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投资人的 “涨价年”悲喜剧

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但是“财富效应”向来很难成为普惠大众的故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董鹏

大宗商品财富效应AB面

“财富效应”似乎是一阵风潮。

也是因为大宗商品价格对于A股的驱动效应,整个市场对于钢铁、有色和化工的关注度骤增,似无出其右者。

然而,“财富效应”向来很难成为普惠大众的故事。

即便只是在A股的K线图背后,我们亦发觉,分化丛生。

 

“拟向交易对方发行股份购买交易对方合计持有的中铝山东30.80%股权、中州铝业36.90%股权。”

如果放在3年前,很难想象1月11日晚间收购公告的主人,会是曾经巨亏162亿元的中国铝业(601600.SH)。

剔除央企改革的因素外,中国铝业这份加码主业的底气,或许便在于对未来行业和铝价的持续看好。

实际上,大到工程机械,小到日常使用的抽纸,几乎所有商品价格在2017年都在上涨,并催生方大炭素(600516.SH)、沧州大化(600230.SZ)等一系列牛股。

更典型的,2017年3月份上市的寒锐钴业(300618.SZ),仅用半年便上涨10倍。

二级市场的疯狂追捧,并非没有道理,由于成本端相对固定,涨价对业绩的拉动堪称恐怖,甚至还有上市公司“去年亏3亿,今年赚10亿”。

近期动辄数十亿的业绩预告,便足以说明一切。只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则,涨价对于每个人来说,并非都是好消息……

1月12日,广发基金前明星基金经理刘明月的形容更为贴切,“周期股一旦起来,其魅力可秒杀一切防御类型或者稳定增长类型的股票,其‘弹性之大、速度之快‘令稳定增长或消费类型股票显得‘丑陋无比’。”

化工界“王亚伟”翻车

“总以为心有成竹,结果却是意外翻车,天天看球,马上都能写球评了。”A股投资人周锦(化名)笑称。

由于大学专业就是化工,秉承只做最熟悉行业的原则,周锦的自选股里清一色都是化工股。虽然从2011年开始,化工品价格连续调整,但是凭借着“业绩反转”的选股思路,他每年都能保持10%至20%的稳定收益。

最让周锦得意的是,2015年股市波动后,他只用了半年,便将市值重新做到了5100点时的水平。经此一役,他更是将自己戏称为化工界的“王亚伟”。

可是,就在这几天,他算了下收益情况,却发现2017年整体亏损15%。

“仓位配置思路很清晰,一半做业绩反转的个股,赚取稳定收益,另一半配置存在重组预期的标的,博取超额收益。”周锦说。

与其他行业人士一样,周锦同样看到了2017年化工品涨价的机会,这成为他配置业绩反转类个股的主要逻辑。

对此周锦介绍道,“选这类标的,就要找产品跌的最惨的行业。要不不买,要买就买最惨的,这类公司利润基数低,未来增长幅度很恐怖。”

正是秉承这一思路,周锦选择了草甘膦、TDI、尿素等细分子行业,其中也包括了2017年牛股之一的沧州大化。

“2016年上半年还是巨亏,公司曾停牌重组,结果重组又失败,基本上处于等着退市等死的状态。结果,三季度TDI突然从1万元涨到5万元,上演了惊天大逆转。”他表示。

看到2017年TDI行业利润仍十分丰厚,最终周锦买入了沧州大化,这给他带来了相当丰厚的收益。

而作为“进攻端”的选择,周锦押宝在了太化股份(600281.SH)、南风化工(000737.SZ)两只个股上,并认为两家公司经营不善,将大概率进行重组。

事实证明,无论是行业,还是个股的选择上,他的判断均十分到位,相关公司2017年业绩均十分亮眼。

“我太专注于行业了,没有注意二级市场风格的变化,大盘股都是机构配置的,个人投资者肯定是追求绝对收益,所以才会选择更容易拉抬的小盘股。”周锦说。

这次,他错了,虽然部分小盘股利润增长很好,但是股价却在不断下跌。

以周锦买入的某化工股为例,2017年前三季度利润增幅便接近20倍,全年股价却出现了10%以上的下跌。

这让他始终想不通,“大家都不炒概念了,凭啥大盘股涨,小盘股就下跌。要说业绩,增幅比大盘股还高。如果说小盘股估值高,凭借2017年那么高的利润,估值也降下来了。”

只是,如今A股的“一九”行情仍在延续。

钢贸商老张的2017

实际上这种反差在产业链条上亦屡见不鲜。

协议户,钢铁行业独有的群体之一,老张便是河北某大型钢厂硕果仅存的协议户之一,为什么说是硕果仅存?

