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舍爷注意到,有一栋价值8亿的老宅占据了各大新闻网站的首页。
说是湖北杨大爷家老屋面临拆迁,结果快拆时才发现房屋全由金丝楠木建成,估价8亿,而这栋“豪宅”据说建于明朝晚期万历年间。
明朝,还真是一个木匠的美好时代啊。比如今天舍爷要给你聊的这位,就是其中最伟大的一个。
1 | 未来的皇宫爆改者
生于黄金年代就是这么牛掰
“终有一天,我要将皇宫改造成我喜欢的模样。”
大概在现在层出不穷的“白领/美女/大叔放弃工作,回村爆改破房亮瞎朋友圈”之类的文章出现前大约四百年吧,一个继鲁班之后中国最伟大的木匠,对着紫禁城发出了这样的宏愿——要爆改就改当时最至高无上的皇宫!这境界真的不知道比那些小情小调的破屋改造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什么?你说这个木匠考没考虑过皇宫主人皇帝的感受?
没事儿,他就是皇帝。
这就是舍爷要说的主角,天启帝明熹宗朱由校。
在我大中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艺术特长的帝王那可不是一位两位,比如舍爷以前讲过的“千年审美第一人”宋徽宗赵佶,又比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后主,但热爱木工的却是只有唯二的两位,一位就是朱由校,另一位则是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这二位主儿,算是把宋元时期获得长足进步的家具制作发扬光大了。
陈道明版天启帝,看着年龄大了点……
在谈朱由校的木匠手艺之前,舍爷先说说明代的木工家具。
中国的家具演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但如今在收藏市场上最火的则是明清家具,之前朝代的作品传世极少。从明代开始,截止到那位喜欢花里胡哨堆砌式炫技风格的乾隆帝之前的家具,可以纳入为明式;其后到清末民初则为清式。二者相比,明式家具的水平显然更高,正所谓“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长物志》)
尤其是明朝末期到清朝早期,即1550年~1750年的二百年间,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为历史其他时期所不能比拟,被称为明式家具的“黄金时代”。
明 黄花梨带屉炕桌
了如三舍制一腿三牙方桌
我们的中华天才小木匠朱由校,就生活在这个“黄金时代”。公元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朱由校出生,他有个20多年不上朝的皇爷爷万历帝,还有个后来只当了30天大明王朝CEO的父亲——“一月天子”朱常洛,听起来都挺奇葩的是不是?那是他们都没看到朱由校长大后的艺术成就。
明 黄花梨平头案
了如三舍制夹头榫翘头案
隆庆、万历年间,大明朝依然是如日中天的气象,“海禁”放开,贸易频繁,手工业发达。在家具上,各种珍贵硬木也成为士大夫乃至宫廷家具的首选用材。朱由校小朋友的皇爷爷万历皇帝,就是这样一位热衷此道的主儿。
“隆、万以来……纨绔豪奢,又以椐木(榉木)不足贵,凡床橱几桌,皆用花梨(黄花梨)、瘿木、乌木、相思木与黄杨木,极其贵巧,动费万钱。” ——明,范濂《云间据目钞》
“万历十二年(1584年),御前传出红壳面揭帖一本,传造龙凤拔步床、一字床、四柱帐架床、梳背坐床各十张,地平、御踏等俱全。合用物件除会有鹰平木一千三百根外,其召买六项计银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六两,工匠银六百七十五两五钱。” ——《工部厂库须知》
这万历帝还真是花钱如流水,光造家具就花了这么多银子……
“花你家钱啦?!”《出警入跸图》中的万历皇帝
了如三舍制万历柜
朱由校的父亲朱常洛是一位存在感很弱的主儿,当时朝廷上对储君人选有“国本之争”,朱常洛并非万历帝青睐的接班人选,几不自保。年幼的朱由校在此时根本没有想过未来会当皇帝这件事,他成天被太监宫女领着,流连于给他老朱家干活儿的木工作坊,穿梭于斧子锯子刨子和各种木料之间,并找到了自己终身的事业。
明 黄花梨夹头榫画案
了如三舍制夹头榫画案
此案结构素简,采用经典的明式夹头榫结构,素牙板,打透榫,双足之间以双枨组合。大边、抹头、腿足、牙子、横枨以圆润的素混面装饰,另外牙板、牙条处起饱满的灯草线。此画案虽无任何雕刻纹饰,但结构简练、器形沉稳大气,特别是其整体采用的线脚工艺,更是深得“平中有曲,方中见圆”的明式家具素简美学之精髓。
舍爷从来都认为,在艺术这件事上,天赋比努力要重要得多——因为这“天赋”不仅仅意味着你对造型、色彩、美感的敏锐,更在于你对所从事领域的“热爱”——对于别人来说是需要努力劳心的事,对你来说则是一种享受。
“斧斤之属,皆躬自操之。虽巧匠,不能过焉。” “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
做起木工活来沉溺其中,废寝忘食,不知寒暑,这就是朱由校在这上面的“天赋”。
了如三舍制双螭纹南官帽椅
“圣性又好盖房,凡自操斧锯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又好油漆匠,凡手使器具皆御用监、内官监办用……当其斤斫刀削,解服磐礴,非素昵近者不得窥视,或有紧切本章,体乾等奏文书,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奏请毕,玉音即曰:‘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
这是天启朝的宫中太监刘若愚撰写的《酌中志》对朱由校做木工活儿的记录,看来朱师傅很有版权意识,一般人都不让靠近看。而天启让“好为之”的那位仁兄是谁?那当然是大名鼎鼎的“九千岁”魏忠贤魏公公了。
“老魏,你可得好好干哪!”
