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书推荐】新女性重新成为了太阳 成为了真正的人

本周关键词:怪诞故事、《小王子》、大正时代、权力与特权、西南联大、进化论……

《怪诞故事集》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编 唐江 马小漠 仲召明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1

《怪诞故事集》是由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编选的幻想故事集,故事的作者包括巴尔扎克、霍桑、莫泊桑、吉卜林、霍夫曼、果戈里等文学大家。全书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19世纪的离奇幻想故事”,后一部分是“19世纪的日常幻想故事”,卡尔维诺为全书撰写了长篇导读,并为每篇作品分别写了评论。

怪诞故事是伴随着十九世纪初的德国浪漫主义而诞生的,在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哥特小说在主题、背景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延伸,浪漫主义作家从中汲取了养料。十八世纪的法国文学为浪漫主义怪诞故事构建起了两种类型:一种是从路易十四的宫廷“神奇故事”到由加朗发现和翻译的《一千零一夜》的奢华气息,另一种是伏尔泰式“哲理故事”那般直接、迅速、犀利的构思。诞生在德国的“怪诞故事”则与法国不同,它们明确表示要描写主观内心世界的现实,表现思维和想象的现实,也可看作一种哲理故事。亨利·詹姆斯故事中的幽灵可以是没有脸也没有形的恶,也可以是颇为清晰的表现,还可以是导致超自然现象真实存在的假象……在书中,卡尔维诺以这位在时间范畴上来说属于十九世纪、在文学风格上却属于二十世纪的作家,为自己对怪诞故事的回顾作结。

茨维坦·托多洛夫在他一九七〇年出版的《怪诞文学绪论》中写道,标志了“怪诞”叙事风格的那个东西,正是在面对某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实时的那种犹豫,正是在理性而现实的解释和对超自然现象接受之间的那种踌躇。卡尔维诺则认为,怪诞故事可以向我们表达很多有关个体内心和集体符号的东西,处在这些错综复杂元素中央的,正是“超自然”这个概念,它总是富含意义,就好比“无意识的”、“被压抑的”、“被遗忘的”、“大异于我们理性关注的”等等这些概念的涌现。于是,卡尔维诺以二十六篇怪诞故事,带领读者一观怪诞的现代性,以及它在我们这个时代再次受到热捧的原因。

《我的叔叔李海》

 尹学芸 著
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 2018-3

2016年,尹学芸的小说《我的叔叔李海》(原名《李海叔叔》)位居首届《收获》文学排行榜·中篇小说榜榜首。

小说中,“我”一家人生活在天津乡下,父亲劳动之余到外地打砖坯子挣钱,认识了钳工“右派”李海叔叔,结为兄弟。仪表堂堂的李海叔叔第一次到家来,带来了奶香味的糖,成了“我们”家乃至整个村子的贵客。虽然李海叔叔一家住在山沟,“我”却告诉小伙伴们,他们住在大城市,有很高的大楼和电影院,就这样,李海叔叔渐渐成为了“我”一家的精神支撑。可是一家人渐渐发现,每年春节,李海叔叔总是空手而来,从本来就不算富裕的家庭里带走一家人精心筹措来的粮食、钱物,甚至借来的鸡蛋,久而久之,两家的关系终于从亲密变得淡漠而尴尬。直到多年以后,长大成人的“我”才在不经意间得知了两个家庭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李海叔叔每年春节从“我”家捎走的物资,是他们全家唯一的指望,正是靠着“我们”一家,李海叔叔一家人才撑过了那段艰难时期……在“我”的父亲和李海叔叔相继去世以后,两个家庭再度相逢,谅解了过往。

尹学芸在城市与时代的变迁中书写了一个家庭跨越20年岁月的漫长成长。个人与家庭、个人与时代在小说中成为了紧密的整体。除了同名小说《我的叔叔李海》,这部中篇小说集还收录了《玲珑塔》《曾经云罗伞盖》《士别十年》三篇小说。

《小王子的领悟》

周保松 著 区华欣 插画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18-1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周保松在多次重读《小王子》之后,对书中小王子的选择与行动产生了新的感悟与思考。他以小王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困境与际遇为切入点,写下了这本《小王子的领悟》。

