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瓜》用舞台形式演绎当代寓言

“叙事的空观众可以自己填补,视听风格如果造成割裂,对影片伤害更大。”

《杀瓜》是高则豪执导的第二部电影长片,在今年的FIRST青年影展获得“一种立场”,也在10月21日获得华沙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电影华沙大奖”。在11月4日,该片在FIRST青年电影展在北京举办的“在场”沙龙进行了放映交流活动。

高则豪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执导的首部电影长片《目击者》在2011年获得第七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提名,并于2012年11月正式公映。《杀瓜》作为他的“二年级作品”,故事改编自董立勃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

《杀瓜》小说只有一万字左右的原文本,站在第三方的全知视角,用更加轻松的语调将故事讲述出来。电影的改编很大,高则豪尝试用瓜农的角度讲述故事,选择了十分克制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将整个故事限制在类似于舞台的场景当中。董勇饰演的瓜农陈草是片中的主要角色,影片也都从他的视角进行讲述,主要故事也都发生在他卖瓜的瓜棚里。

片中陈草在瓜棚、瓜地里有很多独角戏片段

在一整部影片中将绝大部分的镜头都维持在舞台剧的风格之下,难度可想而知,要长时间地进行自我克制,才能将整体氛围延续下来。

在舞台剧的表现形式下,整部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陈草在瓜棚中卖瓜,一边遇到的是刘桦饰演的村长时不时前来占点小便宜,另一边遇到的是偶然前来的杀人犯杨红国给他讲了不少关于自我意识觉醒的道理。穿插期间的,是警察、记者、县城领导。

正在瓜棚里接受记者采访的陈草

这些不同的人进入他的生活,再走出他的生活,留下的是有别于他在过去所拥有的认知。当瓜棚变成这几个人命运交汇的中转站,也让陈草烧毁在瓜田里的那张板床,有了更多的含义。

高则豪导演为了让影片更加自然、连贯,片中的对话、讨论都是由他编写完成,还刻意设置了一枚雕出五官的西瓜,陪着陈草听他说话,让文本中许许多多的思考,通过合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杀瓜》的叙事中有不少的留白,并没有把每一位角色的转变完整地讲述出来。这样的留白,其实是高则豪导演为了保持影片的视听语言的统一有意为之。在影片的拍摄当中,有一些叙事他已经用移动镜头、特写以及车上跟拍的形式拍摄出来。这些镜头如果在剪辑时放在影片当中,确实能够让故事叙事更加完整,但也会让影片带有几分啰嗦和说教,会破坏舞台剧感的整体性,“我过去听侯孝贤导演上剪辑课时说过一次,他让我们不用担心叙事,哪里有不舒服的地方,就要敢于剪掉。而且从我的个人理解来看,叙事的空观众可以自己填补,视听风格如果造成割裂,对影片伤害更大。”

“在场”沙龙现场

此次放映是FIRST青年电影展在北京举办的“在场”沙龙第一场。在映后交流当中,首次完整观看该片的许鞍华导演对此提出了表扬,认为这是导演对自己视觉语言的一种坚持。在她的经验里,只有具备强大的自信,才能在几乎不给角色特写、不做运动镜头的情况下,将影片完整的表达出来。而在影片的表达方面,她认为该片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而且年轻导演能够做到调性很好又很温和,这是她们那一辈导演很难做到的。

许鞍华导演的现场评价

编剧李樯同样认为要完成这部影片十分困难,在瓜棚这个半封闭空间中,董勇还要出演大量的独角戏,他将高则豪导演完成这部影片形容为一种“挑战”,会让他想到了捷克、波兰当时的电影新浪潮“这部影片还让我想到了《圣女贞德》这部伟大的电影,我对他这样的导演担当非常敬佩”。

但李樯也对该片导演的把控能力提出了一些意见。影片通过镜头所呈现的一切,都是应该由导演来进行把控的,李樯认为该片可能面临的问题,就是在演员的把控方面。启用刘桦这名带有强烈喜剧效果的资深演员是一把双刃剑。他的出现确实能够为这部讲述严肃主题的影片带来一些“幽默”(在李樯看来更像是一种油滑)的剧场效应,但他本身极强的特色和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惯性,再加上他那特有的京腔而非普通话,也会影响影片所独有的一种语境。

编剧李樯观看影片

由于FIRST青年影展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许多影片无法与全国其他其他城市的观众见面,此次FIRST青年影展组委会特别在北京举办“在场”沙龙,进行获奖影片的放映、讨论。《杀瓜》之后,还会有多部影片在FIRST电影馆与观众见面。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