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国最后的海上“吉普赛人”

上世纪60年代,梁符娇出生在渔船上,那是条约10米长的木质小船,承载着一个家庭,也承载着家中全部生计,千百年来绝大多数疍家人都是这么生活的。关于“疍家”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的鸡蛋,故被称为“疍民”。而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有研究学者认为“疍民”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古越族的后代;解放前他们因为常年漂泊海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

1. 2017年8月16日,琼三亚“渔72063”渔船上的一名船头工坐在装着缆绳的桶里休息。他是疍家人,自幼出生在渔船上,“出海打渔,你也许认为苦,我们以此为生”。 “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汽笛声响,离港起锚,渔民开始一段悲欣交集的海上航行。疲惫、惊喜、失落,还有海风的腥咸,都是海上生活的味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 2017年8月17日,灯光围网作业量大,节奏紧张,有经验的老船员们一有空闲就会抓紧休息。但渔船条件有限,提供给船员休息的空间非常窄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3. 2017年8月16日,两名船员站在船头休息谈天,船主梁符娇站在驾驶室旁。因忙于生意,梁符娇已多年没有上船作业,大女儿逐渐接手她的生意后,她才有闲暇出海怀旧。梁符娇熟识的渔民大多把船卖了,一个村子的渔船只剩十来艘。渔民的孩子们也更愿意去旅游公司开游船,去打工而不是打鱼。“一个是门槛高了,要买大船出远海,一个是出海太苦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 2017年8月16日,漆黑的海面上夜色深沉,船员们从船舱里出来穿好工装,吹着海风清醒一会儿准备工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 2017年8月16日,船员奋力拉拽缆绳,神情紧张,最终绳子还是断了。下网收网求一个快字,这两个环节也是灯光围网作业中最容易发生意外的时刻,对船员技术熟练度要求很高,“一个萝卜一个坑,最怕乱”。断绳子的情况不常见,老船长杨金福说,现在休渔期太长,经验丰富的熟练工人越来越难找,渔船的保养维护也很难跟上。这次断掉的绳子,出海前也检查过了,有破损,重新打了个结,没想到关键时候就出了问题。“海上的事瞬息万变,想不到的事情多了,不能强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 2017年8月17日凌晨,琼三亚“渔72063”渔船的船主梁符娇带上斗笠,拿了电筒,站到船头督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7. 2017年8月17日凌晨,正准备下网捕鱼,第一网,拉网的一根绳索突然断了,船员们愣在那里,不知所措,梁符娇迅速招呼着从另一侧收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8. 2017年8月19日夜,南海某渔场,三亚渔民陈红准备好作为诱饵的小艇灯并发出信号,编号为“琼琼海渔02258”的渔船上300盏2千瓦灯泡逐渐关闭,辽阔的海面上伸手不见五指,只剩下陈红小艇上的两盏红灯。隐入黑暗之中的渔船以陈红为圆心,开始迅速撒下800米的渔网,捕捞被灯光吸引的鱼。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9. 2017年8月19日,“琼琼海渔02258”渔船上,船员一网打了3万斤鱼,正全力拉绳收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0. 2017年8月20日,海南万宁,一条小船帮渔船卸货。这条渔船一网打了3万多斤池仔鱼,是近期难得的丰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1. 2017年8月16日晚7点半,夜幕低垂,老船长杨金福发现了鱼群,通知停船开灯。通明的船体,如同悬浮在虚空之中。上世纪70年代那时没有电灯,用风箱鼓风烧油灯,可以打到很多高价的马鲛鱼。但到了90年代,近海渔业资源萎缩严重,很难有什么渔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分享 评论 (0)
更多图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