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对美国科技巨头下狠手:欧盟赢了还是输了?

对于欧盟来说,本质上需要修复税政上的漏洞,并适当改善本土创业环境,培育本土巨头。

作者:王新喜

去年8月,欧盟委员会裁定,苹果在爱尔兰非法逃税153亿美元,苹果必须将这部分税金返还给爱尔兰政府。而早前苹果却一直对否认外界对其纳税政策的指责,并且早前也与爱尔兰政府均对这一裁决提出了上诉,因为如果上诉成功,他们就可以不用支出这笔巨款。

但在欧盟看来,这种税收优待政策太过反常,对于欧盟其他成员国造成了不公。另外甚至有激进组织也在抗议苹果非法避税了,目前苹果认怂了,目前与欧盟达成协议,表示同意向爱尔兰补缴130亿欧元税款。苹果与爱尔兰达成协议表明,欧盟正在与苹果和爱尔兰政府的税务纷争中逐渐取胜。

不仅仅苹果,硅谷巨头多数巨头都曾遭欧盟狠手

而遭遇欧盟狠手的显然不仅仅是苹果,从谷歌、微软到Facebook等科技巨头几乎无一幸免于难。

比如今年6月末,欧盟对谷歌处以24.2亿欧元的反垄断罚金,理由是谷歌利用其搜索市场的主导地位推广自家服务Google Shopping,造成不正当竞争。据说这是欧盟反垄断史上最大一笔罚金,打破了以前欧盟对英特尔开出的10.6亿欧元罚金的记录,这一反垄断处罚也导致谷歌股价大跌。

Facebook在今年5月被罚款1.1亿欧元,被罚的理由是在收购即时通讯公司WhatsApp的过程中误导有关部门,另外,欧盟曾经在2008年2月,委员会对微软以收取“不合理”版权费为由,处以罚款近9亿欧元。2013年针对Windows强制捆绑IE浏览器发难,开出5.61亿欧元罚单。2015年末,欧盟对高通开启反垄断调查,指责其利用手机芯片主导地位打击竞争对手......

无论是对于苹果的天价税单的追讨,还是对于谷歌、高通、Facebook等巨头的反垄断调查显然会让其他科技公司如惊弓之鸟,谁都不想成为下一个。但回头想想,这对欧洲的长远发展有利吗?

欧盟为何将大棒频频甩向硅谷巨头?

我们知道,当某一个国家政策或者区域市场的政策将大棒频频甩向跨国国际巨头的时候,本质上应该有某种本土化保护之意。但对于欧洲来说,本土几乎没有自身的科技互联网巨头,它的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是被硅谷巨头所垄断的,它将大棒频频甩向这些巨头的时候,却对本土厂商的发展没有任何利好,因为它几乎没有强势的本土科技巨头或厂商。

早在多年前,沃达丰、西门子、飞利浦、诺基亚、爱立信、阿尔卡特等也是红极一时的欧洲科技老牌巨头,但如今大多已经陨落,欧洲的手机、PC、家电终端等产业逐步式微,而在互联网领域,长期以来都是一片空白,被硅谷巨头所垄断。如果这些硅谷巨头退出欧洲,很难想象欧洲的互联网环境会成为什么样子。

但另一方面,在没有抗衡势力的欧洲,基本被来自美国的互联网企业攻陷。这些巨头利用各成员国税法不同,到税率最低的国家报税,闷声发大财。但另一面,无论是谷歌Facebook苹果等实力与资金强大的科技巨头企业为欧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并提供了不计其数的工作岗位,当这些巨头在欧洲频频遭遇反垄断调查、税款罚单等等诸多政策惩罚,本质上或许有欧盟与美国政治上的博弈的意味与成分。

毕竟,欧洲一体化进程不利于美国,英国脱欧也有美国的功劳,这让欧盟与美国的微妙政治对抗一直存在,然而,欧盟要在经济上去制裁美国,最方便最为直接的办法显然就是拿这些硅谷巨头开刀。

但它的负面影响是什么呢?就是欧洲的营商环境持续恶化。拿欧盟指责苹果避税一事来说。事实上,在国际上许多跨国企业通过转移定价来合理避税,一般来说,都通过在税率低或免税的地区设立子公司,并将利润转移到这里,实现整个企业的税收最小化。

而合理避税不是非法逃税,企业在不违反税收制度下,利用各国间税收规定的不统一及各国间存在的较大税收落差,采取积极的避税方法来降低税负,都是正常行为。作为跨国公司首要目的是为投资者寻求收益,而不是为税务局贡献政绩,没有哪家企业必须选择一种有利于当地财政税收而非自身盈利收入的经营模式,合理避税体现的是一个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

