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恒都律师事务所 综合法律业务与争议解决事业部
作者|行政法律事务与国家赔偿专业组 杜辉
十六周岁以上,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可以行政拘留,触犯了《刑法》毫无疑问承担刑事责任。而十四至十六周岁,一个既不必担心被拘留,只要不违反《刑法》中明确规定的八种重大暴力犯罪,也不必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但现实客观情况是在这一年龄阶段暴力性行为持续增长,呈越来越严重之态势。从年龄角度讲,他们是未成年人,从社会角色讲,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学生,但是这个阶段产生的暴力行为除了家庭、学校监督管教之外,我国尚没有任何一个实质性的惩罚措施,尤其是近几年的校园暴力事件,一件比一件可怕,是不是,我们的温柔以待却成了暴力滋生的温床?
一、十四至十六周岁的暴力行为现实情况
2016年,校园暴力事件始终霸占网络头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遍一遍撞击着我们越来越脆弱的内心。据统计,2016年全年经媒体报道的影响较大的校园暴力事件多达126起,在经曝光的126起校园内暴力事件中,主要集中在初中阶段,按照我国上学的年龄规定,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大约是十四周岁左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校园暴力案件的调研报告,在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55人,占34.59%;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只在这八类犯罪中作为被告人,而我国刑法罪名中有422个罪名。在159名被告人中,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被告人只在八种犯罪中就有55人。可见在十四周岁至十六周岁阶段的犯罪比例之高。
但是如果将刑事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降低,会对正处于生理叛逆期的未成年人不公平,甚至影响其一生。但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实质惩罚措施,会放纵暴力犯罪的增长。令人纠结的十四至十六周岁,要拿你怎么办呢?行政拘留这一行政处罚手段,作为未有实质惩罚措施及刑事处罚的中间阶段日益进入民众的视线。那行政拘留的性质是怎样的?拘留时限是多长呢?
二、行政拘留的性质、期限
行政拘留是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在短期内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治安管理处罚手段。治安管理处罚是指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一种行政处罚措施。
行政拘留以十五日为上限,但是如果存在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分别决定,合并执行,合并执行的拘留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二十日。
三、十四至十六周岁之纠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四种: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及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针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来说,现行有效的行政处罚手段只有警告以及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一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即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被排除在行政拘留惩罚措施之外。
十四至十六周岁,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阶段,除了犯八种严重犯罪外,不予刑事处罚,符合我国立法的目的以及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宗旨,但是也不能予以行政拘留,针对该时期的暴力行为没有任何惩罚措施。日益严重的校园暴力及越来越低龄化的犯罪行为,日日夜夜的敲打着我们,如何拯救处于令人纠结的十四至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呢?
四、将十四至十六周岁纳入行政拘留之列观点之PK
近日,公安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将行政拘留的执行年龄从十六周岁降低至十四周岁。赞成之观点认为,对公安机关来说,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一直是个难题,抓不得,即便抓了也得立马释放,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日益增多,甚至衍生了一些专门聚集、教唆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团伙。还有一次次突破我们道德防线的校园暴力事件,没法管,亦给被施暴者留下难以泯灭的心理创伤。行政拘留年龄降低至十四周岁能对校园暴力事件起到惩戒作用。
反对者认为,其一、以强制性的惩罚将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隔绝起来,不利于改造未成年人,易给未成年的心理带去负面影响。其二、是对我国长期坚持且为立法所明确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的违背,还违背了国际公约关于剥夺少年人身自由仅应作为万不得已措施的要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说:“对违法未成年人采用治安处罚似乎方式太简单,治安处罚多为短期处理,这对违法少年来说治标不治本。”
哎,令人纠结的十四至十六周岁!笔者认为,针对该阶段的暴力行为理应有相应的实质性惩罚措施予以惩戒,使其认识到严重性,但是也不能影响该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惩戒、预防、教育等要全面配合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