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报告》谈金融开放 可考虑给外资机构“国民待遇”

报告认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应统筹金融改革开放政策,“以开放促改革”很重要,但“以改革助开放”同样必不可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9月23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主题为“积极、稳健地推进中国金融开放”的《2017·径山报告》发布。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代表课题组解读报告时指出,金融机构对外开放相对比较容易,可以先行,在持股比例、业务范围等方面给予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

具体来说,报告建议,放开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证券公司和独资寿险公司;取消对外资银行股东总资产的要求,取消对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的最低开业年限要求,取消对合资证券公司中方股东必须有一家证券公司的限制;不再通过牌照数量限制合资寿险公司发展,考虑给予独资寿险公司新的区域经营牌照,同时加快牌照发放节奏,便利外资机构开展业务。

黄益平指出,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实际已进行了将近40年,但这期间,金融开放政策存在缓慢、反复、“决心大,推进难”、政策协调性不够等突出特点。目前看,中国金融业开放的程度滞后于实体经济,也落后于其它新兴市场国家。

他说,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开放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倒退。金融市场的开放也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境内外市场规则和制度的不配套,让外资进入后很难开展业务,另一方面,规则限制太多的“管道式开放”给机构投资者带来很大的局限性。汇改追求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与市场决定机制,但灵活性始终不够。资本项目与人民币国际化虽然取得显著进展,但近年出现了一些反复。

数据显示,从2006到2016年的十年间,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资产比例从2.11%下降至1.26%,外资保险占中国保险业资产比重自2007年的4.3%上升至今年的6.1%,虽然有所升高,但整体比重仍低。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持股数量占A股比重和境外机构在金融债券市场持有量也始终徘徊在1%和2%的低位。

目前,推动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已是共识。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服务业重点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外资准入限制。随后银监会于3月发布了《关于外资银行开展部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规定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依法投资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22条举措吸引外资,并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制造、船舶设计、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12个领域的开放路线图和时间表。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建议,短期内,先解绑政策约束,释放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活力;中期,着力完善金融制度环境,促进境内外资市场深度融合;中长期,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序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时加快推动金融机构“走出去”。此外,中国应更加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承担大国责任。

黄益平认为,金融业开放、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减少管制“三驾马车”应协同推进,尽量避免“单兵突进”的现象。他强调,在扩大金融业开放的同时必须做好风险防范,这要求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借鉴国际上成熟的金融监管做法,实现监管的全覆盖。

考虑到当前国内尚未完成的去杠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放会否带来新的冲击同样引人关注。黄益平表示,目前系统性金融风险确实较高,但金融开放可能有助于释放部分风险。

“过去不开放,两个很直接的后果:第一,金融资源,金融风险集中在个别部门;第二,在不开放的前提下,往往看到市场机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所以引发了一系列道德风险的问题。金融开放也许能帮助我们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强化市场纪律,弱化道德风险的问题。 同时,把我们的金融资源分散化,风险分散化。但是光这一点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很多风险防控的步骤跟它相匹配,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黄益平说。

最后,报告对金融业进一步开放给出七点政策建议:

第一,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应统筹金融改革开放政策。“以开放促改革”很重要,但“以改革助开放”同样必不可少。

第二,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让市场因素起更多的作用。“今天所处的这样一个时间,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推进汇率改革的时间窗口。”

第三,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建立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框架,并稳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第四,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并放松外资机构的持股比例,真正推动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

第五,尊重国际市场的规则和惯例,实现金融市场更高层次的开放。“实际就是规则和制度的接轨,内外市场的接轨,这才是核心。而且要考虑的是整体性的开放,不是一个审批式的开放,这个项目可以开,那个项目不可以开。”

第六,利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积极构建对外投融资框架。

第七,完善与开放金融体系相匹配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有效预防并化解金融风险。“开放是有好处的,但同时也会带来很多金融不稳定,甚至金融危机的风险。所以在开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花很大的力气来建立与开放金融体系相匹配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