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上广房价蹭蹭上涨的今天,无论是五斗小民还是高富帅都免不了把买房上的事提上日程。对于穷人来说,要想在上海扎根,房子是刚需;对于富人来说,房子也不失为一种投资的渠道。
民国时的上海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不亚于今天北上广这三个城市的总和,那时的上海作为全国乃至全亚洲最繁荣的城市,全中国的有志青年大半都汇聚到这里。当时哪有动辄三四十层的高层建筑,六层已经算是高层,容积率比今天要低得多,住房是相当的紧张。
不过在住房如此紧俏的情况下,时人却并没有今天的购房热情。《情深深雨蒙蒙》里无论是高富帅何书桓还是小百姓杜飞都没有考虑过买房这件事。
作为外地来沪务工人员,何书桓和杜飞和广大沪漂一样都选择了租房。
何书桓和杜飞一起租住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西式沙发、冰箱、吹风机等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这样一套房子放在今天的上海也要万把块钱。
而作为剧中的另一位高富帅陆尓豪虽早已到了适婚年龄,他那精明的母亲雪姨也没想过要给儿子买一套房;后来书桓和如萍订婚,雪姨也没提出让何书桓一定要出套房子。
依萍自从陆家搬出来之后,一直和母亲租住在一套两室一厅独门独院的房子;后来依萍在大上海歌舞厅大赚一笔之后,也没把买房的事提上日程。
可见在当时的上海,买房并非是一种刚需。
当时上海是全国唯一一个允许房价按揭的城市。与其他地方不同,在上海买房只需要先付三四成便可买下来。但这种全国独一份的福利并没有刺激普通群众的买房热情。
为什么房市的庞大需求却没有转化为购房的热情呢?
一是上海的房子实在太贵了。
一座独栋的二层楼,在二三线城市只要几百块,搬到北京要几千块,而在上海可能就需要两万来块。即使是普通的一间阁楼,没几千块也是买不下的。
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才二十来块,勉强够生活,哪里能攒下钱去买房。何书桓杜飞作为大报的记者,每月差不多能拿到一百块的收入,这已经算是当时的高收入了,但即使这样,也要不吃不喝二十多年才能买下一座独栋的房子。
第二与时局动荡分不开关系。
动荡岁月买下的房子没准第二天就沦为平地,房子没了,反而会欠下一大笔房贷。
陆家是九一八事变后逃到上海,后来定居在法租界的洋楼里。租借配套设施齐全,有专门的警署,比别的地方更具有安全保障。这里的房子可以说是寸土寸金。这种富人区绝对不是普通人挣死工资能买得起的。
而在租借之外的地方,则不具备这种安全性。虽然当时的战火在北方,但上海不意味着绝对安全。辛辛苦苦半生买来的房子很可能一夜之间沦为平地,这无疑降低了群众的购房需求。
不得不说,近些年房市的火爆和局势的稳定相关。相对于和平年代,战乱年代人们的定居需求要小得多,买房的需求并不旺盛。
第三与买房的税费繁重离不开关系。
民国房地产交易税繁多,几乎要占到购房款的四分之一。所要缴纳的税费包括但不限于契税,过户费、中证费、市政经费、建设特捐、地保盖戳费.....
交易税的繁多也降低了人们的购房热情。
第四,则是因为当时上海比较完善的租房业务。
从民国十七年到民国二十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就分别在杨浦区、卢湾区和闸北区建成三处平民住所,里面共有六百多套廉租房。
而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的业务不是卖房而是出租。
房屋出租业务的完善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购房需求。
以上几条主要是阻止普通人购房的原因。普罗大众缺乏买房热情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房地产的投资市场很难被炒热。相对于房地产交易这种不稳定的投资,富人们更愿意投资黄金美元这种有保障的产品。
况且何书桓是何应钦的侄子,父母是南京的外交官,作为当时的首都人士,无论是依萍还是如萍抑或傅文佩王雪琴陆振华,都不会在乎他有没有房子。
真正为房子发愁的,从来都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