在周保松看来,小王子经历了三次危机,并从危机中得到了成长:小王子深爱着他的玫瑰,但长久以来彼此相处不顺利,所以他选择离开B612星球。来到地球以后,小王子遇到了第二次危机,他看见玫瑰园里有五千多朵玫瑰,这时候才发现,他自以为拥有的独一无二的花儿,其实只是一朵普通的玫瑰,于是小王子伏在草丛里哭了。这时候,狐狸给出了解决方法——驯服。“如果你驯服我的话,我们就会彼此需要。”小王子与玫瑰的感情,是驯服关系里的独一无二。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小王子意识到,自己伤害了玫瑰,因而陷入了第三次危机。他理解到,责任伴随驯服而来,并内在于驯服的关系。这些责任构成了人的自我,并为我们的生活赋予意义及决定我们的行动。

周保松以《小王子的领悟》一书对驯服、梦想、生命、责任提出了新的思考与解读,重新思索生活的意义,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

[美] 格尔哈特·伦斯基 著  关信平 陈宗显  谢晋宇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1

各种社会之间的不平等已是五千多年以来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虽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不平等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保守主义者认为,社会不平等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公正的;而持相反论点的一派则认为,社会不平等既非必然,更不公正。

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能够得到?《权力与特权》回答了社会分层领域的核心问题。美国社会学家格尔哈特·伦斯基对人类不平等的因果、政治和经济权力的基础展开了追问。伦斯基通过辩证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学科思想的发展,勾勒了正在兴起的理论的综合框架。他认为,众多社会学家——如马克思、斯宾塞、萨姆纳、凡勃伦、莫斯卡、帕累托、索罗金、帕森斯和达伦多夫——所持的多元、矛盾的观点都可以被包含于不断发展的、系统化的理论主体当中。

本书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仍是社会学领域的经典读物。在本书出版20年以后,伦斯基认为,自己在书中提出的一般理论以及各种专门的理论很好地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针对近年来社会学理论中流行的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世界体系论,伦斯基还特别指出,虽然现代世界体系具有独特性,各个社会之间不平等的最终根源是技术进步,而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使现代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被全球性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这种不平等也不会被消除。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郑天挺 著 俞国林 点校 
中华书局 2018-1

抗战时期,随着日军步步南下紧逼,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撤退到云南昆明组建西南联大,于1938年正式建校,1946年停办。短短8年多时间,这所大学汇聚了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等当时中国的一大批文化和学术精英,保存了重要的学术资源。郑天挺从头至尾参与了西南联大的办学历程,并保持了记日记的习惯。日记始于1938年1月1日,一直写到1946年7月14日,除少数缺失外,基本完整记录了他在西南联大的工作、教学、交游、学术研究和生活状况等。而作为史学家的郑天挺,注重史实和细节的记录,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宝贵资料。

郑天挺到昆明的前两年,主要承担教学、研究生培养及北大行政工作,日记记录了他在战时的教学及科研情况,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办学思想及学术见解。一九四〇年后,除教学以外,他还兼任联大行政职务,身兼西南联合大学总务长及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副主任等要职,工作和会议繁多,记录内容涉及联大教学、规划、人事、行政、三校及对外关系等各个方面。又因他一直住集体宿舍,每日来访者甚多,交际圈里多为学人,诸如梅贻琦、蒋梦麟、陈寅恪、冯友兰、傅斯年、潘光旦、钱穆、姚从吾等,日记中也记录了不少当时教授们对学校、对政府及对时局的看法。1946年,郑天挺为北大复员返回北京,我们还可以从他的日记中一窥他与北京教育界、文化界的交往。

郑天挺日记中关于物价、薪资、补贴等的记载,是经济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对日机空袭时教授、学生“跑警报”等的记载,也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素材。作为西南联大八年的生活记录,这部日记更能体现一代学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顽强治学的精神风貌。

《大正:百花盛放的新思维、奇女子》

 [日] 茂吕美耶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2-1

“元始之初,女性原为太阳,是一个真正的人。如今,女性是月亮。仰赖他人而存在,依靠他人的亮光而发光,是宛如病人的苍白月亮。”这是平冢雷鸟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组成女性文学团体“青鞜社”时发表的宣言。大正时代的女性,和“新女性”的象征平冢雷鸟一样,纷纷摸索自立途径,从事新兴行业,摆脱长久以来社会和家庭予以的不平等待遇。

