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新科技“animoji”:从emoji开始的图像时代 会摧毁文字和文学吗?

平面化的图像已经大行其道,开启了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为科技进步叫好,又乐于欣赏文字美感的人,该如何面对?

苹果新品发布会上的animoji演示

北京时间9月13日凌晨1时,苹果公司举办了新品发布会。这一次,他们带来了 iPhone 8 等四款新品。

其中最受瞩目的当然要属诞生十年的苹果手机。从2007年第一代 iPhone 发布至今,短短十年间,苹果手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经历了巨大变化。此次发布会上苹果公司也特别推出了 iPhone X,纪念苹果手机的十年。

此次发布会上特别介绍的iPhone X

iPhone X 取消了home键,Touch ID由此变为了全新的Face ID,同时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从emoji到“animoji”的转变,这个功能可看做人脸识别功能的延伸,手机前置摄像头可以不仅可以识别用户,还能捕捉用户表情,将emoji变为动态。

iPhone不断进化,人们发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以及智能手机营造的生活方式了。我们在智能手机上读取自己的心率、监控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睡眠情况;我们通过智能手机来了解世界,了解他人,甚至是了解吃饭的时候坐在我们对面的人此时此刻的感受和想法;我们利用智能手机来付款、收款,完成各种交易;我们也在智能手机上寻找小精灵,在增强现实的游戏中体验现实与虚拟之间边界的模糊。在这些改变中很重要的一项,是emoji给我们的交流方式带来的变化。

emoji的诞生与演化

打开微信聊天窗口的时候,不妨停顿几秒问问自己:如果不发表情,我们还能愉快聊天吗?答案是不能。早在2013年,statista网站就做过调查——“你在信息类手机应用中是否使用emoji”。74%的美国被访者和82%的中国被访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可以确信的是,如今这个数据只增不减。

那么,这种风靡社交网络的图像语言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这要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日本说起。栗田穣崇(Shigetaka Kurita),日本电信公司NTT Docomo的一名雇员,在紧张的同行市场竞争中为公司想到了一个吸引青少年用户的策略:添加简单的卡通图像到其消息功能中。栗田穣崇用铅笔和纸在12×12像素网格上作图,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日本绘画,比如漫画和日文中汉字的灵感。最终,他设计出176个粗糙的符号,范围从笑脸到音乐笔记,这个功能一经问世就大受欢迎,其他日本通信公司也采用了它。

栗田穣崇(Shigetaka Kurita)设计的emoji系列

2007年,苹果发布了首款智能手机,从此智能手机市场开始繁荣。为开拓日本市场,苹果公司在向日本市场投放的手机中增加了专门针对日本用户的emoji键盘,当时在美国对于日本emoji现象十分感兴趣的美国人发现,只要下载一个日语手机应用,便可以在美国的苹果手机上打开这个隐藏的emoji键盘。

新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如今,打开苹果手机的设置,找到通用,点击键盘中的添加新键盘,便可看到表情键盘和其他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语言一样,成了手机键盘的选项之一。在最新的IOS程序中,表情的数目已经多达2000多个。其中涉及不同物件、不同性别、国籍、信仰以及肤色和职业的人们。可以说,表情已经日渐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图像体系,甚至还有一个名为表情百科(Emojipedia)的网站,专门提供对于不同表情的搜索和解释。

ios系统中的emoji系列

文字时代的黄昏?

与越来越丰富的表情对应的,是人们在社交网络的交谈和表达逐渐抛弃文字。

文字(或者通过图像的方法表达意义的系统)在不同的人类文明中遵循着不同的发展方式。但一般认为,“类文字”诞生于文字之前,是一种表意的或辅助记忆的符号。真正的文字是一套使用者可以任意重构的“编码系统”。文字区别于类文字的地方在于,后者缺乏能够进行编码的语法词汇和词缀。在这种情况下,除非给出关于一种情境的语境,否则使用者很难通过重新建构类文字来明确传达自己的意思。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早期的类文字,更接近于人类对于周围世界的直接再现,比如最早的洞穴岩画中记录的用图像再现的那些狩猎场面,它们大部分直观、一目了然,符号与被再现之物存在一种一一对应关系。换句话说,早期的符号是形象的(iconic),符号像一面镜子一样,直接反映了真实世界中的物件和现象。

拉斯科洞窟壁画,位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蒙特涅克村的韦泽尔峡谷,是著名的石器时代洞穴壁画。

而语言的产生是个抽象的过程,拿英语来说,如今这个由二十六个字母组成的语言体系,已经不再是一套形象表意的语言体系,而是抽象为一种编码过程。用索绪尔的经典例子来说,当我们说到“树”(tree),我们立马便能想到一棵树,但t-r-e-e这四个字母本身,和一棵树看上去并无相似之处。这边是索绪尔认为的语言符号的第一个原则,任意性原则。语音单位(sound-image)和概念(concept)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而非一种自然的联系。这引出了后来语言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要在一个单词与周围单词的相对关系之间,来确定和看待单词的意思。

