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佳片!《捍卫者》讲述淞沪会战故事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

《捍卫者》剧照

这两年,在《血战钢锯岭》、《敦刻尔克》等二战题材影片走进中国院线的同时,中国电影人也在努力讲好我们自己的抗战故事。

1937年8月13日,抗战中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淞沪会战爆发。由廖希、韩平执导的电影《捍卫者》,讲述的正是这场战役中一个局部战斗的特写。

刊登在新华网的剧情简介说,8月31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九十八师二九二旅五八三团第三营营长姚子青奉命率部500余人,奔赴阻拦日军登陆的战略要地宝山换防守卫,抵御日军鹰森孝联队2500人,在飞机、坦克、舰炮配合下发起的进攻。

面对敌众我寡,火力悬殊,装备落后,日军海陆空配合的立体攻击战术,以及宝山城无险可据等种种劣势,黄埔军校六期生姚子青拟定了“战宝山而不守宝山”的制敌策略。

在守卫宝山的七天里,姚子青以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谋略智慧,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各种战术,用出敌意料的合围阵地战、伏击战、歼敌战、狙击战等,抵御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最后在援军被歼,日军发射硫磺弹后,姚子青率残部二十余人退守宝山城。

《捍卫者》剧照

9月7日,鹰森孝联队在日军增援部队的配合下,破城而入。姚子青与部下抱定“誓与宝山共存亡”的决心,与日军展开了数小时的惨烈巷战,最后全部壮烈殉国。

在“八一三”淞沪会战80周年之际,新华社8月14日刊登的一篇评论文章这样写道:

淞沪会战,是壮烈的,壮乃悲壮、烈是惨烈。中国军队面对侵略者没有丝毫妥协与屈服,几十万官兵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顽强勇敢、铁骨铮铮,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图谋。虽然中国军队曾占据人数上的优势,但无论武器装备、军事素养还是临场指挥等,中方与日方有着明显的差距。

根据战时国民政府的公开资料,三个月内,中日双方共在淞沪会战中投入近百万兵力,中方伤亡损失近30万,日方损失约6万。令人扼腕的是,中方在抗战前尚未完成整编的精锐德械部队,在海空军力全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在战场上遭到日军狂轰滥炸,损失惨重。

德械师是1930年代中德合作期间,中国在德国军事顾问指导下按照德国军事训练标准改编和组建的部队。当时,德国军事总顾问、前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认为,中国有60个师的精锐常备军就足以应付各种状况。然而,到“七七事变”前,原本计划的60个调整师只有20个完成“调整”,10个“调整”到一半。

《捍卫者》剧照

作为国民革命军的主力,德械师是整个淞沪会战中的中坚力量。然而,在1937年10月5日至9日短短五天时间内,德械师就损失过半,硬是凭着血肉之躯挫败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如意算盘。上海失守后,德械师退至南京休整,随后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在激战后损失惨重,终于完成历史使命,此后再无德械师。

淞沪会战后,谈及战役失败的原因,中方将领陈诚总结道:“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装备远不如日军,人海战术毕竟难敌火海战术。”

今年98岁的罗正达老人当年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五师的一个新兵。尽管是刚刚参军,连枪都没摸过,更谈不上系统训练,他还是被派上了淞沪会战的前线。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罗正达说,虽然中国军人打得很勇敢,但是双方实力差距非常大。

“日本人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大炮,而我方,重机枪就算是好的武器了。想要对付日本的坦克,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办法。”

至于当时蒋介石为何要在如此惨烈的战况下,把军队中几乎全部主力和家当放在淞沪战场钉住日军,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一书中,作者陶涵(Jay Taylor)指出,他是希望借一场大规模战役展示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吸引国际关注,以求在世界范围内收获盟国的同情、支持和更多援助。

宝山失守,上海失守。之后的几年,中国开始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欧洲和太平洋战事打响,美国和苏联相继直接参战,以及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整个二战的走势最终扭转。

埋忠骨,青山有幸;慰英魂,绿水增荣。缅怀先烈,泣悼英灵。慰籍往者,砥砺后生。新华社在淞沪会战80周年纪念的评论中写道:

战争硝烟褪去,历史警钟犹在。中华民族在苦难岁月里凝练的那份悲壮注入心底,那份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豪迈喷薄而出。80年后的今天,我们深切缅怀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和遇难同胞,也对当今中国充满信心。

活下来的小兵,很像罗伯特·卡帕在徐州会战前拍下的“中国捍卫者”(A Defender of China)。图片来源:Life Magazine

1980年代以来,反映抗战正面战场的影片,中国大陆方面,198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血战台儿庄》、199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三毛从军记》、2010年的《喋血孤城》,和如今上映的《捍卫者》一脉相承。中国台湾方面制作的抗战题材电影较知名的有《八百壮士》、《英烈千秋》和《笕桥英烈传》等。

豆瓣评分7.8、猫眼评分9.2。“一无大导演、二无名演员、三无高投资”,9月22日上映的《捍卫者》赢得了业内人士及观众的好评,被称为“有原型、有看点、有情怀”的三有电影。新浪娱乐在影评中说,如果看《战狼2》是“真解气”,电影《捍卫者》则会让人感受到先烈们满怀家国情怀、英勇赴死行为背后所带来直抵灵魂的内心震撼。

在接受重庆晨报采访时,廖希直言《捍卫者》完全可以说是情怀之作。“片子的投资人和姚子青是同乡。”廖希说,投资人有一次去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在“姚子青营牺牲殉国处”,问助手知不知道这位英雄,结果身边的人都沉默了,“为了情怀,他决定投拍《捍卫者》。”

囿于题材和片长,《捍卫者》在人物塑造方面略显单薄。不过这部109分钟的电影虽然场面热血,在故事细节处理上还是颇为冷静用心。

影片中,营长姚子青在大战前问来自天南海北的战友,大家都是哪里人?“广东人”“贵州人”“浙江人”“东北人”“山东人”“四川人”……他对袍泽弟兄们说:“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

《捍卫者》剧照

与“抗日神剧”不同,《捍卫者》“没有手撕鬼子,没有包子炸弹,没有子弹转弯,没有裤裆藏雷”,展现的是抗战初期战场上,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中国军人在阵地战中真实的战斗场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孙丽萍在7月份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的22次大会战,人数逾百万的中国军队参加的那一次次炮火对决、刺刀见血的激烈搏杀战斗场景中,中国军人在战场上表现出无所畏惧、英勇牺牲的精神,哪里容得了那些“神剧”中对友军弱智化、日军白痴化的调侃和戏说?

“抹黑和诋毁抗日英雄是对英雄和先烈们极大的不敬,同样,脱离实际、无限贬低敌人智商、贬损友军共同抗日的事实,也是对历史的不敬。”孙丽萍说,把握历史真实,讲好抗日故事,才会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中国人民带来福祉。

与1933年在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中坚守帽山阵地至死,被日军安葬并立下“支那七勇士之墓”的中国军人一样,在《捍卫者》片尾,为守土战死的姚子青们,同样赢得了日军的尊重。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姚子青为革命烈士。2014年,姚子青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