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肯锡转身中国民营集团的职业感悟

每一个选择都需要深思熟虑,从专业服务到企业端,很可能这个转变就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篇章。

作者 | 慎思君

来源 | 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校友活动

很荣幸受邀参与了一次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的内部校友分享会。此次分享会的主角Lekai Zhang是Duke MBA 2012届的校友,现在的身份是国内领先物流企业的新业务发展总监,此前就职于麦肯锡公司,担任项目经理一职。

作为一个旁观者和倾听者,Lekai分享了诸多对于职业规划以及转型的思考,而我更感兴趣的还是他选择投身一家本土民营集团的选择。虽然,中国本土民营集团的发展有目共睹,对于一流人才的渴望与日俱增,但是我所接触的很多海归人士,亦或是外企的高管,仍然对于能否适应和融入民营企业的文化抱有将信将疑的态度,但又对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诸多机会所着迷。

之前,我曾撰写了一篇《一个败走民企的首席战略官能带来什么启示?》,其中也是探讨并分享了在民营集团从事战略相关工作的要领。很多朋友加了我的微信,无论是探讨还是分享的,或多或少都是“触景生情”。

此次,Lekai的分享中有不少干货,谈及了职业发展的感悟、从咨询到企业以及选择民营集团的原因,我节选了部分很棒的内容与各位读者分享,相信大家会有所收益,也期待和大家有更多的交流与探讨。

那年毕业的中国MBA学生中,三分之一的人留在美国,三分之一的留在香港,三分之一回到中国,其中有4个人进了咨询,两个在BCG,两个在麦肯锡。 MBA前后的职业路径是怎么样的?

毕业后跨界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我当时没有计划,从来没有想过进入一家快递公司,上大学的时候还不知道有MBB这件事情。可能每个人走的职业发展路径都不一样,有的人可能还在探索,有的人可能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去到什么地方,对我来说最根本的是自己爱折腾的心态。我如果一开始就在制药公司继续生物技术路线,可能也不错,但我还是比较想折腾,选择进入了咨询。简单来说,回过头去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问自己这是不是最想做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情自己觉得不烦,早上起来觉得想去上班,那么就可以做下去。

就个人职业发展背景来说,我本科是生物化学,然后去了美国读博,读了两年就退出了,觉得和社会、工作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我用了一周找工作,在波士顿的一家创业公司安定下来,经历了一家公司从无到有最后上市的过程,这份工作的获得纯粹是碰巧。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药企,我觉得在药企的转折比我第一份工作的转折更大。第一份工作是在公司里面配对试剂,第二份工作是做流程设计,老板是我打高尔夫的时候认识的,两个人聊得很好,他就推荐了工作。第二份工作以后去做了MBA,MBA毕业后去了咨询。我当时是技术背景,去药企面试的时候很多公司都不要我,因为公司觉得我没有商业背景和工作经验。但咨询对于我的背景比较开放。

在咨询的四年时间里只有50%-60%是真正和医疗相关的,做医疗相关的很多项目和以前的经验没有太大的联系,当时对于自己做的方向也有一些困惑。所以,我做了离开麦肯锡的决定,因缘际会便加入了某国内领先物流企业,我做的事情更多类似于该企业的内部创业。从咨询到企业的跨界其实没有特别大,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业基本是门槛不太高的行业;而医疗行业则是门槛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行业,从医疗到物流的跨界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困难。

咨询工作时间确实比较长,这是这个行业的标准。之所以会做得比较久,一方面是自己还挺能熬,另外也是个人的兴趣,因为有新鲜的东西,不确定性比较大,而我好奇心还挺重的,因此愿意待下去。在一个公司成长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进入咨询后一开始想做医疗,但第一年没有接触任何医疗的项目,很多时候的职业路径并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我觉得最重要的认识自己是不是有好奇心,是不是自己想走的轨迹。在某一个职业里面有很明确的目标,但是具体走向不是能够控制的,而是随着自己的感觉去走。

真正进入民营企业工作和在咨询公司给民企做项目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公司部门有三四个领导,每一个领导对部门发展的想法都不一样,很多人都是很接地气。原来可能认为战略这个事情没那么重要,执行最重要;后来才发现战略还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国内大多数企业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那从大的方向来讲,你觉得麦肯锡给你留下了什么?

