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意见】歌舞片《马戏之王》为何出人意料地火了?

一部以歌声和舞姿赢得观众青睐的作品——是不是听上去很熟悉?

《马戏之王》

如果将一个真正的百老汇明星,丢进陈旧的虚构音乐剧,再配上众多优秀的配角,你会想到哪些电影?《音乐之声》,还有《妙女郎》,而《马戏之王》也“落俗”了。不过自五周前上映以来,《马戏之王》便悄然无息地收获了巨大的票房成功。

《马戏之王》的成功并不出人意料:它带来了奇迹。这部电影在开局不利之后,迎来了观众人数的与日俱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自从《泰坦尼克号》和《芝加哥》之后,这还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与人们的传统思维相悖,而且也与目前的票房趋势背道而驰。

《马戏之王》是一部原创、非系列作品。只有很少的——或者说没有观众基础,也没有超级英雄的存在,而是一部让人惊喜的歌舞片。为什么这样一部听起来不温不火的电影能走红呢?为什么恰恰是现在呢?

《马戏之王》

首先,《马戏之王》已经开始渐渐建立起观众基础,这也证明了人们的口口相传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很有意思也很吸引人的一点是,《马戏之王》不仅吸引了那些对剧情感到好奇的新观众,还有那些不好奇电影情节走向、可以说只为欣赏歌曲和煽情而来的老观众。这部电影在两方面做的都非常出色:《Never Enough》、《This Is Me》和《Rewrite the Stars》都是足以获得欧洲歌唱大赛冠军的歌曲;而电影里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每隔几分钟就又会让我们沉浸在伤感之中。这样的基调是非常关键的——电影为观众带来了娱乐,但它又很温和,就像那部《辣身舞》一样。这样的电影从来都不会显得过于时髦,充满心机,或是夸张做作,更能给观众带来舒适的愉悦感。

不难看出,这部电影也因此能给观众们带来一种非常需要的逃避感或是喘息感。你可以这么想,《马戏之王》把费尼尔司·泰勒·巴纳姆,这样一个据记载龌蹉卑劣、剥削下属的种族主义者,描绘成一个取得了辉煌成功的不合群少数派,那些希望能看到男性优点的观众或许能找到一丝慰藉,在当今#MeToo运动大环境下成功挖掘出一丁点儿的闪光点。《马戏之王》以美化的口吻,向我们道来一则有关白手起家、秉持己见、同心协力的故事,也以轻松的口吻,向我们吐露结构不平等、父权式压迫等个中艰辛。

同时,虽然《马戏之王》观感有些杂乱,但是它所取得的成果很少是出于运气。电影的主要演员阵容年龄分布在22岁至49岁,既有能够吸引Instagram用户的明星(赞达亚),也有老牌的明星(休·杰克曼)。它能满足所有观众的要求,一段休·杰克曼和扎克·埃夫隆的亲密对唱,就赚足了眼球。这部电影是一部老式的音乐电影,里里外外都很传统,但它也迎合了当今的音乐趋势。流畅的流行风格配乐让它在美国现今的音乐榜单上也能够找到一席之地。

也许这部电影的成功不该出人意料,因为它就像《音乐之声》和《妙女郎》一样,骨子里是一个反复试验多次的成功“配方”。当然,这样的“配方”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被使用过了,但每每都能给电影公司带来回报。甚至就在不久之前,《冰雪奇缘》、《嘻哈帝国》和《汉密尔顿》的成功也证明,还没有在电影中得到广泛应用的音乐剧形式,有着庞大的潜在观众群体。从各个角度上来看,这部电影都证明了过去的价值观在今天依然行之有效,休·杰克曼的明星效应则让这部电影落成上映并为人所知。他的形象,与电影的噱头,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最后,虽然这部电影的内核有些做作和老旧,但是却给观众们带来了绝赞的视觉奇幻盛宴。在大银幕上,这依然对的上观众的胃口——在如今这样一个标准化的CGI特效时代,或许更合观众的口味。过去,观众们常常惊叹于金格和弗雷德(注:美国著名舞蹈组合)在闪耀舞台上翩翩起舞,如今,我们有幸看到赞达亚吊在圆环上表演空中飞人。正如电影里唱的,“那是火,是自我,正奔涌而出。”

(翻译:王慧男)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