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瓦尔登湖》里的这句话成了当下时节的一个美妙的注解——春天来了,万物开始复苏。
有着好天气的日子里,踏青成了出行的一个优先选择。逃离钢筋水泥的都市与繁重的工作,人们在花草与鸟鸣中寻觅难得的清净与闲适。正如两百多年前,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独居,一部分为的是逃离工业革命带来的那种忙碌、无节制的快节奏生活,转而回归、拥抱自然。
《瓦尔登湖》不仅是梭罗那隐居生活和哲学思想的记录,它也被视为自然写作的鼻祖。这类写作通常以作者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深刻的哲思来展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除《瓦尔登湖》外,约翰·缪尔的《我们的国家公园》、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等作品都被奉为自然写作的早期经典作品。
与自然写作时常一同提起的还有博物写作。这是一类与博物学紧密相关的书写,但好的博物写作书籍,不仅能将晦涩难懂的博物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更能将其与环境、人类乃至万物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绘出一幅生动细致的和谐图景。从1871年出版的约翰·巴勒斯的《醒来的森林》到近年的《醉酒的植物学家》,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证明了好的博物写作不单单只是将知识输出,而放弃发掘更多的人文内涵。
近年来,自然写作与博物写作的作品层出不穷,尤其是后者迎来了出版的小高峰。一大批以“博物”作为主要内容和宣传卖点的新书占领着一排排书架,连“博物”本身都逐渐被视为一种新的、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方式:人们渴望了解更多关于自然万物的种种,并与之建立联系。网络上,《博物杂志》官方微博的走红,也在印证着这点。相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博物学在我们生活的缺失,现在,博物学像是迎来了自身的复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下面推荐的九本自然或博物写作的新书,有描绘林中鸟儿歌唱与日常的经典,有记录20世纪早期的英伦乡野风情与闲适生活的手记,也有讲述我们时常忽视的杂草、蔬菜的“前世今生”的著作。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九本书都能助你在忙碌劳累的生活中,体会一种源于自然的静谧与奇妙。
约翰·巴勒斯《醒来的森林》
1、作者来到美国哈德逊山谷,迎接他的有:茂密的丛林、百鸟欢闹却又和谐的音乐会、以及“鸠占鹊巢”等关于鸟类的一幕幕趣事……在与鸟儿们“相处”的时间里,巴勒斯不禁思考博物写作的目的与鸟的生命之灿烂。
2、巴勒斯曾经用“延龄草”一词来涵盖全书的氛围与神魄。这种草一旦在林中开放,便昭示着所有鸟儿的归来,于冬日里沉寂已久的森林也将被这些歌唱着的“精灵”们唤醒。有着与晚霞相衬的音色的原野春雀、号称“歌中之后”的隐居鸫、善于模仿的白眼绿鹃......数不尽的鸟儿们在森林里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是合奏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它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生活习性,却又能在同一座森林中共处。巴勒斯笔下的鸟儿大多是可爱的,带着尚未被人类驯服的灵气与野性。即便是那“鸠占鹊巢”的“恶鸟”,也让人讨厌不起来。
3、不同于直白生硬的科普,巴勒斯解释自然的方式是“挖掘她的精华、与她进行情感的沟通、吸收她并用精神的色彩再现她”。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他能把鸟类这一群体写得如此生动可爱——他是将鸟儿们当朋友来看的。鸟儿们的生活在巴勒斯眼里,与人的生活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生离死别。而写作对于他而言,更像是“在原野或者森林中的再度”。
蒂姆·伯克黑德 《鸟的感官》
1、猫头鹰如何在夜间飞行?火烈鸟如何感受到千里之遥的暴雨?鸻鹬连续迁徙上万千米、雨燕在飞行时休息、几维鸟嗅到泥土中的蚯蚓——援引几十年来鸟类行为学、生理学、解剖学的研究成果,伯克黑德带领我们深入鸟类的感官世界,探寻这些飞翔的(或者不会飞翔的)精灵的奥秘。
