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终于“缩表“ 中国货币政策和人民币汇率何去何从?

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缩表不会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未来将呈现双向波动趋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联储“缩表”的靴子终于落下。分析师认为,短期内美联储“缩表”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较为有限。从中国经济基本面来看,目前消费、投资、基建等均面临放缓,未来经济增速温和回落是大概率事件,预计中国央行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松不紧”的货币政策基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主要呈双向波动趋势。

北京时间周四(9月21日)凌晨,美联储公布9月利率决议,维持基准利率在1%-1.25%不变,同时宣布将在今年10月起启动渐进式被动缩表,并将在10月13日宣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再投资的初始上限。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对界面新闻表示,美联储的鹰派紧缩路径确认之后,全球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大势再度统一。在人民币汇率企稳的前提下,今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以我为主”。预计中国人民银行未来将继续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短期内货币政策不会出现明显放松,但再次上调货币市场利率的可能性也不大。

“中国货币政策还是以中国内部决定因素为主,下半年(经济)增长率会下滑,内生有宽松需求,货币政策不必那么快收紧。”他说。

随着总需求回落,8月大宗商品价格、经济数据大幅走弱。今年前8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7.8%,增速比前7个月降低0.5个百分点。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1%,增速比7月低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增速比7月回落0.4个百分点,为年内最低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张超也表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具有独立性,短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不过,他也对界面新闻指出,在美联储缩表、加息的预期下,指望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无可能。

张超说,一方面,在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的背景下,8月份银行结售汇仍呈现逆差,显示资本流出压力还没有消失;另一方面,无论从总量还是结构来看,降准的信号太过强烈,当前的时机是不合适的。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接近零的超低水平,又先后通过三轮量化宽松政策购买大量美国国债和MBS,大幅压低长期利率,以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从危机前的不到1万亿美元膨胀至4.5万亿美元。随着美国经济逐步复苏,货币政策正常化提上日程,自2015年12月以来美联储已经四次加息。

根据美联储的“缩表”计划,10月起,最初每月减持100亿美元债券,包括60亿美元国债和40亿美元MBS,之后将在12个月内每3个月增加100亿美元减持量,直到每月缩减规模达到500亿美元。同时,缩表是可逆的。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如果未来经济前景出现恶化,美联储可能会让资产负债表再扩张。

美联储“缩表”细节公布后,美元指数一度跃升触及92.6948点的逾两周高位。纽约近月期金价格则下跌超过1%。离岸、在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开盘短暂触碰6.6关口后企稳。截至收盘,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报6.5934,较上一交易日跌192个基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刘健对界面新闻表示,人民币短期可能面临贬值压力,但预计不会太久。10月份,欧洲央行可能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支持欧元走强,同时,特朗普减税等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美元指数升值动力有待观察。

此外,虽然人民币过快升值的势头已经逆转,但大幅贬值也不现实。一方面,逆周期调节因子的引入,在弱化前一日收盘价对中间价影响的同时,加强了央行的调控能力,有助于预防市场非理性波动,另一方面,目前中美利差仍高于历史均值,跨境资本不致过快流出。

不过,美联储缩表毕竟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拐点。从中长期看,随着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不断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全球流动性将不断收紧,新兴市场所面临的外部条件更加动荡,其风险溢价也会更高。

新华社就美联储货币决策发表评论文章称,对全球主要新兴经济体来说,无须过度担忧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而应注重修炼“内功”,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创新资本流动管理方法,以尽力化解美联储政策调整的外溢效应。

程实表示,2017年以来,全球资本又从发达市场流向新兴市场,造成这一趋势的核心动能是“多元化涨潮”,即新兴市场再次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力量,美联储加息和缩表并不会改变经济基本面的这一结构特征。所以,资本流动也不会由于美联储政策而出现趋势反转。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