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众
她被完美人设和大众舆论所裹挟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别人的梦境里,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没错,郑爽又上热搜了。
街头抽烟、小号爆粗、精神失常、后援会解散、要求粉丝集资……一直自带“热搜体质”的爽妹子,刚踏入2017年就连续登上微博热搜,初步估计有25次。
当大众记忆里那个在镜头前直率勇敢的小公主,突然变成在社交平台中爆粗失常的“不良少女”时,郑爽种种放飞自我的行径成功刷新了网友的三观。
郑爽的微博小号被曝光后,粉丝的竭力维护与路人的笔诛口伐形成鲜明对比,一时间“盗号、冒充、陷害”等说法层出不穷。随后官方后援会声称自己是一个连自己爱豆都不要的后援会,并以一纸申明宣布正式解散,无疑给这场“闹剧”添了把火。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郑爽建群集资、挂粉丝个人信息、嫌弃粉丝没文化等行为让人再一次刷新对她的认知底线,就连追随8年的粉丝最终选择“脱粉”。有趣的是,她曾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如今却一次次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了“众叛亲离”的始作俑者。
挂私人信息、踢出群聊
一群被自己爱豆抛弃的粉丝
因之前官方后援会解散,郑爽在微博上宣布将新建团队,并@了一个叫"秒秒Yeah"的用户,称她的职责是专门负责验证粉丝,防止黑粉和路人混进去的。
随后"秒秒Yeah"发布一条公告,里面写明:团队执行精品会员制度,微信群实行成员实名登记,但保证会对成员的信息进行保密地汇总整理。少吃顿饭就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入群需交200元人民币。
作为郑爽的粉丝,当然不接受这样损坏自己偶像的说法,纷纷发表言论称进群不仅没收钱,郑爽还给粉丝送了很多福利,除了零距离聊天,送粉丝零食,随时挑选群还会豪甩个五千块钱红包。
就在粉丝全力维护郑爽形象时,放飞自我上瘾的爽妹子又搞事情了,连发两条微博声称自己确实有收钱,挺身而出,亲自打粉丝的脸。
之后郑爽(微信名:007yeah)本人出现在微信群聊里,跟粉丝互动,高兴时还会发一两句语音,让粉丝在微信朋友圈瞬间高潮,仿佛提前过年。
开心不过三秒,紧接着,郑爽便开始了疯狂的“脱粉”模式。原因则是有几位真爱粉建议她认真找个专业团队,多出席公开活动等等,结果不料却引发郑爽炸毛,不仅将这些提建议的踢出群聊,甚至直接再群里挂出了他们的私人信息。
被曝光身份的粉丝也第一时间站出来解释了事情的原委,并称希望明天起来不会有人给他打电话,让他去死。
郑爽挂粉丝信息的行为遭到群里另一些人的谴责,认为即使再不对也不应该将别人的私密信息曝光出来,于是这些人的后果也与之前那个粉丝一样被踢出群。对于郑爽这样的做法,心寒的粉丝最终选择“脱粉”,离开这个自己追随了好几年的偶像。
对于粉丝的建议,郑爽倒是有自己的见解,她认为与其和别人倒搭着磨合还不如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组成团队,并告诫大家如果没本事就不用替她着急。
3月1日,郑爽解散了微信群,然后发了条微博称别人看自己不爽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粉丝太难搞,并且劝粉丝正常一点。
到头来,一直追随郑爽的粉丝们却在无意间成了一群连自己爱豆都嫌弃的群体。不禁让人好奇:之前粉丝口中的完美小公主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被捧上天,被踩下地
郑爽的结症不能全赖“一夜成名”
2009年,年仅18岁的郑爽凭借《一起来看流星雨》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草根偶像,并因该剧获得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节电视剧最佳女演员提名。清纯的形象,以及略带青涩的演技让这个女孩一夜爆红,似乎让人在她身上看到12年前,从漱芳斋里飞出的“小燕子”的身影。
之后,郑爽凭借个人首部电影《画壁》更一举提名香港金像奖最佳新人,让她迅速在娱乐圈站稳脚跟。不过尽管接连拍摄了多部大卡司、大IP、大制作的剧集,但并未给郑爽带来太多正面评价:《美人私房菜》刷新收视底线,《微微一笑很倾城》演技遭到吐槽等,让郑爽始终“红里透黑”。