2、在书中,伯克黑德从鸟类的各种感官功能逐渐论述,以此证实它们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中各自具有长期演化而来的感官能力。这是常人所不能感觉的。比如,蜂鸟和人类一样拥有味蕾,但它们的味蕾长在嘴里而不是在舌上,那人们又是怎样发现它们可以品尝出花蜜中糖浓度的差异?再比如,雄性长脚秧鸡的求偶时的鸣声可以达到100分贝,这样洪亮的声音不会对鸟类自身的听觉系统造成永久性的损害么?翻看此书,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亦是对鸟类科学的进一步了解。
3、伯克黑德经常论及人类在过去所累积的鸟类相关知识与研究成果,让这本书富含了鸟类研究史般的考究味。他还告诉读者许多流传的错误性推论,算是以此对鸟类知识的科普、纠错。凭借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可读性、趣味性,《鸟的器官》斩获2012年《卫报》“最佳自然图书”、英国鸟类基金会“最佳鸟类图书”等荣誉。
伊迪丝·霍尔登《1906:英伦乡野手记》
1、作者伊迪丝·霍尔登在艺术学校执教期间,为了教学,制作了这些关于乡野生活的手记。手记里有鸟、花草和她怡然自得的生活,一切都相得益彰。四季流转,乡间的风景却依然那么宁静美丽。
2、爱德华时代的英国乡野是怎样的一副图景?这本书可以告诉你。从春意初现的1月到白雪皑皑的12月、从雪花莲到虞美人......乡村大自然的风景就从未重样过。伊迪丝用轻描淡写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田园牧歌式的乡间图景,而她自己的小日子也与其相融:赏花、看鸟、发呆......颇有些英伦式的“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乡野情调。
3、除了自然的诗意外,书中的手记还有着人文的诗意。伊迪丝几乎每天都会抄上几首小诗,既有莎士比亚对燕子和水仙花的赞美,也有雪莱对银莲花的偏爱。当人们在阅读、朗诵这些诗的时候,无疑也是在和这些诗人一起体验自然的美与多变。再加上那些色调清新的水彩画,一副英伦乡野的图景便跃然纸上了。另外,伊迪丝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热爱生活的态度,也值得每个在忙碌日常中挣扎的人思考,而不仅是流于羡慕。
理查德·梅比《杂草的故事》
1、杂草是生物品种还是文化的产物?它们为何存在?如果没有它们,世界将会怎样?英国博物学作家理查德·梅比在这本书里回答了这些问题,讲述了在人类与自然的抗争过程中,杂草是如何被定义、被诠释、被限制和被不公平地对待,又是如何冲破文明的边界并影响人类对自然的看法。
2、在杂草的定义里,最为人所熟知的也是最简单的当属一种“出现在错误地点的植物”,意即“杂草长在了比本希望长出其他植物,或者根本不希望长出植物的地方”。但这个“正确地点”的定义也是十分粗糙的。杂草具有太多复杂性和矛盾性,定义也只是其中的一种。好在,理查德只是想向读者展示这些内容,而非去同化人们对于杂草的态度和看法。
3、作为一部跨越园艺、文学、历史的作品,《杂草的故事》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对杂草的定义、生长过程等较为直观的内容外,理查德还探讨了与之有关的野食文化、宗教文化、甚至是人类的审美等深层次的内涵。例如,他曾提到《寻找芦笋》的作者吉本斯在少年和成年后对杂草野食的态度——“少年时的他采集食物是为了生存,如今的采集是为了重新感受大地和四季,是为了在一个超市文化泛滥的时代重新发现食物的真谛。”这或许能引起我们对自己饮食习惯和野食文化的反思。
艾米·斯图尔特 《醉酒的植物学家》
1、清酒始于米粒,苏格兰威士忌源于大麦,特基拉来自龙舌兰.....几千年来,人类用他们的才智和激情,不顾一切地把这些植物转化成酒精。艾米·斯图尔特考察了许多能让人晕眩的花草、树木、果实和真菌,写成了这本《醉酒的植物学家》。
2、艾米·斯图尔特已经写了6本关于危险与乐趣并存的自然界的书,在《醉酒的植物学家》中,他站在植物学的角度,仔细地分析一款款酒的历史渊源、植物分类、酿造经过和调制方法,并将相关的真菌学、昆虫学的知识点穿插其中,这是一件特别考验笔力的事情。
3、在看似轻松写意的文字背后,少不了细致的考据和海量的知识储备的支撑。有读者评论:“这本书本身就像是一杯鸡尾酒,以植物学为基酒,兑上一些酒的知识,再加上一些历史和野史,最后又加上一点化学知识丰富味道。”甚至还有人打趣,把书里提供的配方全部实践 兴许可以开一家不错的鸡尾酒酒吧。
泉麻人 安永一正 《东京昆虫日记》
1、这是一本昆虫的自然图鉴。作者泉麻人以出生地东京为背景,写下了46篇关于昆虫的记事。再辅以安永一正手绘的精美插图,那些似曾相识的昆虫仿佛又回到了我们眼前,唤醒了那些早已逝去的童年岁月。
2、身居钢筋水泥的城市,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有多久没看见过蜻蜓、天牛、萤火虫等昆虫?可就算是乡间,夏夜的萤火虫也早已不再是每年都会到来的玩伴。于是,在这种令人失落的现实里,这本将过往的自己与昆虫的来往的故事娓娓道来的书便显得可贵。偶尔到访的红蛱蝶在小巷子里纷飞、水草上的白刃蜻蜓轻轻点水、可树上的黄星天牛却不见了踪影......当原始的自然在都市的建造中节节溃败时,这些昆虫也开始从人类的生活中消失,或者是人们不曾停下匆忙的脚步再去细看这些儿时的“玩伴”。泉麻人用饱含情感的笔触,写下了一个个人与昆虫的自然物语。
