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我们投资什么好?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认为,2018年的资产配置顺序是“权益-债券-大宗商品-房地产”。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则对债市和楼市相对悲观一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主持人 钟伟 《中国外汇》副主编

嘉宾 张明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林采宜 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钟伟:目前市场的一致预期是,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仍维持在合理区间,CPI向上同时PPI向下,工业向缓、消费向好,货币和监管双双转向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主线。两位觉得2018年中国经济是否会遭遇到“黑天鹅”?综合趋势性因素和黑天鹅因素,2018年是大类资产配置的收益大年,还是寻常年景?又该遵循怎样的投资理念?

张明:我同意对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上述判断,也不排除出现黑天鹅或灰犀牛事件的可能。从内部看,存在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房地产投资与基建投资增速或超预期回落,以及金融监管政策可能超调并引发市场震荡等诱发因素;外部则有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欧洲政治重返动荡区间、中美流动性双双收紧对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产生冲击等潜在风险。因此,2018年不会是大类资产配置的大年。我个人认为,大类资产配置按优劣的排序应是“股权-债券-大宗-房产”。普通老百姓的投资策略应尽可能遵循以下原则:尽量多元化配置资产;选择优秀的机构投资者;提防理财产品刚性兑付被打破的风险;慎重使用高杠杆。

林采宜:2018年,地缘政治危机可能是放飞黑天鹅的最大风险因素,特别是朝核危机的演变对于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及中韩关系的影响均存在不确定性。内部而言,影响经济的最大风险因素与其说是黑天鹅不如说是灰犀牛。我个人认为,2018年中国经济或会面对两只灰犀牛,一只是房地产,另一只是信用债。在供给侧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出清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部分信用债违约,如何避免其给金融体系带来冲击是个微妙的技术活儿。就资产配置而言,基于在美国税改和加息周期的影响下中国流动性收紧将是大概率事件,故应偏向于防御性思维——降低对收益的预期,增持高流动性的安全资产;另外,鉴于美元资产和欧元资产的风险收益率相对较乐观,建议增持美元科技类资产和欧盟高端制造业类资产。

钟伟:中国百姓历来最关注楼市。党的十九大确立了通过多主体供给,满足多层次需求,租售并举的地产政策大方向。对此,持乐观判断者有之;持中性和悲观者也有之,认为过去两年楼市的火爆,推升了中国居民的杠杆率。那么,2018年的中国楼市存在整体或结构性的机会吗?地产股又会如何表现?

张明中国楼市在2018年应该不存在整体性投资机会。目前一、二线与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矛盾不一样:一、二线城市主要是防房价报复性上涨,三、四线城市主要是防本轮拿地高潮之后出现新一轮库存过剩。如果说存在结构性机会的话,投资机会主要应在“新一线城市”,但这些城市基本上都限购了;此外,就是不具复制性的某些养老地产或者度假地产。目前这种既紧供给又紧需求、压缩交易的传统调控政策,可能至少会延续至2018年年底。这就意味着,有些资金链崩得太紧的中小开发商可能会出问题。但这也给了大型开发商快速提升行业集中度的机会。因此,尽管地产股总体表现可能低迷,但某些资金链较为松弛、其市场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大型开发商,未来可能会有相当不错的表现。

林采宜:过去两年,支撑泡沫膨胀的主要是房价攀升预期激发出来的投机性需求,而非居住需求,再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推波助澜。2018年,房产税的雷声越来越响,房贷收紧、利率攀升,房地产投资的成本上涨,房价下跌的风险在加大。目前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接近80%,一旦房价销售发生逆转,财务前景不容乐观。

钟伟:2017年全球主要股市表现温暖,中国股市以漂亮50为代表的蓝筹股也总体表现较好,特别是国企改革、大消费和“双创”三大主线,为价值投资者带来了较好的回报。2017年年底,既有刘士余主席提出要建设“资本市场强国”的声音,也不乏对2018年中国A股谨慎乐观或中性的判断。那么,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参与A股?