今日的明式家具迷们应该很能够理解天启帝对于木艺的着迷。中国的传统美学讲求的是物以载道,以理节情,追求意境的渲染和内在的韵味——这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
明式家具内敛典雅,重视材料的自然纹理和色泽,并不以繁缛的花饰、镶嵌为傲,恰到好处,简约拙朴,这是明人对审美巅峰宋代风格的一种延续和总结。
宋代家具多造型古雅,《听琴图》
不少文人当时也沉浸家具的设计之中,作为审美的乐事不能自拔。甚至可以说,经典明式家具这种简约大方的风格,对西方现代家具的极简风格也具有启蒙价值。
而天启帝显然是把这种愉悦的审美当饭吃了……据文献记载,朱师傅不仅手艺精湛,从宫殿建筑到木器制作,无所不精,无所不能;而且善于创新,是个有不少作品的发明家——舍爷似乎看到了一个东方的达芬奇。
2 | 一个被埋没的东方达芬奇
爱发明,爱创造
让我们来看看朱师傅制作的各类物件——
其一:家具、器、砚床、梳匣、玩具等器具。
这种小打小闹对于天才的朱由校来说简直太容易了,“手制器物,极精巧”。朱由校做的木头小人,极具神态,动作惟妙惟肖。朱师傅还曾检验过自己作品的市场价值,他在十座护灯小屏上上面雕刻《寒雀争梅图》,让太监拿去宫外市场出售,大受欢迎。“御制十灯屏,司农不患贫。沈香刻寒雀,论价十万缗”(《明宫杂咏》)。看来即使不当皇帝,朱师傅靠着自己的手艺也完全能发家致富。
天启朝的没找到,放一张《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其二:发明创造
朱漆拖床,这是用于冰上快速移动的,看描述有点像现在的雪橇。仅容一人,上有一顶棚,周围用红绸缎为栏,前后都设有挂绳的小钩。坐在拖床上,前引后推,滑行速度极快。
折叠行军床,朱师傅花了一年的时间才设计制造出来,可谓呕心沥血之作。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有花纹,实用又美观,而且一改以前产品费料和笨重的缺点,大匠也为之叹服。
铜缸水戏,简单地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喷泉。朱师傅在铜缸下凿一小孔,里面设机关,一启动缸中的水就能喷吐出来。
继续《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明朝宫中还是很会玩儿的
其三:爆改宫殿
没错,这就是开篇这位伟大木匠发出的宏愿。小打小闹终不过瘾,天启五年(1625)到天启七年(1627)间,宫中对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进行了规模巨大的重造工程,从起柱、上梁到细节建设,朱由校都全程亲自参与,俨然是总设计师的模样。有这位行家指挥再加上魏公公卖力监工,仅仅2年多的时间,三大殿重造就顺利完工,而且节约了不少费用。最后的效果刘若愚在《酌中志》里评价说“肯堂肯构”,看来效果不错。
3 | 关于天才木匠朱师傅的三大谜团
基本都是误解
问题一:天启帝是个只知做木工的文盲皇帝吗?
好吧,你见过拿了艺术和建筑双博士学位的人大字不识一个的么?
基本上在这个年代还相信这种茶馆说书评价昏君的标配台词的人,舍爷也很难和他们沟通了……东林党的文人们往往喜欢从德行上找缺陷去否定一个他们不喜欢的人,而“不务正业”和“目不识丁”显然是两大法宝,“重用阉党”而不被东林党待见的天启帝显然也是被套路了。
舍爷这里只说两点,天启帝的老师是赫赫有名的孙承宗,后来的蓟辽督师,万历年间的榜眼,文武双全的儒帅。朱由校和这位老师关系很好,总不成孙承宗在课堂都是在给朱由校说相声或者教捏橡皮泥吧?
帝师孙承宗,看着也不像教捏橡皮泥的
再则,舍爷之前已经提过,经典的明式家具讲求的是物以载道,道器合一,这可不是单纯的匠人可以完成的,许多文人士大夫——有名如唐寅、李渔也积极参与其中,无论是材质、造型、结构还是雕刻、装饰,这些社会精英把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标准都融入其中——这是当时最高层次的审美体现。
“9527,想不到你还是一个家具设计师”
唐伯虎临摹《韩熙载夜宴图》时,在原图的基础上增加了几样家具,据说这些家具都是由他亲自设计的。譬如在“宴后”这个画面中,唐寅就增绘了一个大折屏,屏的左方加绘了一张方桌,屏的右方加绘了一个座屏,可视性更强,也更有生活味道。
后世王世襄提出的家具十六品——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浓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正是明式家具的优点展现。明式家具反映的其实是那个时代文人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那么,在有如此高标准审美要求的家具的设计和制作上,都能取得最高成就的朱由校,你还能把他归为粗鄙的文盲之流么?