3、翻看这本书时,或许会觉得天地间都好像变得寂静,或者是那些昆虫的声音如幻听般地出现在耳畔。微凉的夏夜里的蝉鸣、低飞的蜻蜓的翅膀振动的声音等,都是童年“录像带”里的一个个音符,美好却又令人感伤。泉麻人写作此书自然不仅是为了记录自己与昆虫的点滴,他也想让人们多关注身边的这些“小家伙”,不要让它们静悄悄地离开。这种体恤昆虫、动物的心性与他那热爱生活并从中发现更多来自自然的乐趣的做法,才是我们在怀念过去时更应该注意到的启示。
阿蒙《时蔬小话》
1、在日常生活,蔬菜是人们生活中最熟悉的食物之一。不过,或许正因为我们对它们太熟悉了,便早已忽略了那些关于蔬菜的身世和趣闻。而这本《时蔬小话》,正是为我们讲述这些趣闻的一本书。
2、关于阿蒙的简介,有这样两句话——“植物是他的奇妙邻居,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他也乐于和每一个人分享他和植物之间故事。”这本《时蔬小话》便是这样的一本故事集。从“百菜之主”大白菜到煤炉上的番薯,阿蒙都将它们的历史与演化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写了出来。同样地,与《醒来的森林》一样,阿蒙不是在给读者上一节关于蔬菜的科普课,而是在记忆中回味与之相关的味道、人情。当“情”与“食”交融,自然唤起了人们心中相关的记忆:温暖、贫穷、困苦......
3、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这是农耕社会中最纯朴的道理。而在饱腹之外,食物还有着许多其他意义。这些意义投射到日常的蔬菜上,便显得更为普遍。在书中,借着蔬菜这一角色,阿蒙说出了自己对自然的理解——“人与自然本来就是相依相生,每一种植物或者动物都会随着自然的变化而产生出适应这种变化的技巧,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然给这些生物出的‘难题’……然而反过来看,人也在想方设法在自然中生存,这些可口的粮食,或许原本是有毒或者并不可口,它们是自然给我们的‘难题’。”阿蒙的文字是朴实的,自然观也是如此。
余天一 王辰 张瑜 《桃之夭夭》
1、迎春、桃花、海棠......这些我们熟悉的花朵,它们名字的来源其实都大有考究。自古以来,这些花朵也是文人骚客笔下吟咏的对象,在诗词歌赋中传递这悲喜忧伤,以及古人与她们情感交织的典故。《桃之夭夭》就是记录这些内容的一本书。
2、“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中的《卫风·木瓜》里的这一句,是古代男女定情场景的描绘,但你又是否知道儒家弟子对这句话有另一种解读?在他们看来,木瓜与权钱交易、腐败贿赂有关,而这句话其实是暗讽官员行贿受贿。这些“冷知识”在《桃之夭夭》中还有很多。同样是木瓜,李白想到它便觉心中酸楚更甚,言“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唐人刘言史却觉赏木瓜花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写下诗句“年年此树花开日,出尽丹阳郭里人。”看来,裹腹之外,木瓜也有“大千世界”。
3、在《桃之夭夭》的出版手记里,作者王晨分享了他对这本书的看法:这是他自己真正喜爱的、用自己的语言和心境讲述的、关于植物和人的琐碎故事。在决定写作此书之前,王晨并未有清晰的思路,对市面上的植物科普、抒情散文也不太喜欢,直至看到徐来的《想像中的动物》后,才发觉自己真正想要的表达方式——“有历史、有文化、有几辈古人、有怪力乱神和故弄玄虚,当然,也有正儿八经的自然知识。”
苇岸《大地上的事情》
1、这是一本散文集,写了白桦林、小镇和胡蜂等事物。质朴的语言和带有泥土气息的文字,读来轻松惬意。
2、作者笔名苇岸来自诗人北岛的那句“我是岸/我是渔港/我伸展着手臂/等待穷孩子的小船/载回一盏盏灯光”。这或许反映了他对自然的那份依恋与偏爱。他出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是华北大平原的边际之一。群山、落日、鸟雀等组成了自然的风景,也成了苇岸儿时日常最熟悉不过的景色。在记录这些风光的同时,苇岸将自己的心事与对生活的感受一并写了下来,这让《大地上的事情》读来更显亲切感。
3、在《放蜂人》一章中,苇岸记录了放蜂人的日常。在苇岸看来,放蜂人世寻找花朵的人,季节是他的向导;他们熟悉植物和大地,甚至于自然“融为一体”,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文章的末尾,苇岸也不禁想通过放蜂人那“孤单的存在”,告诫人们——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象自己的来历与故乡。这句话对于在外流离。打拼的人来说,分量也许显得更重。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