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微光闇影:台湾现、当代摄影一瞥

“相机只能记录,唯有人才留存记忆。”

“相机只能记录,唯有人才留存记忆。”

相较于台湾1970-1990年代的报道摄影,那种关乎良知、富有同理心和掌握相机的独裁气质。在如今,随着数字相机的普及,拍照的平民化和内容的碎片化,摄影的气质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展览《微光闇影》则尝试重新凝视摄影所具有的人文深度。

策展人余思穎指出,展览透过时间性、历史性、物理性与被拍者的暗影等四种不同属性的影像作品,除了呈現出摄影在拍摄三度空間之外,所具有令人玩味的第四时间维度;同时在暗影与微光的撷抗中,光,終而在照片中留下挣扎、抵抗聚焦的痕跡。让其暧昩、不确定性、与隐藏在幽暗中的「微光」,经过时间的等待、不足的光线、特意的遮蔽与破坏下,使摄影的幽暗显现其奧意与无穷的余韵。展览以纪实为基础但超越纪实,找寻不灭的灵魂。

展览汇集了21位台湾摄影艺术家及团体的240余组作品,展开对摄影艺术与图像本质的讨论。

以下分享部分展览作品:

李佳祐

 

《在黑暗中》以极低的亮度、暧昧的影像凸显心灵在视觉中的重要地位。由相机所记录动光之痕迹,意味着绝对客观的真实面。但这个写实却在每一个观者的心灵上有着不同的投射。《隐形时光》拍摄的场景有大量人类活动的痕迹若不是消失就是变成像鬼魅一样的模糊雾气。

这是在展厅门口的第一件作品,一个黑暗的长廊,门口提示,走进去等两分钟,眼镜适应了黑暗,就能看到两边墙上的作品了。小心进入,在黑暗中摸索着找寻作品,等待眼前慢慢出现微弱的光影,这个体验倒是颇为切合展览“微光闇影”的题目。

 

邱国峻

 

《神游之境》系列,是来自台湾庙会或民间日常所捕捉的画面。希望借由摄影与台湾宗教题材的对话,揭露人与“神”互动的深层意义,并进一步探讨台湾人对“神”纠结的情感。

 

侯怡亭

 

《历史刺绣人》系列在概念上关于劳动以及身体作为生产影像的机器,并透过历史寻求某种共同的生命政治。

这两组照片刺绣作品在一个围合半封闭的空间内对展,邱国峻作品里的刺绣长龙在射灯下金光闪闪,侯怡亭则用刺绣给历史黑白照片手工上色。不得不说,作品手工刺绣非常精美,绣线的颜色、质地和刺绣手法都很讲究。忍不住凑近了仔细揣摩。

 

张乾琦

 

《Side Chain》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记录档案。高雄精神病疗养院《龙发堂》,曾以六英尺长的铁链将精神病患俩俩锁在一起,进行治疗。这样饱受争议的非正统疗法虽已废除,但自愿/非自愿的无形联结仍隐隐存在着。在《Bongo》中,以照片、影片、录音及采访记录坦桑尼亚充斥艾滋病病毒及滥用毒品的情况,呈现第三世界真实影像。

张乾琦是玛格南最早的华裔摄影师,上世纪90年代就已囊括多项国际大奖。展览现场两个巨幅视频,循环播放两组作品的照片和视频,背景音是被采访者的自述。直面苦难,很震撼也很压抑。

 

林柏樑

 

纪实摄影工作者在长期的拍摄过程中,总会在某些不可预期的情况下似乎穿越时空的缝隙,不小心窥探到或感受到被摄者幽微的一面。也许有时蒙老天眷顾,碰到那神秘的瞬间或时刻,就像灵光一现,通常这种非凡时刻拍下来的照片特别耐人寻味,甚至难以言说,而这真实摄影的奥秘之一。

这幅放大至一米多的黑白照片左侧的视频,是作者正在详细讲述有关这张照片的故事:拍摄的情形,制作、发表、获奖、展出的过程等。感觉依稀可以回看到那个台湾报道摄影的辉煌年代。

 

《历史性的暗影》单元:

刘振祥、黄子明、许伯鑫、绿色小组

 

展出见证(台湾)解放前后的摄影记者刘振祥、黄子明、许伯鑫的新闻摄影。以及绿色小组的记录片,借由政治人权、农工运动与环境保育等三项社会主题,不仅呈现照片所见证动时代,也呈现在当时报道摄影人道关怀理念之外的美学的转变。

1987年的“解放”是台湾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今年也是解放三十周年。这个特别单元呈现的就是这段时期的主要报道摄影。在这些台湾社会的改革行动中,照片,除了见证事件的发生,在政治法律层面也担任搜证的角色,是“在场”与“不在场”的证据。

 

展览《微光闇影》正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出,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6月18日。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