了如三舍制瓜棱腿夹头榫画案
问题二:天启帝是留了个烂摊子给崇祯,从而让明朝迅速走向灭亡吗?
天启帝虽然忙于木工,把日常政事都交给九千岁魏公公处理,但朱由校对天下的形势尽在掌握,魏忠贤也从未架空过朱由校。
话说回来,和崇祯一朝只知道空谈和投降的东林党相比,“阉党”其实还是做点实事的。天启在位时,虽然也处于地球小冰河时期,但各方面还算平衡得当,内无大乱,对外也全面压制着后金,掌握着主动权。
浓妆版“九千岁”和客氏,魏公公其实还是能干事的
而到了崇祯登基,这位“心怀尧舜”的主儿倒是勤快,日干夜干,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很快就成功把大明朝搞垮了。天启年间的好局面被折腾得荡然无存,后金打到了北京城下,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大明王朝也很快走向灭亡。如果这也要怪在天启头上,朱由校的棺材板可是压不住了。
问题三:这个天才的木匠,做了那么多木工活,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
这个原因,比较复杂。
首先朱由校这个人,有点艺术家都有的怪脾气——除了喜欢造,他还喜欢拆。
“朝夕营造,成而喜,喜不久而弃,弃而又成,不厌倦也。且不爱成器,不惜天物,任暴殄改毁,惟快圣意片时之适。” ——刘若愚《酌中志》
朱师傅大概是那个年代最为纯粹最有工匠精神的木工艺术家——完全是在追求艺术领域的新高度,而完全不用考虑投入产出的商业利益。造了拆,拆了造,只出精品。
“老魏,告诉你个小秘密,朕喜欢造,也喜欢拆……”
其次,在于崇祯。这位非常善于把事情搞砸的勤奋皇帝对哥哥的“不务正业”是非常看不上的,所以对天启留下的本就不多的物件并没有怎么好好保管,其后明末战乱,李闯王的大顺军占领北京旋即又溃败,临走时火烧紫禁城,而天启帝制作的那些精品物件基本也都被付之一炬。
“朕不做木工,天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怎么大明就亡了?”
收藏大家王世襄曾在德胜门后海河沿收的一对明龙纹戗金细钩填漆柜门残件,每件高100厘米,宽62厘米,龙纹为黑身红鬣,与另一件柜门的龙纹装饰用色相反。龙纹牙爪奋张,具有明代后期龙纹的风格,应是出自明朝的宫廷御用漆作。
收藏大家王世襄
如今,我们也只能从这件藏品中一窥明朝后期木作的巅峰水平,这大概也是天启帝朱师傅的水平展现——“填漆戗金”,是明代最费工力,也最耐用的家具漆饰工艺品种。
但最后舍爷还是要说,这位天才的木匠皇帝,还是给大明王朝挖了个坑——因为他死得太早了。
天启驾崩时,只有23岁,如果他的寿命能像他爷爷一样长,那么后金能否一统天下,还是个未知数,正所谓“天启不死,明朝不亡”。
明 黄花梨四出头龙纹官帽椅
了如三舍制螭龙纹四出头官帽椅
此四出头官帽椅,前后足与靠背立柱、鹅脖采用明式家具中经典的“一木连做”结构。搭脑两端出头上扬,S型靠背上部锼刻如意开光样式的螭龙纹雕刻纹饰。大边、抹头下部混面圆润并起线装饰;直牙板边缘,设计有一周饱满的灯草线,二者深得明式家具素简中暗藏多样变化的线脚装饰艺术之精髓。前后管脚枨前高后底,暗合古人步步高升之意。
满清一代的暴发户式审美,舍爷之前在《乾隆的艺术品位有多糟?》一文中已经阐述过了,审美水平这个事儿,不是短期内可以模仿得来的,正所谓俗气有时并非是丑的组合,而是美的堆叠。从明式家具的少而精,淡而雅的仙风道骨,到乾隆后清式家具出现的多度讲求华贵,繁琐、赘复,匠气十足,也难怪有“十清不抵一明”的说法,说到底,这是一种品位的退化。
清 乾隆剔红云龙纹委角长方桌
时隔数百年再回头看天启帝,似乎一直在被诋毁和低估。不过这位对兄弟、仆人、奶妈、老师都很好的敦厚皇帝,或许并不care这些吧,对于他来说,能在短暂的生命中完全沉浸于自己的木艺王国,就已足够了。
PS:熹宗初即位,上(未来的崇祯帝)犹在稚龄,忽问曰:「这个官儿我可做得否?」熹宗曰:「我做几年时,当与汝做。」人以其言为谶。——《三垣笔记》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