受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日本国内富裕起来后,文化百花齐放,民众的政治意识高涨,并出现了一批“新中间层”的实业家和有识之士、上班族,一切都充满着自由主义的氛围。同一时期,政府为了派兵至西伯利亚,军队和商人随心所欲垄断收购白米,引发出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米骚动”事件。运动中心人物是普通主妇,她们为了反对垄断白米,集体袭击米店,逼迫当时的内阁总理大臣辞职。这一运动标志着明治时代一味遭压制的女性,一步一步登上了社会舞台。

随着以平冢雷鸟为中心的女性解放运动和教育运动蓬勃兴盛,日本新女性职业陆续登场。除了传统行业的事务员、电话接线员、打字员,还出现了公车服务员、百货公司服务员,以及在船舶和飞机上工作的海洋小姐、空中小姐。在街上可以看到身穿美国电影中时髦服装的女性,“摩登女郎”和“银逛”(在银座逛街)成为流行语。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创办人吉冈弥生、日本第一位女演员川上贞奴、古典诗人与谢野晶子、魔术师松旭斋天胜等等,都是新女性的代表。在茂吕美耶(Miya)的笔下,在自由并充满活力的大正时代,“新女性”不再仰赖他人的光亮而发光,她们重新成为了太阳,成为了真正的人。

《贝多芬的头骨:音乐史上的天才与疯子》

[美]蒂姆·瑞博 著  蔡晖 译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1

“作为音乐家,我告诉你们,如果你们要抵制通奸、狂热、犯罪和超自然,那大家就一个音符都写不出来了。”《卡门》的作者乔治·比才曾经这样说。

美国中世纪史专家和音乐史专家蒂姆·瑞博(Tim Rayborn)对音乐史上的秘闻兴趣浓厚,他创作的《贝多芬的头骨》便是一本加了不少重口味调料的古典乐史书。本书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排列,探讨了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的大批作曲家奇特的生、更奇特的死和怪异的命运,其中掺杂了怪诞、血腥、悲剧、恐怖的事实、幻想、真相和传奇。在第二部分,作者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呈现了一系列从音乐生物学和神话起源到有关音乐和音乐人最阴森的故事:音乐是一种魔法吗?真有一首受到诅咒的歌曲让很多听者自杀吗?为什么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女王硬要乐师不停地对着她丈夫的尸体歌唱?为什么很多作曲家坚信最多只能写九部交响曲?读者还会发现,自己小时候听过的一些甜美童谣,其来源令人胆寒。在书的最后,作者还探讨了莫扎特和贝多芬头骨的故事。

本书中的一些故事有详细的文献记载,而另一些故事并不可信,甚至明显是编造,时代越久远便越可疑。但正如蒂姆·瑞博所说,自古以来,人们都不愿让真相毁掉一个好故事。虽然这并非一本学术著作,但如果按顺序阅读,读者依然可以在耸人听闻的作曲家轶闻中依稀辨识出古典乐的发展史。如果读者能在阅读完这些故事之后,将书中提及的音乐找来一听,那么距离古典乐就更近了一步。

《演化的故事:40亿年生命之旅》

[美]卡尔·齐默 著 唐嘉慧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1

本书既是一部演化的故事,同时也是进化论本身的故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卡尔·齐默用纪实文学的手法,详细讲述了进化论作为一种思想是如何产生的。通常意义上的进化论仅仅讨论物种的起源与演变,并不涉及“生命最初的开端”这个问题。而《演化》一书却从40亿年前生命的起源讲起,用科学的证据直击神创论与智设论的核心。卡尔·齐默认为,演化并非160年前某个维多利亚时代绅士脑子里的怪主意,而是把有史以来生物学者及博物学者所搜集到的一切信息都结合在一起的集大成之观念。观察生物的行为,无论是蝾螈、蛇、无花果树、黄蜂、鸟类、老虎、兰花,还是藻类,都因这个观念而有了道理。演化结合了我们对基因最新的知识,以及对人类这个物种过去演变的了解,交织出了所有生物共同的历史;它解释了跨越将近40亿年的浩繁化石记录,包括在我们之前出现的各种动植物以及我们本身的传承。  

在阐述演化生物学的作用时,作者通过大量案例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演化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影响极大。在医疗保健方面,它帮助我们对付对抗生素具抗性的细菌;在农业方面,它帮助我们对付对农药具抗性的害虫;它教我们认识正在剧烈改变的地球生命结构——我们正面临着地球上50%的物种可能集体灭绝的大危机。齐默认为,只有了解演化,我们才能拥有应变的工具,以及预见劫后景象的能力。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