因为在向钢厂订货时,都需要协议户进行垫款,垫款则来自于贷款,仓库里的钢材一旦下跌,可能连贷款也还不上,这在前几年钢材“白菜价”时期屡见不鲜。

于是,钢贸商转行的转行,跑路的跑路,但1996年便成为协议户的老张,如今仍奋战在一线。

与老张合作的钢厂,是一家以生产板材为主的大型钢企,2017年老张每个月的协议销售量是1万吨,这个规模已经相当可观。

“2017年3月份,钢价连着跌了一个月,存货每吨跌了1000元,后来钢厂每吨给补了700块钱,但是自己还得往里面搭钱。”老张说。

到了5月份,市场开始有了起色,可是钢厂又不给货了。

在老张看来,钱都让钢厂赚走了,协议户利润非常微薄,“都跟着钢厂干了二十多年了,再去其他钢厂订货总感觉有些不舒服。”

只是,按照现有的价格政策,赚钱确实不容易。

他算了一笔账,假设1月25日给钢厂打款下订单,钢材生产出来就得等到2月25日,等到自己的钢材销售完又得一个月,也就是3月25日。

货款来自银行,资金成本不容小觑。

“钢厂每吨最多给你留100块钱利润,其中资金成本就得40多块钱。2017年之所以还能赚点钱,就是因为下半年价格一直在涨,刚好能弥补一些,如果下跌就完了。”老张叹道。

他表示,价格都是钢厂自己根据每个月的均价计算,只是对经销商来说,不免感到寒心了,“跟了二十多年了,现在行情也好了,还赚不到钱。别的钢厂是什么价格政策,我不清楚,但是我们这几个协议户生意都不怎么样。”

老张也在考虑退出钢贸行业,用他的话形容就是“利润太薄了,我做海鲜生意的朋友毛利率能超过30%”。

在与钢厂方面协商后,老张准备将2018年的单月协议销售量降到5000吨,生意不仅没有越做越大,反而越做越小了。

“今年还赚不到钱的话,明年5000吨也不做了。”虽然口中是这么说,但是老张仍然抱着钢厂让渡一部分利润的希望。

“抢手”的第三方

就在2018年第二个周二,孙克文刚刚接到了瑞士一家投行的电话,向他咨询国内铜企业盈利能力、新增产能是否会影响铜价等问题。

这正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任职于国内某第三方资讯公司的他,平时除了回答一些行业问题外,还需要对铜行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

由于每天都在跟踪市场的一举一动,直到2017年底复盘时,孙克文才猛然认识到,过去一年,铜价涨幅不容小觑,用他的话形容就是“深陷其中了”。

“河北大成、天津静海的再生铜企业,常备库存在2000吨左右,去年3月至7月期间,每吨就上涨6000元,放着不动就赚1200多万元。”在去年的调研过程中,孙克文发现,涨价对企业盈利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随着行业景气度的提升,他也变得越发抢手起来。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行业内与他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

“比如华东一家上市公司,每年就支付给公司100万作为服务费,我们也会对其采购时机给予建议,比如什么时候价格处于相对低位,这也帮助企业挽回了上千万元的额外支出。”1月12日,孙克文说。

想从他这里获得建议的,还包括了一些行业协会、券商和期货公司等专业机构,并开始与他所在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藉此展开联合调研,或者一起举办行业活动。

对于行业现状,孙克文无疑极具发言权,“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业内普遍认为国内每年铜需求是1100万吨,但是根据我们测算,实际需求达1500万吨或者更多。”

孙克文介绍称,“价格跌的时候,企业都亏钱,甚至还有停工的,调研、采集价格难度很大。但是现在又不一样了,企业都是主动询问行情,也愿意接受实地调研。”

道理很简单,过“苦日子”的肯定不会到处宣扬,更何况现场参观,如今满负荷生产、利润不断提升的状态,也乐于被外界了解。

实际上,这就是涨价效应带来的心态转变。

“山东的方圆铜业,算是这个行业技术创新典范,其研发的两步炼铜法放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之前去公司调研时车间是不让进的,但是这两年同行去调研也不避讳,更欢迎其他公司去采购他们的技术”,孙克文说。

目前,作为公司铜行业负责人他,正在与一家上市铜企沟通,希望能就此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包括采购指数的建立等。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