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分钟里“看”十几部香港电影 只有交响音乐会做得到

对现场演出来说,最好的支持就是购票入场。

《饮歌·香港电影交响音乐会》海报

“天桥·华人春天艺术节”由天桥艺术中心在每年春季举办,今年已经是第三届,将从4月1日至6月,带来15部剧目、29场演出。其中,既有赵梁东方灵欲三部曲、谢欣舞蹈剧场作品季等舞蹈表演,也有实验昆曲《椅子》、新编粤剧《霸王别姬》、折子戏《薪火传承》等新式曲艺表演,还有民谣歌手胡德夫、小娟&山谷里的居民带来的演唱会,以及《饮歌·香港电影交响音乐会》、话剧《繁华》等不同形式的艺术表演。

参加演出的部分艺术家

其中,《饮歌·香港电影交响音乐会》是第三届“华人春天艺术节”中唯一的交响音乐会,将作为艺术节的首档演出,于4月1日在天桥艺术中心举办,只有一场。

选择香港电影这个主题,并不是北京繁景文化总经理,“饮歌”项目制作人姚朔一时的心血来潮。在此之前,以电影为主题的音乐会屡见不鲜,但他发现,这些音乐会拼盘的性质相对较大,好莱坞的、法国的、意大利的电影可能会夹杂在一个音乐会中呈现,缺少共性。“我希望这个音乐会能够找到一个灵魂性的共性,而香港电影就是有共性的。”

虽然香港电影这个主题,并不是从某位导演出发的,但是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香港电影代表的正是一代人的共同回忆。这种回忆的范围,甚至不局限在内地、香港,是整个东南亚甚至许多海外华人都共有的。将情感基础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共性之上,《饮歌·香港电影交响音乐会》的存在,不仅仅是向观众传达某种观念,而是“建立起了同过去进行交流的媒介”。

凑齐片单非常容易,姚朔非常快地列出了一百多部影片的片单,从中筛选到30多部,兼具了音乐性和各类风格。“因为我想做综合性的表演,能够体现香港电影不同特性的,比如武侠片、言情片、警匪片和有市井气息的喜剧片”。选好后,他便开始了搜集这些电影版权和音乐版权。

没曾想,这才是整体筹备中最难的部分。姚朔要做的,是一个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多媒体演出,所以必须同时拿到电影和音乐的版权才行。电影的版权在影视公司,而音乐的版权则分散在各处,要聚齐十分不易,“本来我们是想主打怀旧情怀,在去年香港回归20周年的时间推出,结果因为一直在谈版权的问题,一直拖到今年才完成”,姚朔表示。

最终,此次《饮歌·香港电影交响音乐会》的选歌范围,聚焦在十几部电影当中的20多首歌曲当中,“因为版权集中在几家公司当中,沟通起来相对简单一些”。其中,包括《笑傲江湖》、《黄飞鸿》、《新上海滩》、《倩女幽魂》、《英雄本色》和《大话西游》等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影片及其插曲、配乐。

《英雄本色》剧照

这些音乐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情绪,就像不同的影片类型一样,《倩女幽魂》就是缠绵的感觉,《男儿当自强》又是特别阳刚正气的,混杂在一起后,也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起伏,这正是音乐编排的魅力。而在未来,随着版权库的扩张,每场演出都可以编排出不同的曲目。

在选择打造《饮歌·香港电影交响音乐会》之前,姚朔已经在演出市场里积累了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曾参与制作、推广过音乐剧、现代舞、芭蕾舞等等各类不同的演出形式。在他看来,交响乐这一形式,是目前跟国内观众距离最近的艺术形式,除欣赏门槛相对较低之外,专业水准的执行度也是非常高的。

“交响乐在执行时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不像戏剧、舞蹈,从创作到最后的执行中都会出现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姚朔表示。而且从近些年来演出市场的表现可以看出,音乐会是值得被看好的,观众接受度很高。但如果要取得更大的突破,仅仅只有音乐还是不行,“我们要打破传统只听不看的那种形式,提升观众现场的体验,而且一定要超越观众能在线上、在家里获得的体验。”

姚朔及其团队进行多方面参考后得出的突破点,正是利用交响音乐会与视频进行结合的这一多媒体形式进行表达。交响乐的编制,能够从一开始就形成听觉上的震撼,“配乐更复杂,但是其实非常恢弘,现场的情绪会更足,感染力会更强”。

这样的“视觉音乐”体验,是姚朔希望借“饮歌”这一主题打造的系列演出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交响乐,在视觉方面,姚朔并不会简单的将电影画面直接跟配乐放在一起,而是将尝试把动画、游戏、装置艺术等不同类型的视觉体验,进行重新创作,跟音乐进行有机的结合,让观众沉浸其中,“会把一些细节放大让观众再去感受,就像在95分钟里看了十多部电影那样。而且在未来,视觉和音乐是我们一定会有的元素,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我们可能想让观众不仅仅体验到这两个元素,甚至可能会设计一些舞台上的参与感让观众体验。”

