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CES 2018:未来的汽车真的来了吗?

如今的CES,早已从新奇的实体创新成果,变成了炒作概念的资本饕餮。

文|Tomcontra

当地时间2018年1月9-12日,美国,拉斯维加斯。全球消费电子展(即CES)如火如荼的举行中,笔者自己也跟随网络上各大媒体的脚步环顾了整个四天的展出内容——尤其是汽车科技方面的内容。所以,阳历新年的第一篇文章,我想就CES上的汽车科技闲谈一番:但就我看完的结论,这次的文章,估计会没什么好话……

◆ ◆ ◆ ◆

电动汽车——都说其是未来的汽车,但我们依旧“死性不改”

本次的CES汽车展台可谓是“群鸦的盛宴”——传统的汽车主机厂来了后压根没提有关电动汽车的事儿,反而一大堆所谓的“互联网科技初创公司”纷纷大举电动汽车的大旗:无论是FF91、小鹏汽车,亦或是联动天翼、Genovation GEX,各家都在大力推广自己的电动车型,用“百公里加速多么彪悍”来宣传自己的产品。但这些产品是否真的就代表了未来汽车的雏形呢?我看未必。

电动车的“原罪”不在于电力驱动,而在于电池——这是我对于目前电动汽车的主要观点。我是认同电力驱动将代替火力驱动成为汽车的主要动力源的,毕竟电力的工作方式和能源效率是远远超过目前的汽油燃烧的(汽油燃烧技术需要各大企业一年年不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研发才能维持在每年提高1%的水平,而电力则不需要特别研发就能够轻松超过80%,根本比不了)。

然而,电力的储存方式:电池,则是目前最为核心的需求。譬如火车,在经历了蒸汽、燃煤、燃油等一系列低效动力源的开展后,终于来到了电气时代。但以火车那么大的车身,也无法通过携带电池来工作:因为能量根本不够用,而且增加了无谓的重量。

同理,放在汽车上,这个矛盾一样存在。对于一辆汽油单动力车子,其重量目前主要分布在动力系统和车架上面,而油箱,这个被称作“Fuel Tank”的玩意儿,在整车中的重量占比极其有限。而一辆电动车呢?按照目前能够在国内上新能源牌照的车子为准的话,大量超过200km续航里程的车子,其电池重量就高达300kg,相当于4-5个中国标准身材成年男性的体重。

这还不算完,你需要等一个晚上的时间才能跑预计200公里,在北京这个城市里,开车往返十渡景区都是个麻烦事儿。而一旦这车发生了严重事故,那么电池必然就会发生燃烧,那辆RIMAC Concept One,光在那儿烧就烧了5天(详情请参考The Grand Tour S02E01)。电池给电动车造成的麻烦远远要超过于这里所写的,所以改善电能存储方式就成了电动车“未来之路”的核心痛点。然后呢?不好意思,本届CES到这儿就没有然后了……

◆ ◆ ◆ ◆

自动驾驶——当你的生命掌握在“莆田系医院”手里时,你放心吗?

这话说的好像是无稽之谈,但这确实是本届CES后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本届CES上,百度公司公布了Apollo 2.0系统,包含了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的相关产品。其中,自动驾驶部分的Apollo Pilot“是一款可量产的自动驾驶产品,被称为是最懂中国市场的自动驾驶产品。据百度Apollo工作人员介绍,Apollo Pilot拥有中国海量交通场景库,包含40类ODD场景和56类OEDR场景,同时吸收大量中国真实交通安全案例和真实事故数据,从产品选型、功能设计、驾驶策略、性能指标、产品验证多方面保证产品的安全性。”(节选自凤凰网财经新闻板块)

开上去似乎是不错——在应对“中国式开车”的问题上,或许剥夺驾驶员的控制,一切按照已经制定好规则的’自动驾驶’来完成旅途似乎是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想法:要知道,当一切在一个统一规则下一同行动时,效率和质量就能够稳步的得到提升。但问题则在于百度这家企业——我无意给一家企业附带上任何一个有色“标签”,但估计大家还记得,就在不久前,一位男性病患使用百度搜索治疗其疾病的优质医院,百度引擎推荐的结果是一家“莆田系医院”(高价低质,甚至不具备行医资格),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果。