我觉得很大的体会是,在企业里面的工作是很费心,因为涉及到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我现在的小团队也在探索很多内部的管理方法,我还是觉得专业服务机构相对来说管理起来比较简单。

从硬性技能角度来讲,制定战略的能力肯定是一个收获。现在公司常常会面对很多选择,但是大家都在没有通过大量的数据或者事实来制定战略决策的习惯,我过去几年在咨询公司学到了非常经典的思维方法。我帮助企业做战略,这个战略是基于分析、基于数据,这是一个硬性技能。从软性技能角度来讲,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碰到一个问题知道怎样把这个问题拆分,一步一步去解决。在公司工作碰到一件事情,我知道需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因为我常常发现很多时候大家不知道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就开始做事情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另外一个能力是判断能力。大家可能收集到了很多信息,但最终还是不知道建议是什么,因此做了事情以后还要考虑结果是什么,也就是判断数据是到底有什么用,能够判断别人提交的报告里面的数据或者结论是否是正确。企业里面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这可能是咨询带给我的收获。

最后一个技能是讲故事的能力。在大企业里面会讲故事的人非常少。另外,咨询也带给我了人脉,让我认识相关的人,我觉得人脉很重要。

中国现在的企业转型是更战略的,更全球化的。在我见到的企业里面,对于海外的MBA,要么就是不接受,要么是接受了就随便安排个位置,你觉得对于我们这些国外毕业的MBA来说,怎样才能够让国内的企业比如私企或者国企更好地接受?

我觉得这很难是个人能够改变,这是一个企业需要经历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你仅仅是一个海外的MBA,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并不可能创造太大的价值,再厉害的一个人,进了这个企业也未必能够给企业带来改头换面的效果。但要看两点:第一点看这个企业是不是有对于相应人才的需求。另外一点看这个企业是不是真正想变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的企业可能需要反复几次,来回冲击,新旧势力才能找到一个磨合点。

现在大部分中国的企业都是处在一个新老势力交替的过程之中,企业现在面临一个想要走出去的阶段,市场趋于稳定,必须要启用新人。因此这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话题,并不是一个个人可以解决的事情,你需要看这个企业是不是准备好了。

关于从麦肯锡到某国内领先物流企业,可能会考虑两个事情,一个是这个行业值不值得去,另一个是这个公司值不值得去。那么你对物流行业怎么看,行业中这个公司比较突出的点是什么?

我认为选这个行业时点非常对,选公司很简单考虑是,这个公司是行业领头的企业,让我决定去的一个原因是该公司的文化,相对来说不是非常激进,大家比较相互尊重,不是非常狼性的文化。考虑到它是行业领头羊,又带着大家进行变革,文化可以接受,就去了。另外就是我在做的事情,更多是用科技来改变物流。以前可能物流没有专业性,现在物流对于数字化的需求很大,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点。现在我们做的事情更偏互联网,打交道的公司很多是互联网公司。我现在也会反思,如果在互联网公司创业,那么商业背景的人的价值是什么。因为对于互联网创业来说,技术肯定非常重要,那么商业背景的人可以创造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行业来讲,从做的事情来讲,要想清楚大方向。

海外的留学人回来,如何能够变得更接地气,更好地同一线沟通?

这也是一个头疼的事情,以前接触的人大家的背景都比较光鲜,现在企业里面接触很多人,处事方式也不一样,确实是一个挑战。我觉得还是看你觉得这个事情值不值得去做,大方向是不是对的。我觉得这些人也有优点,挺实在,实事求是。要体会到一线的人的诉求是什么。还是要有一些你认可的东西。如果你觉得自己实在是接受不了这些事情,那也不要勉强自己。自己要有一个判断,自己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您也提到过计划赶不上变化,比较随心。但是毕竟到了现在这个职业阶段,每一个选择都需要深思熟虑,从专业服务到企业端,很可能这个转变就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篇章,在做这个改变的时候,是否有一个三到五年的思考和规划,您当时考虑了什么样的因素?

我当时希望能够更快接触到直接的一线业务。从咨询出来到企业的人,往往会有一两年左右的过渡期,这段时间里,企业会将你放在战略部相关的职能,然后再让你接触一线的业务,因为企业最终还更希望看到胜利的果实,这个岗位给我提供接触了一线业务的机会。物流行业在非常迅速的发展,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从一个企业到另外一个企业顺利工作,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团体和资源。能够搭建一个小团体,团队一起可以把事情做好,另外也需要一些个人的社会资源。到了任何一个地方,想做成一件事情,是否可以能够调动起相关所需的资源。个人能力这个东西很难讲,如果是一个团体进去,大家一起整合起相关的资源,那么就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当然个人对于行业的理解也很重要。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