总体来看,苹果利用了一些税法上的漏洞,但苹果税务申报是合法的。因为欧盟境内在成员国间实施单一市场政策,但税收又是由各成员国自行处理,而且成员国间的公司所得税政策又是千差万别。如今欧盟开始擦手单一成员国的税政政策,本质上是对科技巨头的一种搜刮,但它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知道,爱尔兰税收体制在整个欧洲都相对具备最有竞争力,数据显示其12.5%的企业所得税是欧洲最低,这也构成了其经济发展的基石,成为吸引外商的重要政策条件,吸引了包括苹果、谷歌、facebook等全球互联网科技巨头的投资与进驻。

但如今整个欧洲的氛围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欧盟盯着爱尔兰不放甚至认为爱尔兰的低税率伤害了其他欧盟成员国的利益,而对苹果惩罚显然会让爱尔兰的商业环境与投资吸引力下降。

另一方面,欧盟在制度与政策层面对跨国互联网巨头进行全面监管,除了可以搜刮天价罚单之外,一个考量是担忧科技公司对于欧洲传统行业巨头的颠覆。并且正在考虑针对互联网平台制定更多规定,以防止他们向使用其服务的小公司提供不公平条款,从而销售或推广产品。

而欧洲的传统行业更多是金融业、电信、汽车等行业,比如此前有消息指出,欧洲电信公司对于他们的短信收入遭到聊天应用蚕食很不满,是首批主张制定新立法、主张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的利益团体之一。说句题外话,如果中美日韩也如欧洲电信公司这般想法,那么Instagram和whatsapp、line、微信以及Snapchat都将不复存在。

不久前,德国批准了一项新立法,对未能快速移除仇恨言论和恐怖主义内容的社交网络公司将处以5000万欧元罚款。

在汽车行业,硅谷巨头同样面临传统巨头由于担忧利润遭遇蚕食而遭遇的反扑。在这些汽车制造商看来,硅谷公司可能会收集汽车数据,把汽车转化为像手机那样的低利润率设备。目前已有欧洲汽车制造商游说欧盟官员,呼吁他们支持一项行业提议:汽车制造商应该是司机分享汽车数据的主要渠道。

另外,我们知道,欧洲是一个金融业发达的区域市场,而金融业越发达意味着与金融业捆绑的利益群体越庞大与稳固,对互联网的抵触就越强烈。比如我们看看香港,两相对比,又何其类似。

欧盟的这些做法可能会让许多科技公司考虑是否也将资金或者相关的分部从欧洲撤离回到美国,或者转移到其他商业氛围更为开放的地区与国家,这对于欧洲已经衰落的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我们知道,要推动经济增长获得更多收入就必须设定一种开放的商业环境与投资环境推动跨国公司来本地投资布局繁荣该地经济,把市场蛋糕做大,或者说通过制度设定来补上漏洞,而不是想着如何对合理避税的企业处以惩罚,盯着这些企业进行搜刮换不来经济增长。况且本质上,欧盟对谷歌脸书等公司的判罚背后,是否是保护主义也很难说,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曾旗帜鲜明地指责欧盟对谷歌或脸书的审查,源自“商业利益”,认为欧洲监管方为阻挠美国公司扩张“设置路障”。

欧盟赢得的是短期的利益,但却在歇泽而鱼

对于欧盟来说,本质上需要修复税政上的漏洞,并适当改善本土创业环境,培育本土巨头。

道琼斯统计数据曾经显示,全球估值超100亿美元的创业企业中有6个分布在美国,2个在亚洲,而这个数字在欧洲是零。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互联网公司中,美国占了11家,亚洲国家占了9家,而欧洲同样连一家都没有。某种程度上说,从孕育创业的环境土壤与培育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来看,欧洲已经在边缘化。

在这背后可以看出欧洲高福利社会已经难以为继,这也是其财政紧缩的一个缩影,因此,它需要从跨国大企业身上搜刮更多的利润来补贴推动整个高福利社会持续运转。但这样一来,显然会导致欧陆的商业环境与创业环境持续恶化,欧洲并未意识到的是,欧陆的“高福利社会”与相对走向封闭的商业环境,已经失去了其续存的经济基础。

总体而言,欧盟频频对美巨头挥动制裁大棒,实际上并未考虑到这一决策对欧洲造成的后果,欧洲若不打破政策壁垒,为创新创业创造环境以及为数字一体化进程创造开放土壤,反垄断调查与各种政策去限制这些巨头的影响力渗透也难以解决欧洲本身的互联网产业短板问题,即扫除美国巨头的垄断也并不能缓解它本身的困境。

目前来看,欧盟正在成为硅谷巨头的大麻烦,说到底,这是一种商业上与政策上的短视,这可能导致欧洲的商业环境逐步恶化,同时也会让创业者与商业投资者以及科技巨头将资本与人员缓慢撤离这块土地,最终损害的是,欧洲在吸引跨国集团的政策优惠与开放性形象与地位,也让欧洲的营商环境以及对外来投资与跨国巨头的吸引力下降,显然欧盟赢得的是短期的利益,但却是一种歇泽而鱼的做法。从短期看,欧盟赢了,但从长期看,欧盟将是彻底的输家。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我的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