这就是我所最为担心的——自动驾驶所最需要依赖的,就是人工智能技术,车辆是通过电脑计算的最优结果来执行。而计算机毕竟不是人类,其模拟人类思考的计算模式——按照行业术语来说,叫做“神经网络计算”——也不过是在起步阶段。

正是如此,各大互联网企业强行的将处于起步阶段的功能强行推到市场,其出现问题的几率就会是一个高风险事件了。特斯拉自动驾驶导致的事故问题看似是个人操作不当导致,然而其本质上还是自动驾驶技术在不成熟的阶段就推向市场的必然结果。我真的怕有一天,当我们全部使用自动驾驶汽车回家时,计算机算出的结果是让所有车都走一条路线,结果所有人都堵在路上……但愿我只是在杞人忧天。

◆ ◆ ◆ ◆

移动出行——如果这个算是“未来”的话,那我们早就经历过了

在CES 2018上,丰田发布了全新的 e-Palette 出行平台,其中包括了最新的纯电动技术和自动驾驶平台 3.0。丰田 e-Palette 出行平台的首款车型是一辆纯电动的自动驾驶小巴,内部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自定义改造,并通过开放平台用于共享乘车、商品零售、货物运送等多方面的用途(例如早上 7 点钟可用于上班通勤、10 点钟则能转变为医院班车等)。社长丰田章男还表示,下一个目标是让丰田从一家汽车公司转型为一家移动出行公司,同时竞争对手也转变为了 Google、苹果和 Facebook 等科技巨头。(节选自易车网)

这是整个CES中,最让我感兴趣的一个汽车相关的产品了。其产品目的和创意方向十分明确——在能够标准话运作的公共交通上,使用自动驾驶和大数据分析来解决公共出行问题(包括载人和载物)。按照丰田一贯的性格,我相信其应该是已经有了可以量产的车型,甚至其公司内部应该有类似的产品在工作了。

这不禁上我想到了另一家风马牛不相及的游戏公司——任天堂。就在昨天,1月18日,任天堂公布了其全新的创意产品Nintendo Labo。具体的产品特征和创意模式我就不在这里想谈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百度一下。我想说的是,这两家公司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利用看上去并不先进,甚至有些过时的技术,将其发挥到极致的表现,用一种更为贴近实战的方式来让普通老百姓体会到科技所带来的改变。

什么是创新?做别人没做之事,即为创新。而创新的关键,不在于其有多么的惊世骇俗,而在于其真正的体现出其“新”的价值,带给老百姓以幸福感。在这个观点上,我虽然也对丰田能否真正实现大规模的推广e-Palette有所疑问,但相比于自动驾驶、电动汽车这些还在“空中楼阁”里飘荡的产品,e-Palette是我最期待也是最大希望落地实用化的创新产品。你说丰田的这玩意儿真的就完全没见过吗?我觉得未必:过去走街串巷的菜贩子,不就是这种“移动出行工具”的创意原型吗?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才是科技进步真正的意义所在。

后记:

CES 2018,在看完所有与汽车有关的项目后,我发觉这已经不是我认识的那个科技展览了——如今的CES,早已从新奇的实体创新成果,变成了炒作概念的资本饕餮。我知道这里面中国的各大互联网企业为移动出行的进步做了不少贡献,但“只有概念,没有实体”的弊端也在国内各大移动出行企业中开始显现(例如蔚来ES8)。也许是我杞人忧天,但我真的希望国内能出现踏踏实实将科技创新落地的企业,将信誉和实干落实到移动出行领域的每一个产品上。这是我看完CES后,对于汽车科技领域最大的期盼了。

作者简介:

Tomcontra是一位善于以独立新颖视角挖掘每台车独特一面的撰稿人。最大爱好是无责任提供购车参考,擅长帮人在选车犹豫不决时,补上临门一脚,欢迎各位在后台勾搭。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