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天诞生一家研发中心:中企接棒外资,二线城市上位

成都、武汉、南京、杭州等新一线城市逐渐取代北上广,成为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密集区。

作者:施珊

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斥资千亿设立达摩院的消息,犹如一记重拳,砸向了这个浮躁的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曾经鼓舞过无数人,又逐渐被历史的尘埃尘封多年的振聋发聩的召唤,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开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在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表现形式,是近年来中资企业持续的研发中心设立大潮。当外资研发中心开始呈现潮退之势,中资企业悄然接棒,我们仿佛听到了历史的车轮,在此刻轰然换轨的声响。

园区界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共有68家企业传出了设立研发中心的消息,在这其中,内资企业的数量达到41家,占比超过60%,占据主导。

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成为了吸睛程度最高的研发领域,百度、宝能、京东等重量级的明星企业都在斥巨资跨界切入,希望能够抢占风口。

此外,研发中心的城市分布同样出现趋势性的变化,成都、武汉、南京、杭州等新一线城市逐渐取代北上广,成为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密集区。

大大小小的内资企业开始纷纷在研发上「下注」,这是否意味着技术驱动的时代已然到来?

一、外资退潮,中资崛起

代表着高科技、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在东风渐暖的90年代,随着一批外资企业大刀阔斧地进军,逐渐走进了国人的视野。

为了及时地抓住中国市场的需求,真正有效地研发出适用中国市场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许多实力雄厚的超大型企业,如英特尔、飞利浦、微软、惠普、通用汽车、施耐德、西门子等纷纷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派出了从事研发的先遣部队,试图开凿出另一条通向未来财富的时空洞门。

同时,对于科技实力曾经与国外相距甚远的中国来说,通过吸引外资,得以引进一大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填补了国内许多高新技术领域的空白。

在这其中,国际大都会上海成为了外资研发中心最为青睐的圣地。来自上海市政府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416家,占内地总数的1/4,居全国首位。

不过,虽然数量众多,但近年来新增外资研发中心的设立却逐渐呈现出潮退之势,同时,许多巨头企业开始选择关闭开设在华多年的研发中心。

早在2014年,美国著名的软件公司Adobe就关闭了中国研发中心,今年2月份,美国另一家软件公司CA Technologies也毫无征兆地裁撤了中国研发中心,而就在不久前,通用电气、GSK和礼来等跨国企业均爆出了将要关闭或调整国内研发中心的消息。

「技术创新未来会更强调务实性,尤其是现在的消费需求更新升级很快,单纯的基础研究和研发似乎将要被淘汰。」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园区界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一些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实际上也是对技术创新优势的认可,但这两年国内很多企业对于本土市场的需求把握更精准,产品甚至可以做到免费销售,这种商业模式难免会对外资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与之相对应的是,以华为、腾讯、百度、科大讯飞等为代表的一批实力超群、以技术驱动的中资企业开始粉墨登场,加快了研发中心设立的步伐。

一退一进的背后,映射出的是时代与大环境的轮转。

表一:2017年以来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统计

注:1、该表包含内资企业在国内及国外,以及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2、表内共有71家研发中心,由于富士康有3家研发中心,苏宁有2家研发中心,因此合并为68家企业。

园区界的不完全统计发现,2017年以来,有68家企业传出了设立研发中心的消息,其中内资企业达到41家,占比超过60%,成为绝对主力。在这其中,称得上重量级的,就包括海康威视斥资35亿元在武汉光谷设立的全国最大的研发基地,以及吉利汽车投入60亿在杭州打造的杭州湾研发中心。

表二:2017年以来内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数量及占比

更为重要的变化是,设立研发中心的企业不再仅限于世界500强或者是上市公司,甚至包括刚刚完成多轮融资的初创期企业。企业对于技术的渴求,已经渗透到了最为细微的毛细血管。

二、ALL IN 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

在这一波研发中心的设立大潮中,哪些领域的企业踏上风口?

互联网巨头BATJ倾巢出动。

阿里重磅打造的达摩院,吸引了科技界的「半壁江山」加盟,ALL IN AI的百度也在硅谷启用了第二个研发中心,旨在为AI、自动驾驶领域吸引更多世界一流人才。腾讯在武汉的研发中心,近期传来了封顶的消息,而京东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同样没有停歇,其不仅于两年前就在硅谷设立了研发中心,国内的物流、无人机研究院也多有突破。

此外,还有苏宁全球第六座IT研发中心落地武汉,小米宣布在南京设立了华东总部,未来将成为手机研发中心。

表三:2017年以来设立研发中心的企业所属行业分布及数量统计

这些不断崛起的互联网「新贵」在研发上多有斩获,而吸睛度最高的汽车相关企业,2017年以来,也总共设立了12家研发中心。在这其中,不仅包括整车生产企业吉利、比亚迪、长江、华晨宝马和福特,同时也包括汽车的零部件供应商法雷奥、万安科技以及大陆集团。

当然,提到造车,我们或许还不应该遗忘一直在这条路上「蒙眼狂奔」的贾跃亭,加持珠海银隆的董小姐,还有狂砸140亿「低调」进入跨界造车阵营的姚员外。

新能源汽车成了各方竞相追逐的目标,而在投资金额上,与汽车有关的研发中心一出手确实就是大手笔。比如长江氢动力研发中心及整车项目,首期的投资便高达120亿元,吉利的杭州湾研发中心投资额度同样达到60亿元人民币,在所有行业当中可谓遥遥领先。

最值得关注的,或许还是人工智能。这个全新的风口,不仅已经吸引了亚马逊、谷歌、FACEBOOK、IBM等超大型企业身先士卒,也顺利将百度带出了泥潭,并给京东金融、海康威视、科大讯飞甚至是手机制造商VIVO定下了下一步转型的目标。

