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石投资杨玲:未来资管行业有两条出路

一是和券商业务结合资源共享;二是以金融创新为主线的纯资产管理业务。

今年以来,在金融严监管态势下,各监管部门相继下发文件,对60万亿元资管市场进行协同、不留死角的全面监管。监管指向全市场持牌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其中,以银行业资金为主体,以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保险等关联行业跟进。

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底,各大类资管产品的规模为:银行理财26.3万亿元,信托计划15.3万亿元,公募基金8.4万亿元,基金专户16.5万亿元,券商资管计划14.8万亿元,私募基金5.6万亿元,保险资管2万亿元,简单相加后的规模总计88万亿元。由于在实际运作中,部分资管产品互相借用“通道”,产品互相嵌套、交叉持有等,剔除这些重复计算因素,中国资管业务规模约为60万亿左右,大体接近上年GDP总量。

而随着资管行业受到全面监管,银行通道业务被堵、券商资管自主管理型产品上半年亏损严重,资管行业多项问题凸显。那么银行体系资金投向何处?券商资管该怎么走?监管政策又可能出现怎样的变化?近日,界面新闻就资管行业监管下的现状及发展问题,专访了星石投资总经理杨玲。

界面:一方面是政策导向发展直接融资,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融资后,今年上半年7000亿上市公司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银行资金通道业务被堵,银行体系内庞大的资金实际投向了什么?

杨玲:首先,上市公司融了钱要投入到产能升级上,是逐笔审批投出去的。这个过程中,钱有很强的现金管理的需求,倾向于买银行理财,或者买风险极低的、固定收益类的品种。

实际上,发展直接融资,通过资本市场把钱拿出去还是比较合适的。只不过这里暴露问题是,股东要对上市公司有监管权力,而私募作为上市公司股东的好处是,其本身运营的是一个基金,未来也要给自己的客户交问卷,对于被投的企业的要求更高。

未来,私募和银行的合作会越来越多,无论是股票的一级市场或者二级市场,包括和债券的合作。比如银行委外,我们明显感觉到有些银行走得快一点,有些银行走得慢一点。他们都是在行业里筛选一些私募帮其做资产管理,这一方面,其实私募比公募优势要更强。因为,私募一般都是基金经理自己控股的公司,人员稳定性强;而公募的基金经理其实还是有一定流动性的。所以如果银行委托给私募管理,业绩相对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我们认为未来理财的钱会到资本市场。因为一是未来有可能是混业经营,所以资金会倾向于到资本市场提高收益率;二是提高人民币理财的资产端现在也出现收益率下降的趋势。

因此,我们对整个私募的前景是比较看好的。我们认为私募掌握了核心的资产端、核心的资产管理能力。相对来说,私募监管虽然收紧了,但是允许金融创新,允许投资手段的创新。

因此,从资产端来讲,私募是各种产品风险收益比很丰富的供给端,我觉得在加强监管、拒绝套利、去杠杆的背景下,可能大家的视野落到真正的投资能力的点上,这是未来资产端很重要的方向。

界面:券商资管不能做通道业务后,其他的非标业务也没有好的项目,似乎券商资管已经被“管死了”,你对此建议是什么?

杨玲:我认为未来券商资管是两条路。

第一条就是和券商本身业务高度结合,相当于集团利益、资源共享的一个方向。比如上市公司有项目要做定增,会打包给资产管理公司去做。

第二条就是和公募、私募竞争,做纯资产管理业务。相比较而言,私募没有券商这种资源协同的禀赋优势,但是在金融创新的活跃性是最高的。

界面:说到私募的金融创新,具体表现是什么?未来的新玩法可能是什么?

杨玲:私募的金融创新有各种方式,比如以前私募通过人工操作模型做,到后来引入国外的机器,技术创新要求反应更快。在交易手段上也有各种创新,但后来监管了以后,这些方式都开始被部分限制,包括高频交易等。

但不管怎样,这些冲动都收到了很大冲击。在现在监管框架下还没有明确确定可做还是不可做。在这领域里面,私募的冲动就更强。他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寻找各种金融投资的方式,各种风险收益比的产品都会出现。

我认为金融的本质就是倒逼制。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倒逼寻找合适的资产、投资方法来匹配,而这是需要冒险的。

界面:监管有一些特性,可能规则开始会比较紧,过一段时间,可能会放松,一些旧的做法也会重演。你认为未来几年内,中国资管行业政策是否有可能会放松?各项业务会否重回以前的老路?

杨玲:我觉得对整个资管行业的监管会制度化。未来的模式引导更具有实质意义的引导,鼓励金融资本更多投入实业发展的。未来不是松松紧紧,而是不断完善游戏规则。

完善游戏规则后去做,包括有一些行为是被放缓了,比如金融资本在二级市场对实业的并购行为,这些未来我认为在证券市场的并购重组行为肯定还是会加速的,只是还要完善规则。

事实上,金融资本是高智商人群聚集的地方,可能大家对监管制度研究得很细很透,通过很多办法来绕过监管做金融创新。其实国外监管也是这样,在监管方和金融资本方不断的博弈过程中修正制度。以前金融管得非常死,无论是银行、证券、基金领域都是乖孩子。未来可能会引入更灵活的群体,比如私募、中小银行,这些更灵活的群体其实金融创新冲动很大。

而金融监管的收紧并不是一刀切不让做,而是金融创新行为的事后规则化,将其纳入了考核范畴,不让其真空发展。

界面:这半年来央行货币稳中偏紧,叠加监管政策的出台,资金的募集层面,你们有感受相对困难吗?

杨玲:募集资金属于正常,当然与牛市的不一样,市场小了,募资量就比较小。从行业角度看,募资量也不算小,包括一级。二级本身有每个月的流动性,一级市场很多是5+2,甚至7+2;很多一级市场的募资速度也非常快,说明大家很愿意去投。

虽然因为私募和公募、券商不一样,私募只需要备案,进入门槛比较低,有点初始资金就可以做,但能否运转起来做大,就要看业绩表现、专业性等等。目前市场上八九千家私募并不是都有比较好的募资能力,而是成立时间比较长的、业界口碑比较好、市场接受程度比较高的私募才有募资能力。

界面:今年上半年严监管和去杠杆,对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都有比较大的影响,作为私募资管机构受到了什么影响? 

杨玲:这次的监管主要是杜绝监管套利,杜绝表内表外。如果是国有、金融资源比较充足的大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其实不会有明显感受严监管,但是对依赖监管套利的中小银行冲击会比较大。

对私募来说,比较大的行业冲击性影响比较少,但是行为比以前规范了一些。因为以前私募在如募资、信息披露上的行为上并不是那么整齐划一。在严监管之后,私募在这些行为比以前更统一了。另外,基金业协会托起行业,便于梳理行业规模。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