新能源车技术上可能号召力会强一点,但是它对未来整个互联网社会的认识,未必有中国企业的高屋建瓴。

我们两方面优势可以结合起来,这是社会环境有巨大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你处在相对业态稳定、生活稳定的欧洲,无法想象未来社会会变成什么样,欧洲为什么没有创新?这跟安逸和稳定关系太大了,美国社会有创新,对于中国来说,中国人更有改变生活的迫切需求,我国是两重因素加在一起的,过去的问题是没钱,下一代是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就是互相比,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我们永远都是别人家的企业好、别人家的孩子好、别人规模大我们怎么办?不过,现在的情况真的不一样了。

从规模上看,吉利去年是120万辆左右,奔驰在中国国内的产量大概在40万到50万之间,在全球也不过200万,无论从规模、市值角度来讲,其实说不上旗鼓相当,绝对没有大家想象的差距那么大,无非是大狗和小狗的关系,小狗会长成大狗,大狗不会再长了,就这么一个道理。我觉得奔驰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更多是一个梦想,更多是传统汽车制造业皇冠上的珍珠,未来是不是谁也不知道,至少在电动车方面特斯拉现在跑在前面,在无人驾驶方面谁也不知道后面是不是有个“特斯拉+”跑出来,社会充满变化,未来也许中国的新概念车又跑到特斯拉前面了,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但是眼前无论从品牌、美誉度和全球影响力上讲,我觉得奔驰当然都是值得我们赞叹的。

作为一个行业里的车企,作为一个一直有梦想的人,我想李书福入股奔驰是必然的。马云说,人总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做成了呢?李书福牛就牛在两个梦都做成了,收购沃尔沃、入股戴姆勒,至少迈出了很关键的一步,因为他从流程上讲,从法律上讲,现在德国政府都找不出他过界和违规的地方,我们也不清楚法兰克福交易所是怎么监管的,他们对大数据的应用显然不如中国政府,因为它明文规定3%、5%、15%要警告,真到25%就用不到你警告了,德国政府就可以干了。但是交易系统居然都没有预警,很难说吉利在钻空子了,吉利被披露出来的时候,收集的股份已经到了9.69,如果没有披露很可能一步就顶到15,下一个目标是拥有否决权的行为,其实是欧洲交易所方面的问题。

我们刚才说现在贸易保护要抬头,这是对中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全球化形成了很大的障碍,还有民粹主义抬头,特朗普之所以受欢迎,是跟潮流有很大的关系,欧洲比美洲更为保守一点,碰到李书福这样的外来者,有抵触、有不解、有刁难也正常。但是毕竟早期收购沃尔沃相当成功,我相信可以用事实来化解不适应。

中国汽车工业从早年间的求人家带着玩,到后来跟着人家跑,到现在找机会要超越,过程的确非常艰难,也见证了中国不断强大的过程,现在又碰到整个社会面临衣食住行巨大变化,就看你的洞察力、战略、策略能不能站在制高点,这个制高点不是行业、国内市场的制高点,它是要站在全球汽车产业制高点的高度,来看待以后吉利和其他中国汽车厂家的长期发展。

我觉得从这个角度讲,李书福真的是不错,真的是给我们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从业人员、消费者做了一个很好的指引,他的梦想可能未必那么顺利,但是他至少提醒我们有另外一种发展的思路,这种发展思路可能是跳跃的,可能是通过整合来适应新的时代。

这是我对并购的一些看法,我觉得在这个时期,不光是我们在座的媒体要以乐观其成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事情,也应该促成这个事情,中国政府也应该做相应的努力来消除外界对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并购、投资、参股的抵触,帮助中国企业更多的融入国际活动。无论是从市场容量来讲,还是从我们对未来行业的洞察力来讲,中国汽车工业一定是未来全球汽车工业的领头羊。就像中国的高铁,现在就是一无反顾的充当科技领头羊的作用一模一样,我们就说技术的试错和技术的成熟,全世界找不出一个比中国更大的市场,能够让它来做实验,高铁就是这个,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商业市场应用,量产一定要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容错空间的,你放欧洲不可能,日本也不可能,一条新干线反而成了它的历史包袱了,美国的城际铁路比中国的绿皮车还慢,不肯拆。只有中国有巨大的运输市场,高铁就是从模仿开始到联合研制,到最后自己脱颖而出的,我们有太多的技术可以自己掌握了。

高铁是这样,未来汽车也一定是这样,所以我们这些东西得到外界指导,不仅仅是凭着资本的蛮力对人家说三道四,中国这些企业真的是具备引领未来行业先锋作用的,现在这些老牌的技术实力强的国际公司,完全可以发挥他们现有的作用,给中国这些企业以技术上、人力上的合作,加强进程。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