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上市公司大西洋(600558.SH)发布公告称,因公司实际控制人自贡市国资委正在筹划可能涉及公司实际控制人变动的重大事项,为避免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经上海证交所批准,公司股票自3月10日开市起停牌。
又一家国有企业在运作卖壳了。
每日金融记者发现,最近两年,国企卖壳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一大亮点。仅在2016年,就有10多家国有企业以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转让手中的上市公司控股权。
“国企卖壳,与当前的政策背景有关。去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强调加快推进僵尸央企整合重组,支持国企解决历史包袱。”四川省国资委相关人士接受每日金融采访时表示。
同时他认为,清理、整顿、重组旗下的壳公司是国企改革的第一步,在国家多重政策的支持下,国企壳公司或将成为资本市场的下一座金矿。
业内人士也给这些待价而沽的国企壳资源总结了几个特征:
1. 控股母公司为国业,实际控制人多为中央或各省市的国资委;
2. 由于产能过剩等原因,行业前景黯淡,国企愿意卖壳;
3. 公司运营能力弱,管理层更倾向于卖壳获利;
4. 基本面差,壳资源负债率高;
5. 净利增速分化,净利增速低的公司愿卖壳,净利增速高的公司容易被收购;
6. 市值较小,容易被资本看中(市值越小,收购成本越低),净资产收益率在5%以内,资产负债率高于50%,总市值在60亿以下的国企壳最受欢迎。
事实上,相关部门早在2015年就已经对国有企业卖壳大开绿灯。
2015年9月,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国企改革要三个“一批”:即“清理加入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为扭亏有望的国企清理扫清道路。再加上今年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去产能、去僵尸企业,这也意味着有些亏损的国企有望通过卖壳的方式重获重生。
也有观点认为,卖壳不一定是国企脱困的良药,更不好评判国企卖壳是否更有利于加速国企改革。
每日金融智库认为:资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民营资本买壳不是做公益,而是要通过买壳实现借壳上市。在注册制遥遥无期,战略新兴板迟迟没有出台的大背景下,企业上市的通道收窄,如果不想排队等待IPO,借壳就成了上市的捷径。
从市场角度来说,国企卖壳,民营资本接盘,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彼此各取所需。
更何况眼下还有诸如奇虎360、优酷土豆、博纳影业、陌陌、迅雷等一大批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准备曲线回归A股。通过控股国资背景上市公司的股权,实现“借壳上市”,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很容易实现的操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