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意见】《中国乐队》为什么成不了《中国有嘻哈》?

《中国乐队》的尴尬。

文|婆罗刹 

十一月到现在为止,最让犀牛娱乐期待的应该的就是《猎场》和《中国乐队》,而最让人失望的却也是它们。

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万众期待的《猎场》在湖南卫视和各大视频网站一片喧闹的宣传中开播,结果却不尽人意,收视与口碑难以并肩,豆瓣评分勉强过六,甚至被质疑雇水军刷好评。

而《中国乐队》与其的命运却也大同小异。三月举行发布会、七月开始录制、到了九月结束后却杳无音信。11月9日,在经历了多次跳票、催播、延期,终于在江苏卫视播出。但首期收视率却只有0.188%,在同时段综艺节目排名13。

不得不说,《中国乐队》的初衷和整个出发点对于整个中国乐坛都意义非凡。它为新的,有生命的乐队提供了一个主流舞台,让他们从地下走到大众的视野,让观众认识到这群音乐人的可爱、可敬之处,也让更多属于中国乐队自己的优秀原创作品实现价值。

就整个第一期来说,呈现的音乐内容和现场的灯光布景都是无可挑剔的,玫瑰木子弹,声音玩具,衣湿乐队等独立乐队的出现对于观众而言同样是一种震撼。

似乎除了“消失的崔健”整节目看上去都是“完美”的。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观众满心期待的“完美”节目,在首播之初,收视与口碑双双扑街?难道就仅仅是因为在周四十点半的非黄金时段播出吗?

节目定位不清,缺乏固定风格

没有固定风格,没有选择取悦市场的作品,这就是真的音乐节目吗?在整个节目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做到展现和塑造中国原创音乐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整季节目中将出现44支乐队,风格涵盖流行,爵士,民谣,雷鬼等。

独立音乐圈知名的海龟先生、左右乐队、声音玩具、打扰一下、莫西子诗等音乐人都将站在这个舞台上。

这也成了大多数观众不买账的原因。其实《中国乐队》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大命题,它涵盖的东西太多的。就像《中国有嘻哈》如果成了《中国有HIP-HOP》,也许就没有办法成为今天的现象级网综。

这类垂直类的文化综艺,应该从大的文化中选择一个方面,或者一个点作为整体的突破口,让观众通过这个“点”了解整个大文化的“面”。

此外,整个节目并没有找到主流化与差异化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其实这也是定位不清产生的一个主要问题。

《中国乐队》表面上看似乎仍旧是综艺市场中“主流”节目—歌唱类节目,但 “一档真的音乐节目”主题标签,却将差异化无限放大,这一点在已经播出的第一期中,也能明确的感受到。丢弃了主流化,使得整个节目的观众群严重受限,收视自然很难出彩。

节目模式平淡,缺乏冲突与戏剧效果

整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无海选、不PK、不淘汰”的节目模式,却也是导致节目收视难以保障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整个12期里,节目组选择通过乐队的发掘—呈现—成长作为推进节目节奏的主线,以此来实现为乐队发声的主旨。放弃比赛晋级淘汰模式,就注定了节目缺乏冲突与戏剧效果。对于早已经习惯了“无撕逼不综艺”的观众而言,这必然使节目索然无味。

另一方面,第一期的节目中,原本说好的三位导师,崔健“消失了”,陈伟伦也只限于开场,整体的存在感极弱,只剩谭维维贯穿整期节目。

而这个分别代表着音乐态度,专业幕后制作人以及音乐形式的探索者的导师阵容的缺失,一方面使得节目内容缺乏完整性,另一方面,更是从另一方面扼杀了节目产生戏剧与冲突的源头。

“三位导师”的设置模式是文化竞技类综艺中常见的一种模式,尤其是在选秀节目中。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导师们之间的冲突对于节目看点增加上的作用。这一点,在最近大火的《演员的诞生》上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整体节奏缓慢,剪辑逻辑不清

节目的一个开篇式的前奏就占了四分多钟的时间,其中有长达三分钟的时间是对节目构建和大致内容的介绍,还有一分钟的时间是对几组参加乐队的装备状况的大致描绘。很少有这样一个综艺节目是这样做的。

我们知道,写文章的时候一个好的开头更有助于提起阅读兴趣,同样的,一个综艺的开篇也极其重要。显然《中国乐队》在这一点上明显不足,这样一个过长的开篇不仅不利于吸引观众的观看兴趣,对于后续节目内容的节奏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此外,整个节目将近四十五分中的时间里面,如果除去由陈伟伦演唱的开场曲《如梦令》,就只有三首歌曲,节目组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了谭维维的寻人之旅和对于乐队的介绍上。这样真的符合节目的初衷吗?一个乐队的好坏,用音乐表现不是更有说服力吗?

而在整个剪辑上,逻辑不清一大硬伤。比如说为什么在前面介绍完三组乐队的准备,但是后面出场的却是《如梦令》,而在节目后面关于乐队的准备又重复,会让观众产生莫名其妙感。而过多准备画面的剪辑对于节目来说,也只会凸显整体节奏的拖沓。

纪录片式的表现手法,过分燃情

《中国乐队》归根还是综艺节目。但是就如同很多观众吐槽所说的,这个节目更像是一个关于中国乐队的纪录片。开篇许多宏大的场景组接,就给人纪录片的错觉。而这种表现手法在后面每一位选手的寻找过程中我们都看到。

而在每个乐队的介绍上,纪录片的痕迹就更加明显了。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在整个乐队介绍的故事情节搭建上都给人浓浓的纪录片气息。而影像资料的大量使用,旁白解说与背景音乐的渲染,更加让这种纪录片的感觉无限放大。

谭维维电台的设计,看似是节目组代替“比赛”衔接节目各个部分和推动发展的手段,但实际上却成燃情的重要工具。台词太过“鸡汤”,且都挂钩理想过分彰显情怀。而这一点在节目的整个花字内容上表现的也十分明显。最终结果却适得其反,引发观众的反感。

其实还是那句话,无论什么样的音乐节目,最终都要靠音乐说话。真正的高明不是反复强调“我很棒”,而是通过无数个侧面让别人相信你很优秀。《中国乐队》想要让观众认识到这些乐队的优秀,这份情怀的可贵,音乐永远是最好的证明。

地下与主流圈接触的结果一直不是很美好,尤其是摇滚。《中国乐队》想要打破这样的一个现状,并且愿意花力气打造一个“真实的音乐节目”,传达这份摇滚文化,确实难能可贵。但方法是正确的吗?至少在现在播出的第一期中,留给观众的更多的是失望。

来源:犀牛娱乐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