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对于概念和语音单位之间关系的图示

表情交流恰恰是一种接近类文字的交流。表情百科将不同的表情分为如下几类:笑脸和人、动物与自然、食物和饮品、活动、旅行与目的地、物件、符号、旗帜。这些符号基本上是对于物件或者行为或者面部表情的直接再现。

毋庸置疑,这种新兴的互联网类文字的好处显而易见,它突破了地域和文化的差别,正在变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不需要掌握语法,也不需要知道读音,每一个使用emoji的人可以迅速通过一系列表情向他人转达自己的意思或者情绪,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正如中国艺术家徐冰的《地书》。徐冰用各类标识语言和符号创作的这本“书”,记录了现代城市白领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典型生活。全书没有使用任何传统文字,在任何地方都不需要翻译,无论哪种文化背景、无论说着何种语言,只要是有当代生活经验的人,都能够读懂这本书。徐冰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这个作品“很平等,没有文化、语言、教育程度的分隔”,大家都能看得懂。但是也能够看到,在由文字交流变为互联网类文字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复杂性正在丧失,语言的主导性地位正在失去。

徐冰《地书》片段

在此次苹果发布会中,苹果公司乘胜追击,将最新推出的面部识别(FaceID)技术和表情相结合,推出了动态表情(animoji)的功能。苹果公司将这一项新功能描述为:“能够利用你的声音和反映你的面部表情的动态信息。”在拿到最新的苹果手机之后,用户可以选择喜欢的表情,将前置摄像头对准面部,用面部扫描技术记录下自己的表情变化,将这样的变化反应在3D表情上,与此同时麦克风也会将用户的声音收录。这样一来,一段有着用户独特表情的有声视频便可以上传、发送、用来流通了。图像化和语音化在这里成为关键。用户不再需要书写的文字,而是可以直接地用声音传达意义。图像成为了意义的中心。

发布会现场的animoji展示

其实不单单是表情,如果看看手机以及相关电子产品的进化史,便可知道图像在其中日益重要的地位。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屏幕的边界越来越窄,分辨率越来越高,苹果产品一直引以为豪的视网膜技术,也是为了呈现出一种极致的图像体验。在最新的发布会上,升级的重头也依然是在摄像头上。发布者一直在强调苹果手机能够为用户在摄影和录制视频时带来的极致体验。屏幕作为载体,对于图像呈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越来越大的屏幕,凸显着图像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毫无疑问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图像时代。

文字衰微的时代,文学还有未来吗?

如果说1916年出版的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意味着一种“语言学转向”,意味着将语言确立为思想直接的体现和表达,而图像仅仅居其次,是自然世界的表面现象。那么诸如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这样的后现代理论家,则高度肯定了图像的文化内涵。在其博士论文《语言及图像》中,利奥塔谈及图像的重要性——他认为后现代文化表征为一种图像特性,体现为感觉优于意义、直观优于概念、图像优于词语。

意大利诗人、作家,20世纪初未来主义运动的带头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1876年12月22日—1944年12月2日)曾在其一幅作品中,试图用图像来消解文字的作用,以抵制“文字中心主义”。他尝试一种“图像化写作”,即试图将文学文本建立在视觉图像的体验上,刻意突破句法、语法和标点的现实。在作品中,文字被排列成各种图案,文本中充满大小不一的字体型号,并穿插数学图案和符号,或者印象主义色彩的花饰底纹,由此来描摹色彩、图像、味觉或者声音。

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采用“图像化写作”创作的作品

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或许没有料到,在将近百年后的今天,他当时创作的具有实验性质的艺术作品,正在变为现实。没有句法、语法和标点的表情表达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形式。

除此之外,表情也开始进入文学领域。2010年,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迈的《白鲸记》(Moby Dick)就被“翻译”成一本由emoji构成的长达736页的书。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会唱一曲关于文字的挽歌,认为在这个由新媒体和新技术催生出的读图时代中,一种语言的复杂性和语言之美正在丧失,那种在和句子中的其他词语的关系中定义自身的意义,以及那种通过由不同词语组成的句子以及由不同句子组成的段落中营造出来的文学美感,正在丧失。

emoji版本的《白鲸记》

法国作家奥利维埃·罗兰在一次采访中谈及对于用emoji进行小说创作的可能性时表示:“短信替代了古老的通信方式,短信可以出现在小说里,广告也可以出现在文学中。但文学不能变成短信或广告,否则它就不是文学、我们能够也应该让语言‘吞下’许多东西,但这里头不应该包括语言本身的消失。Emoji小说?也许会有意思吧,但不能称其为小说。Emoji是为了写得更快,它不细腻,不微妙;文学的目的不是快快快,它应该是细腻而微妙的。”

凯尔·麦克拉克伦(Kyle MacLachlan)在推特上用emoji对科幻小说《沙丘》进行的概括。

和奥利维埃·罗兰持类似观点的人,是坚定的语言捍卫者。但是否有一种全新的可能性呢?一种关于图像的艺术和全新的法则?如果平面化的图像已经大行其道,开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为科技进步叫好,又乐于欣赏文字美感的人,该如何面对?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