张明:2017年全球主要股市表现火爆,中国A股市场大型蓝筹股的表现也令人耳目一新。应该说,2017年中国股市的投资主线是“估值+业绩+行业龙头”,大型蓝筹股的表现优于中小盘与创业板。这说明,中国股市投资表现出强烈的“脱虚入实”的趋势。2018年,就存量流动性的变化而言,中国股市的表现应该相对不错,但大牛市概率很低,主要还是结构性机会。2018年,鉴于大型蓝筹股估值已经较高,可能面临一些调整压力,因而我更看好消费升级、创新驱动、农村改革、区域概念(粤港澳大湾区、杭州湾、雄安新区)等板块的表现。一些业绩优秀的中小盘股票的表现可能好于蓝筹股。

钟伟:2017年,香港和内地市场的联系不断加深,这既体现在上市标的以及投资者和资金上,也体现在两地市场制度建设和创新上。因此港股2017年表现亮眼。有人认为,美国和欧元区资本市场的暖意,以及中国经济远景的明朗化,都有助于港股在2018年再创新高。两位觉得,沪深两市和香港市场融合的不断加深,会给内地投资者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张明:国内股市与香港股市的融合,有望在边际上改革国内股市上散户占主导的投资者格局,提升机构投资者的占比,使国内股市投资者的理念变得更加成熟与国际化;同时,也会给内地投资者更多配置境外上市的国内外优质企业的机会。但这不一定就能让香港股市在2018年再创新高。在某种程度上,香港股市与美国股市存在一定的联动。鉴于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九年,且目前估值已经相当高,因此,虽不能肯定2018年美国股市一定会调整,但调整的概率显然在增加如果因美国内核心通胀率超预期上升导致美联储调高加息频率,就可能引发美股的调整,并殃及港股

林采宜:2017年港股表现亮眼跟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人民币汇率承压,港股通是人民币资产规避汇率风险的渠道;二是同股同权不同价是A-H股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当某一个板块被中长期看好时,购买港股即可以获得明显的折价优势。2018年,上述两个因素依然会存在,如果美国和欧元区资本市场表现亮眼,香港市场即便有比价效应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但沪港、深港融合的长期趋势,也可能使港股的折价优势消失,甚至出现溢价现象。

钟伟:2016年以来,金融领域加强了对局部乱象的整治和风险防范,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虚拟货币等市场也在加速规范,一系列资产管理新规和流动性管理新规陆续出台;国际上,巴塞尔委员会也推出了最薪修订版的协议。在监管趋紧的形势下,应怎样看待信托和表外理财等财富管理类工具,其又能给中国富裕家庭在未来带来怎样的机会?

张明:目前,金融监管的重点集中在影子银行领域,相关风险正在释放。例如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收益率均在上升。未来,刚性兑付可能被打破,穿透性监管将会增强,同业负债占比也有望继续下降。这就意味着,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发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的违约概率正在上升。在监管压力之下,信托业与银行同业业务都将回归本原,通道业务与被动财富管理的重要性会随之下降,主动型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则会相应上升。我对中国家庭理财的主要建议是:第一,注意投资的多元化,特别要关注境外的投资与避险机会;第二,注意挑选优秀的机构投资者作为理财代理;第三,注意控制杠杆率

林采宜最近上海金融办正在酝酿恢复暂停两年的QDLP额度发放,允许全球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在上海的子公司在境内筹资并投资于海外。这对于具有海外资产配置需求的国内富裕家庭来说,不失为一个机会。目前的信托产品和信托业务的瓶颈在于法律法规的限制,比如固定资产、权益资产进入信托计划受限等等。至于表外理财产品,在彻底打破刚兑之后,估计吸引力会有所下降。

钟伟:看来两位都不认为2018是投资大年。张明首席指出,2018年的资产配置的顺序是“权益-债券-大宗商品-房地产”;林采宜首席则对债市和楼市相对悲观一些。两位都建议提高防御性投资和降低收益预期,同时选择好的机构并进行资产多元化配置。我个人可能更乐观一些。

在我看来,特朗普的减税和2018年可能通过的2000亿美元的基建投资,或许会使美国的经济和股市在未来两年表现抢眼。这会带动港股创历史新高,A股的漂亮50行情也将延续,大宗商品和信托计划的收益也将不错;楼市则会给一、二线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以旧换新”的窗口期。2018年的宏观经济将以中、美为佳,中国百姓的主动型投资可进可退。

来源:中国外汇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