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专家谈“头移植”:神经再生后的功能重建尚无法实现

专家表示,任晓平目前做的仅仅是手术流程和方案的摸索,要想实现活体头移植必须解决神经再生或神经调控问题,来协调统一有效的生命活动,目前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7年11月17日,意大利神经外科医生赛吉尔•卡纳维罗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世界首例遗体“换头”手术成功在中国实施,手术由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任晓平带领的团队操刀完成。消息传入国内后,迅速引发热议。

四天后,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任晓平专门举行媒体见面会表示,他们完成的不是“换头术”,而是“第一例人体头移植实验模型”,目的是探索活体头移植的手术方案,尽量解决临床前的科学技术难题。

同时,任晓平还公布了以GEMINI脊髓融合术进行活体动物实验的最新成果,视频显示,一只狗接受头移植手术半年后,已经可以站立和奔跑。

对于任晓平探索的活体头移植手术,业内质疑声迭起。有声音认为,任晓平完成的仅是一次解剖学研究,并不是真正的手术,现在讨论活体头移植还为时尚早。而头移植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也一直受到争议。

关于头移植背后涉及的种种问题,界面新闻记者专访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刘如恩。

刘如恩表示,头移植对整个人类来说是有意义的,但任晓平目前做的仅是摸索手术的流程和方案,要想实现活体头移植必须解决神经再生或神经调控辅助下躯体协调统一有效的生命活动,在全世界范围来看,目前还无法实现。

不过,刘如恩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人类实现“换头”是有可能的。

界面新闻:任晓平完成的人体头移植实验模型究竟是什么?

刘如恩:任晓平做的是移植流程和方案的探索,不是临床的实际应用。这个实验模型是在尸体上做的,其实是摸索头移植手术先做哪一步,后做哪一步。但是,从流程到应用,再到临床,要达到功能上的移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界面新闻:头移植和冷冻大脑是否是同样的思路?

刘如恩:是相同的思路,留下大脑就是为了以后再移植到一个身体,延续生命活动。现在的技术来讲,把大脑冷冻几十年再苏醒,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不过,伦理上仍需要论证。

界面新闻:“换头术”目前引发了很多批评的声音,您觉得任晓平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刘如恩: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确实有些人为了保持有效生命活动的延续,需要做头移植手术,这个方向的探索,对整个人类来说是有意义的。要做头移植手术,就要先把移植流程摸索清楚,至于应用于临床,还是存在相当的距离。

界面新闻:头移植会对头部造成影响吗?

刘如恩:现在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头部和躯体存活下来,但这是短暂的。头部只要能够保持脑组织的完整无损,维持正常的血液供应,达到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生理指标,意识就可以产生,但这仅仅是头部。

界面新闻:此前,卡纳维罗宣称,头移植手术后,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康复,是否会对机体造成损害?

刘如恩:他们说需要半年到一年的康复时间,没说等待这些时间以后达到什么程度,是病人有意识了,还是病人恢复到整个机体协调统一的生命活动。从目前科学研究的现状来看,还不能实现在头移植以后由大脑控制下协调统一的生命活动。

大脑信号发生在大脑皮层,发生以后往下传导,在中途需要经过很多中继,然后到达终端,这个过程非常复杂,涉及神经再生问题,目前对于神经再生的速度和程度还无法整体估计,所以在移植后不能确定是一年或半年能够实现脑控制下的协调统一的整个机体有效的生命活动。从理论上讲,借助神经调控可以加速实现这一进程。

另一方面,组织器官需要神经营养,就像截瘫的病人,时间长了腿会萎缩,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神经失去了营养。头移植以后,如果神经不能及时再生,时间长了,组织器官会因失神经营养而出现萎缩甚至坏死。

界面新闻:任晓平完成的是“头移植外科模型”,是否意味着能完成人类活体头移植?

