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袭的韩寒和那个乘风破浪的少年

界面新闻   2017-02-24 14:58
作者:犀牛娱乐 ·

文|期期 编辑|朴芳

有时候,你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到后来,你发现只得到了一个明白的人,那就够了。

——韩寒

韩寒老家在上海乡下的亭林镇,他人生的前十余年都是在那里度过。他的童年无异于常人。

后来发生的故事很多人都已熟知:1999年,17岁的韩寒获得了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的一等奖,年少成名除了带给他光环以外,更带来了许多的争议和烦扰。随后的退学、《三重门》出版、被推上央视的《对话》节目、与几个传统意义上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做对比……

一路走来,成为了媒体焦点的韩寒,许多人赞扬许多人批评,当然有更多的人围观。

但是此后的韩寒并没有像许多人预料的那样慢慢销声匿迹,赛车方面在转会后不久他就获得了个人职业生涯第一个分站冠军,继而获得该赛季的年度亚军。2005年底出版的两本书再次回到了畅销书榜,开始频繁更新的个人博客也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2006年,又自娱自乐地出了个人第一张专辑。2007年更是获得了个人职业生涯第一个总冠军,作为一个被普遍认为是玩票的作家,在国家最高级别的比赛里击败了所有的职业车手,这本身就是一个神话。如果说此时点击率已经过亿的韩寒博客还有人质疑其一些博文只是关注一些“小事”的话,那么其在2008年开始的几篇博文无疑震撼很多人,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对他的看法。

再然后,做杂志,当老板,当导演,结婚生子家庭美满。

每次看到年少成名的人总会觉得,这些人这么小的年纪怎么能做这么多事。当一个人的简历被铺陈开来任众人检视时,他所拥有的荣耀和污点都会被成比例的放大。公众关心的,都变成了他所做的事。至于名人本身是什么样的人,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或者说也没法知道——聚光灯永远不可能360°无死角地呈现一个人。

对于韩寒亦是如此,他从年少就烙下的标签是反叛、斗士、车手、公知,到现在的导演,作家,公司老板,这似乎是一个传奇,但抛下这些标签,似乎是一片空白。

话题的缘由,在今年春节《乘风破浪》轰轰烈烈地上映了。

起手牌一点都不好,同期的贺岁档里,有星爷和徐克的情怀大制《西游伏妖篇》,宝宝的回归之作《大闹天竺》和成家班的招牌打斗《功夫瑜伽》,竞争十分惨烈。

然而上映之后,影片却凭借自己的内容打了个漂亮的翻身战,首先影片并无什么宣传男权主义的内容而是讲述浓烈香醇的父子情,这让很多人着实松了一口气;其次,影片质量在同比院线片里也能hold住场,口碑评价一路攀升。

在这个电影电视剧动辄3分5分(还是在豆瓣最低只能打两分的情况下…),七分算高分了,并且,是同档期电影中遥遥领先的最高分。

《乘风破浪》的逆袭告诉我们,好故事和内容为王始终是真理。这一切也体现在票房上,参见下图:

在春节战役拉开帷幕之初,《乘风破浪》在票房和排片上都不占优势,但却硬是凭借着好口碑杀出一条血路。单日票房在上映第4天逆袭《大闹天竺》,上映第9天逆袭《西游伏妖》、上映第15天居然还能赶超上映第二天的《决战食神》,完成了一次次完美的“超车”,最终票房超过了10亿。

这里还需一提的是韩寒背后的亭东影业,这家新公司的团队很年轻,但专业程度一点不差。像优秀的制片人于梦和剪辑师白玉侠就是其中代表。

电影是团队协作的工作,《乘风破浪》里的这群年轻人,让人看到未来对于电影的期望和希望。好电影的核心是有好故事,韩寒和亭东搭载着的平台,有one的签约IP和李海鹏的特稿团队持续输入新鲜内容,比起许多电影公司,本来就有着天然优势。

电影上映以来,网上的风评也从“韩寒直男癌滚粗”转为“韩寒,致我一去不返的青春”,“我只是要缅怀这个少年带给我的一切”。

公众人物即浮云,你且看他方唱罢他登场,而对于他们本身,则是要把自己翻开给我们看,这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像韩寒这种年少成名的人,如同暴露在阳光下蘸了水的海绵。网络带给我们太多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使得每个“名人”的生活都纤毫毕现的呈现在了大众的眼前——不管他是否自愿,大家总是呼啦啦组个观光团看个热闹叫个好,回来关上门各家过各家的生活。

可韩寒是不一样的,韩寒不是说教派的,电影是“不讲道理,只讲故事”。在很多人眼中,他仍然是那个逆风的少年,站在宇宙中心肆意傲娇,告诉你,原来人生是可以过成这个样子的——这对于年少不更事的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如果说冰棍五毛钱一根阳光洒在操场的年纪里,45度仰望天空的忧伤情爱小说是生活的调味品,那韩寒可以说是对我们一代人中的一部分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想和世界谈一谈,他说一些大逆不道但是很有道理的话,他告诉世人,原来生活可以不用合唱。

那年韩寒退学时,被老师问起“你以后靠什么养活自己”的时候,他回答“靠稿费”,引来众人的哄笑,而后来韩寒成为了著名的青年作家,出版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本本畅销。在韩寒踏足赛车界的时候,也有大量“玩票”和“不务正业”的声音,而韩寒现在已经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场地赛和拉力赛的双料冠军。

09年《独唱团》的停刊,又点燃了许多人的“热情关注”,可是在12年的时候,又有了ONE·一个。直至开始拍电影更是如此,《后会无期》上映之前,对他当导演的质疑;《乘风破浪》上映之前,对电影周期的质疑。

面对这些质疑和争议,韩寒很少去正面的解释和回应——当然也没法解释,能做的只是拍好电影、开好赛车、写好书、做好眼前的事。

影片里的天台上,阿浪说这个世界是会变的,而六一和正太坚持说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其实不论如何,我们终将长大,这世界也是终将会变的。

韩寒这两个字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所谓的“成就”,“光环”乃至“贬损”,“叫骂”,于当事人于这个时代,从长远来看也并没有什么影响。

——了不起的不是韩寒,而是那个始终乘风破浪的独唱少年,是每一个人肆无忌惮的青春,他可以是韩寒,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