《饮歌·香港电影交响音乐会》现场

在2001年韩国舞台剧崛起时,人均GDP10000美元这一演出市场发展的定律再度被验证,随着中国人均GDP的增长,北上广深和其他二三线城市也确实有越来越多的现场演出。不过,在姚朔看来,这样简单的一个标准,其实已经属于过去的传媒媒体时代,当下的演出市场早已变成了全新的格局,“更加复杂,观众也被更细致地分流”。

更何况,现场演出跟当下整个社会的艺术、美学基础教育也是息息相关的。不仅仅是学校开展的基础教育,跟家庭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关系,“因为美学基础的提升,现在的90后、00后们,都在物质条件提升的基础上,提升了艺术品位,而且他们的父母也会带他们去看现场演出,在未来他们也会成为现场演出的主流消费人群。”

可以看出,现在的现场演出市场远没有达到成熟,是一个正在培养着未来的市场,而且细分地看,每一个城市都有着独有的特性。

虽然从城市的建设性上来看,一二线城市的进行演出的剧院、会场都有着较大的趋同性,现代化设施并没有太大的却别,但在姚朔看来,不同城市的观众的传统和地域文化差异明显。

“北上广三个城市的观众都很不一样。同一个音乐会在现场演出时,不同城市的观众被感染的点不同,消费习惯也不同,比如上海的观众可能更喜欢去看欧美的国际化的作品,北京的观众更喜欢厚重的、有意义的主题,表面的酷炫不是决定因素。而且在北京单位集体买票比较多,上海的观众个人消费更多。”姚朔认为。

北京繁景文化总经理,“饮歌”项目制作人姚朔

相对来说,二三线城市的文化表演资源并没有像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那样过剩,知名度成为不少观众衡量是否购票观看的重要参考标准,“经典的作品,像《猫》、《天鹅湖》这样的会比较受欢迎,但一些小众的作品就会难一些。这也是我们做香港电影音乐会的一个优点,因为这些电影的音乐本来已经有了受众基础。这个项目刚出来,老家的同学都来联系我,觉得在本地也会受欢迎。”

在未来计划中的巡演里,《饮歌·香港电影交响音乐会》的演出团队将会有两手准备。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如果当地有合适的乐团,“从控制成本的角度出发,我们会尝试跟不同的地方交响乐团合作,这样能够节省很大一笔费用”,另一方面,有的城市为了确保品质,还是得使用在天桥艺术中心演出的原班底,即中国电影乐团。

进行严格品控,也是现场演出在各大城市培养“未来市场”的关键一步。在此之前,《爱乐之城》的原声音乐会就是因为在国内表演时疑似使用由学生、业余演奏者等不专业乐手组成的乐团,在演出时问题百出,遭到不少观众的抨击和质疑,不仅给这个主题巡演蒙上阴影,也间接让不少难得观看一次电影主题交响音乐会的观众对这一表演类型失去了信心。要让观众爱上这一演出形式,培养更多人的现场观看习惯,就需要将每场表演都尽可能做到最好。

《饮歌·香港电影交响音乐会》现场

目前,《饮歌·香港电影交响音乐会》在4月1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后,预计将去到上海、广州、成都、青岛、大连等地进行巡演,不连接音响的交响乐团对表演场地要求很高,当地剧场优质的声场条件必不可少。

不过,这样的高要求也带来了高昂的成本,乐团的演出费、场地租赁费、多媒体设备、版权费和编曲的改变费等一系列费用都居高不下。由于目前现场演出并没有一个很成熟稳定的赞助体系,商业赞助对现场演出来说,只能覆盖掉一小部分的成本,更何况由于剧院档期难以调整,有的演出还不得不在没有赞助的情况下进行。

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现场演出的收入还是基本靠票房来维持。姚朔坦言,“现在的观众和以前也发生了变化,能够明白我们是靠这个产品的票房吃饭的,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己买票来看。”这也是他希望在《饮歌·香港电影交响音乐会》中进行的一次实践,争取在北京的唯一一场演出时尽量做到不赠票。

在未来,姚朔还将以“饮歌”这一主题,策划更多的原创演出计划,目前已经提上日程的,是对《诗经》的探索。姚朔希望将古代音乐的旋律和民谣的方式进行结合,以古风民谣的形式呈现,回归其最初的定位。“我们希望用色彩打破对古典的一些传统认识,用绚烂的多媒体的方式,让观众看到更美的可以去唱的《诗经》。”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