对于郑爽最近的行为,有人认为是娱乐圈爆红“鲜花、鲜肉”的通病,因成名太早而自我膨胀所致。笔者倒不这么认为,娱乐圈一夜爆红的例子比比皆是,除了之前说过的赵薇,还有与郑爽、关晓彤、杨紫并称为“新四小花旦”的周冬雨。
周冬雨的走红路径与郑爽几乎如出一辙:同样是18岁一举成名,同样是一连街拍多部影视作品,同样身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但前者凭借《七月与安生》在金马奖上成功“封后”。
所以说,郑爽的一系列反常表现如果怪罪到“一夜成名”上或许有点牵强,毕竟与她有着类似经历的女明星目前都闯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虽然也伴随着或多或少的争议,但好歹走得顺风顺水。
完美人设崩塌背后
是典型中国式教育的悲剧
郑爽曾是家长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前途大好,似乎一切都很完美。16岁进入北电学习表演,21岁提名金像奖,郑爽光是在起点上就甩了同期女演员很大一截。
11岁时,郑爽被父母从沈阳送到成都去学习舞蹈,16岁时被妈妈带到北电参加艺考,成为当时班上年级最小的一位。在早前一部关于郑爽的纪录片里,当被问及为什么会让女儿报那么多兴趣班时,郑爽的妈妈表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童年时的她就已经被父母灌输了“争第一”的思想。“她有次考试拿了91分,我们狠狠地批评了她。”郑爽的妈妈在影片里这样说道。
有专家针对这部纪录片指出,“当她和同学关系处理不好时,能想到的解决办法竟是‘要做第一名’,这是对正常社交的逃避。在重要的心理建设年龄段,她既没有朋友的宽慰,也没有父母的支撑,只能自己扛过去,于是学会了‘自言自语’,有了自己的小世界,旁人根本听不懂。”
其实,郑爽的问题在之前的真人秀《花少》以及《旋风孝子》中,就已出现端倪。
陈意涵和毛阿敏多次表示她有点喜欢自言自语。就连与郑爽私交甚好的井柏然,在接受采访时,也以“她比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我都不懂她想说什么”一席话来概括他对郑爽的印象。节目最后,大家给郑爽颁发的“最佳独角戏”一奖,同样寓意颇深。
类似的问题,在《旋风孝子》中也有体现:爸爸不让自己帮忙提行李时,郑爽说道:“那别人会怎么看我?”;在回忆自己小时候在成都的求学经历时崩溃痛哭,她称自己独自度过了自卑且无助的青春期。
节目中的郑爽处处体现出自己的自卑与敏感,对于爸爸的要求百依百顺,为了父母的理想而委屈自己。有网友感慨道:看到了中国式教育最纯粹的体现。
还记得在《旋风孝子》中,郑爽给自己写了一份信:“大家都说郑爽有点自卑、有点怪,我发现做了演员仿佛失去了自由,仿佛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信中郑爽满篇的埋怨,似乎把所有积怨都一次全盘托出,不吐不快。
如今,放飞自我的郑爽除了是压抑太久最终爆发的结果,同时也是一个典型中国式家庭的悲剧:父母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拔苗助长的行为让孩子承受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压力,同时又不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于是,这种烙印会在孩子们成年之后慢慢凸显,逐渐形成一种新的人格。
前段时间,林妙可在北电门前接受记者采访的视频在网上爆红,视频中她说话没有逻辑、甚至有点神叨,引发网友热议。与郑爽一样,林妙可也是中国式教育的典型,早早地被父母拉着去拍广告,成名后依旧沉浸在娱乐圈名利场,在没有选择意识和能力的时候代替她接工作,让她失去了一个孩子该有的童年。
不论是粉丝的“过度捧杀”还是父母的“全情寄托”,对于郑爽来说都是件不幸的事。有人说她憋了太久,终于放飞自我。笔者倒认为她是被完美人设和大众舆论所裹挟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别人的梦境里,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本文为清娱原创内容 转载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