每个人似乎都铆足了劲,生怕在这些还看不真切、摸不清节奏的新技术面前轻易掉队或者出现闪失。

而在传统行业中,医药行业一直以来都是研发中心的集聚地,电气、通信、化工、航天等领域研发中心的设立在2017年同样络绎不绝。

三、北上广退热,新一线城市发力

伴随着外资研发中心的退热,中资研发中心的活跃,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的主动脉也开始了迁徙之旅。

北上广,中国最重要的三座城池,从许多人旦夕间尽揽财富的所在,变成了都市人容不下肉身的处所。曾几何时,这里也是代表高精尖的研发中心最为密集的根据地。有数据显示,世界500强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选址在北上广的占比就高达69%。

不过,近年来,在呼喊声中一起逃离北上广的,不仅有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同样也包括企业的研发中心。

园区界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研发中心选址在北上广的占比跌落到了17%。而这些能够落在北上广的研发中心,除了原本在北上广就拥有基地的企业,剩下的只有实力与财力兼具的外资巨头,比如一心想要在中国市场再创佳绩的苹果。

新一线城市扛起了这杆大旗。成都、武汉、南京、杭州在这一场战役中脱颖而出。

2017年以来,成都共收获了11家研发中心,其中最为瞩目的是,世界500强西门子将其工业软件全球研发中心及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双双落户于此。

武汉虽然只收获了8家,但落地的项目均来头不小,除了海康威视斥资35亿元在武汉光谷设立的全国最大的研发基地,还有科大讯飞拟投资50亿打造的全国研发中心,以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商法雷奥设立的中国技术中心。

长三角地区历来是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高频之地,在上海逐渐饱和之后,研发中心开始往南京、杭州等地扩散。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南京共有7家研发中心「进账」,其中包括英达科技集团投资10亿设立的全球公路养护科技研发中心,杭州有5家「进账」,最具代表性的是吉利汽车投入60亿在杭州打造的杭州湾研发中心。

表四:2017年以来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热点城市分布及数量统计

企业同样也将目光投向了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无锡等地,仅在苏州,就有工业橡胶公司哈金森,以及科技公司苹果准备将研发中心落户于此。

城市在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吸引力,而从当前各地的房地产和土地政策来看,吸引更多的技术投资进入所在城市,似乎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

「一些省会城市的发展潜力需要挖掘,如成都就明确提出将给予重点企业以住房和购房等方面的财政补贴和支持,这显然也有助于引导技术人才的扎根。而且此类城市本身科技类的高校毕业生也很多,这都会带来此类研发中心设立地点的转变。」严跃进对园区界记者表示。

对于人才的渴求,也让企业研发中心的选址不再局限于公司的注册地附近,一家公司拥有多家成规模的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国际化都变成了大势所趋。

2017年以来,就有美的集团、玉柴动力、比亚迪、高伟电子等分别在硅谷、德国、巴西、韩国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而在此之前,华为、海尔、伊利早已经将自己的研发中心送出了国门。

不过,企业选择在何地设立研发中心并没有完全清晰的脉络。

「研发中心不同于总部基地或产业基地,光靠市场规模或政府优惠政策都吸引不来。」武汉东湖高新区科创局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企业选择一座城市建立研发机构,首先考虑的是地区创新活力、创新资源与工业基础。

严跃进同样认为,「研发中心的设立,关键是要看人才的成本和价值,除非是一些和地域性比较关联的研发中心,其他一些项目实际上和具体的区位优势并不大。但此类区位周边的供应链、物流体系、人才体系、产业发展政策等,这都是此类研发中心设立会积极关注的内容。」

四、离钱太远

虽然前方就是一片坦途,可惜,说到底,研发中心还是一个过于高端、且离钱太远的存在。

「世界500强的研发中心还能赚个名气,但一般的企业过来不仅要无偿拿地,最主要的是单纯的研发中心在短时期内根本无法见到收益。」业内人士在接受园区界记者采访时曾坦言,其实各级政府对于研发中心并不是十分感冒,他们更为热衷的,是能立马带来税收收益的生产基地或是各种制造类的厂房。

「各级政府对于外资也有着本能的偏爱,在研发中心这件事更是如此,在他们眼中,外资研发中心似乎就意味着技术更过硬、更高端、更超前。」业内人士称,这也使得小规模的中资研发中心处境颇为尴尬。

而反过来,对于企业来说,研发也是一项需要长期重金投入的浩大工程,一直是一个高成本的投入,同时由于不断攀升的土地、人力价格,这样的投入成本还在变得更为高昂。

研发中心不带来收益,或者说创造收益的周期比较长,这让其面临压力,研发中心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那个想象中的明天的太阳。

虽然如此,但各地却并没有放松对于研发中心的争夺。

不久前,上海市就发布了16条措施,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参与重大项目研发、支持设立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参与政府计划项目,吸引外资研发中心落「沪」。

广东省也于近期发布了相关文件,加大了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提出要引导和支持大型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确保今年底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

各方争夺的目的或许还是在于,一旦企业的研发中心获得了重大突破,再建设生产基地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业内人士还表示,地方政府虽然对于研发中心也给予了各类优惠政策,但其实对于其背后创造的就业岗位和税收效应都有不低的要求。只不过前期是孵化期,研发中心在后续想要获得更长远的发展,还需要争取优惠政策和积极调研市场。

研发这条路走起来其实并不平坦。

不过,无论何时,科学研究都依然神圣。就如马云在云栖大会的演讲中说言,「要想成为伟大的企业,就必须解决伟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研发大军,这或许也是一个时代的风气正在发生转变的起始。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