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认亲是古代广为应用的亲子鉴定法,这种古老的方法从三国时期创立开始便一直被人们奉为圭臬,许多史实著作和文学作品都有所提及。滴血认亲主要分为两种:滴骨法与合血法。后者出现较晚,操作简便,应用更广,也是如今古装剧制造戏剧冲突时最常用的一种。
滴骨法
《洗冤集录》记载道,检滴骨亲法,谓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也就是说,在去世亲人的尸骨上滴几滴血,若血珠能够渗透,则二人是亲属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并未由此结束,萧缵受到排挤流亡北魏,后在政治动乱中病殁于阳平。7年后,梁朝人将萧赞的尸骨盗回,梁武帝仍然视他为自己的儿子,把萧赞的尸骨合葬于自己的陵墓旁。这段兜兜转转的认亲史使人嘀笑皆非。
合血法
合血法最早出现于明代,指认亲双方都在人世时,取二人血滴在器皿中,若融合为一体,则二人是亲属关系。若出现沉淀,则二人没有血缘关系。
影视剧中常有运用合血法的片段,在《甄嬛传》中,皇上疑心六阿哥并非自己所出,而是太医温实初与甄嬛有染所生。浩浩荡荡的一场认亲闹剧赚足了收视率。但在古代医学界奉行了数千年的滴血认亲真的有科学依据吗?现代医学界又对滴血认亲有什么样的解释?
滴血认亲有依据?
通常说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特定血型的血,红细胞膜上有特定的抗原、血清中有不同类型的抗体。因此只有同种血型才能表现为相融。例如A型血与B型血滴在一起会产生许多沉淀颗粒,看起来就像不能融合。若在器皿中倒入清水再进行滴血认亲,红细胞在清水中会吸水而胀破,让细胞膜破成碎片,这样一来无论什么血型都能相融。
而在滴骨法中,去世亲人的尸骨会随着时间出现腐蚀的情况,骨头表面发酥,任何液体便都能渗入其中。由此看来此种方法同样不具有科学依据。
古人缺乏人体常识,容易不自觉的把事情合理化。想当然的认为既然身上流着相同的血液,那么二人血液便自然能够相融。虽然这样一来会发生许多错误的认亲案,但在某些时候也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如《会稽先贤传》中说,陈业的哥哥渡海殒命,同船死了五六十人,尸身消烂不可辨,陈业仰天泣曰“吾闻亲者血气相通”于是滴骨,血立即沁入。其他家属也效法,都找到了自己认为的亲人,人人恸哭,悲声震天。这样一来,滴血认亲在某种程度上倒也成了一种慰藉。
如今,被应用最广的亲子鉴定是1985年由美国人莫里斯等人发明的DNA技术,准确率接近百分之百。
(全文完)
注明“来源:互动百科”的所有作品,均为互动百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互动百科”。违反上述声明者,互动百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