刘如恩:头移植不仅仅是血管和神经上的连接,就像连接灯泡,把导线接上了,如果是个无效的连接,灯泡也不会亮。头移植的关键是移植以后,如何实现整个躯体在脑控制下协调统一有效的生命活动,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换头不是不可以实现,但是目前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界面新闻:头移植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

刘如恩:要想完成头移植后能够实现大脑支配下的协调、统一、有效的生命活动,这个过程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神经再生或神经调控。

界面新闻:从神经连接到神经再生有多难?

刘如恩:头移植需要有效的神经再生,神经再生包括神经元的再生、轴突的再生、还有末梢的再生。如果比作电路与灯泡,神经元再生相当于发动机,轴突再生相当于导线,末梢再生相当于终端即效应器,相当于灯泡。

目前情况来看,第一个,我们确定不了神经生长的速度,第二个确定不了生长的程度。因此,从无效再生到有效再生有很长的路要走。

界面新闻:神经再生是否可以解决或有替代办法?

刘如恩:可以引入神经调控。卡纳维罗说的术后病人的昏迷情况将可能会持续好几周的时间,医生会用电极刺激病人的脊柱,进而加强其与新神经的连接,从而让头颅和新躯体实现神经调控下协调统一的生命活动。这个过程就是神经调控。这种技术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运动功能障碍疾病的一种办法。

对于神经再生,现在主要研究如何促进、加速轴突再生以及再生的程度,如何增加神经元再生的数量。这在全世界范围都处于探索的阶段。

界面新闻:任晓平所说的脊髓融合术能否实现?

刘如恩:脊髓连接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缝合,另一个是胶粘在一起。神经再生需要附着物,“粘”就是轴突,神经相当于导线,导线外面有皮,里面有铜丝导线,也就相当于神经的轴突。

轴突再生,近端跟脑连在一起的是有功能的,可以活动的,远端的一旦断了以后,神经轴突会崩解、坏死。轴突沿着原来的髓壳爬过去,长到末端去,一直找到效应器,也就是所支配的器官,这个过程非常漫长,时间目前还无法测算。

另外,中医讲究的经络是看不见的,在生命活动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它肯定也需要修复,但目前从科学角度来讲是无法预测的。

界面新闻:据任晓平介绍,其在狗的身上做头移植实验,把狗的脊髓完全切断后再进行融合处理,并每天配以功能训练,半年后这只狗已经可以站立和奔跑。您如何评价这个实验?

刘如恩:我没有亲自见到,不能说是还是不是。但从理论上讨论,要实现有很大的难度。如果单纯把脊髓对接上,把神经和血管对接上,从技术上讲不是问题,但在一年或半年内实现大脑支配下有机的协调的生命活动,如果不借助神经调控,目前有很大难度。

界面新闻:若头移植手术成功后,基因是谁的?

刘如恩:把A的头和B的身体结合在一起,各自代表各自的基因,头一种,身体一种。手术之前,需要配型,某些方面协调一致就可以不产生排异反应。在目前的技术上,排异反应是可以解决的。但是,遗传基因很复杂,生命科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学科,个体有其维持A区别于B的不可变更性,为什么世界上绝对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就是基因决定的。

界面新闻:头移植手术成功后,患者的意识由谁控制?

刘如恩:假设A的头和B的躯体进行移植,人的意识活动是由头来支配的,那么接受移植以后,这个新的人所有受意识主导的社会活动都属于A,但躯体是B的。这就会带来潜在的社会伦理问题,A和B来自两个家庭,那么移植后的人究竟属于哪个家庭?

界面新闻:类似头移植这种实验和将来临床应用是否需要进行伦理审查?审查的标准是什么?

刘如恩:需要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评估是否符合人类的伦理。简单来说,是否符合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有些疾病的治疗可不可以做,都需要伦理委员会的通过。

用遗体来做实验,需要伦理委员会的允许,如果两方都同意捐献,做实验是可以的。一旦用活体做头移植,应用于临床,更需要经过伦理审查。

界面新闻:您认为,将来头移植能否实现?

刘如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相信人类实现“换头”一定能够实现,但就目前全世界范围来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