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流亡者“的传奇一生

界面新闻   2017-02-21 20:48
作者:空间戏剧 ·

文\蓝贝

众所周知,《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晚年的代表作。

而林语堂先生又曾说过,中国画的巅峰就是元代的黄大痴;明代的画家如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虽负盛名,也不过是追求更像大痴一点,并没有突破前人的高度。

直到明末的徐渭、八大才开始又有了一些独创性;由此,即使抛开画作后世曲折离奇的那些传奇故事不提,单从画艺来说,也可以看出《富春山居图》在画坛的地位。

关于林语堂先生所讲的“巅峰时刻”,我不知道是否与元代汉儒被蒙古人贬为“臭老九”,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流亡知识分子”有关。

总觉得流亡文学、流亡画家特别容易在艺术史上留下盛名,比如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像海明威、菲茨杰拉德、T.S.艾略特……,一战、二战期间流亡巴黎、美国的众多俄罗斯、德国、东欧的那批哲学家、作家和学者,甚至五四后的香港那批文人,都是如此。

其实,何止精神上的流亡,黄公望从小就仿佛是一个无根的人。黄公望出生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江苏常熟人。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他本姓陆,少丧父母,贫苦无依。

一位寓居在常熟西门外小山东麓的永嘉人黄乐,九十岁了还没有后嗣,看到他容貌秀丽,对他说:“公望子久矣!”于是把他收为了养子。因此,这位陆姓少年后来便以公望为名,子久为字,自号一峰,称大痴道人,晚年又自号井西道人。

徐君陶画黄公望像

不知道是否因为从小失去双亲的缘故,黄公望的早年经历非常模糊。说啥的都有。钟嗣成把他描绘成了一个全知全能型人物,“公望之学问,不待文饰,至于天下之事,无所不知,下至薄技小艺,无所不能。长词短曲,落笔即成,人皆师尊之”。

黄公望中年时,据说他得到浙西廉访司徐琰的推荐,曾充任过“浙西宪吏”,“事论经理田粮”,后来被提拔到京城的尚书省,担任监察御史院职务。因与权贵不合,获罪下狱多年。从这段记载来看,黄公望似乎是“清流”人物。

但也有些记载指他为人浪荡不羁,办公时穿着道士服向上司汇报工作,为人不容。明代的刘凤在《续吴先贤赞》中说他“见学士大夫,伐其技能,多所淩忽,遂以罪锢之”,又说他“谈儒墨黄老,以口辩屈人”;

不管这些记载有多矛盾,我都相信,这可能都是黄大痴能干出来的事儿。艺术家嘛,最喜欢给自己加戏了。

黄公望半身像

但作为一名艺术家,偶尔扮扮徇徇儒者模样可以,扮一辈子绝不可能。桀骜不驯,放荡不羁才是他们的本色。官场虽然充满繁华,却绝非李白、苏东坡、黄大痴、徐渭这种才子所能久呆的,它们的散漫天性甚至就是反儒的。或者说不是反孔子的儒,而是反董仲舒、朱熹等人妖魔化,宗教化了的儒。他们绝不会被“四书五经”这一家之说的枷锁所桎梏。

跟中国很多不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文人一样,黄公望出狱之后,开始绝迹仕途,游历名山大川,放浪于江湖间。这点跟明四家之一的唐伯虎倒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唐伯虎太短命,53岁就殁了,而黄大痴53岁时,正旷达浪漫着呢。

历史上有许多记载都提到他好狂饮,说他“每月夜,携瓶酒,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瓶水中,桥下殆满”。又曾在月夜驾着小船,用长绳把酒瓶系在船尾,“返舟行至齐女墓,牵绳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振山谷,人望之以为神仙云”。总之,一大把年纪的黄公望,依然隽逸潇洒的很。

可是,你知道吗?这么一个俊逸潇洒的人儿,在六十岁左右,竟然与画友倪瓒一同加入了全真教,成为了道士。对,没错,就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那个全真教。

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金月岩,据说黄公望与元代许多着名的道士如莫月鼎、冷启敬、张三丰等都是师友(是的,就是张无忌他外公)。

六十六岁时,黄公望还在苏州的文德桥开“三教堂”,宣传全真教教义,并且接受他人的诘难。明代大画家沈周称“所至三教之人,杂然问难,翁论辩其间,风神疏逸,口若悬河”。估计那口若悬河、辩才无碍的神采与玄奘法师在西域与众多番僧辩法的神采有一拼。

黄公望苏州石刻像

也许,隐士们到了一定境界,终归会去宗教中寻找答案,而修行中人,在适当的时机也会踏入红尘,为俗人指点迷津。

就像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中的丘处机道长,在历史上一行十六人从山东莱州出发,前往西域,去向成吉思汗进言,希望他“止杀伐,救苍生”,本来希望获得长生不老药的成吉思汗,信了丘处机道长的“养生之道”,果然在攻破城池后,不再屠城,丘处机道长因此拯救了无数的黎民。

我在想,既然丘处机道长都有那么多故事被金庸先生写进《射雕英雄传》中,作为全真道友的黄公望肯定也有不少奇闻佚事,只不过被他画家的身份给遮盖了。

当然,黄公望是否真的把“道教”当作一个宗教去看待,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从他的为人和性格可以看出,黄公望的气质与儒家严重不和,与逍遥的庄子倒是很像,所以,他能加入道教或许只是因为他发现道教的那套哲学比较对他的胃口,学道的人,比学儒的人更有趣。

黄公望半身像

总之,黄公望,在60岁左右,从俗世进入了修行的世界;仿佛一直在“流亡”的他,从此为自己又添了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到了明代,在崇拜他的文人笔下,他俨然已是个下凡的老神仙了。

明代大书画家,文学家陈继儒说他到了九十岁仍“碧瞳红颊”,“貌如童颜”;李日华说“一日于武林虎跑,方同数客立石上,忽四山云雾,拥溢郁勃,片时竟不见子久,以为仙去”,他得出结论:“……此老乃从十洲来,绘事特其撒米狡狯之一技耳。”(大痴道人是神仙中人,画画对他只是雕虫小技)

这当然是后世迷弟们的抬高,如果真像撒米狡狯一样容易,《富春山居图》不会持续数年才完成(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有说于至正十年完成的,有说至正十三年,也就是黄公望去世前一年完成的。)

事实上,黄公望学画,据唐棣《铁网珊瑚》称,是从晚年才开始的。可是架不住有天分,跨界玩儿起来令专业选手都望其项背。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书画同源,古代文人但凡字写的好的,画的也都不赖,反之亦然。

黄大痴更是如此,他这位一生都在“流亡”的人,在不同的领域跨起界来,完全地游刃有余。在绘画这件事上,更是出手不凡。后人评价他“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霁之气运,得之于心而行于画,故所画千丘万壑,愈出愈奇,重峦叠嶂,越深越妙”。

也许是因为《富春山居图》实在太耗心血,在78岁的高龄坚持做画三四载的大痴道人,在画作完成后,身心俱疲。但完成一副心爱的作品的成就感与常人是无二的,也许是知道自己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所以,愈加珍爱此画,经常从画这头走到那头,希望能再多看一眼。

他和朋友们都知道,这是要传世的名画。白云苍狗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多少前朝天大的人和事,终将化作烟云,而《富春山居图》则会承载着黄公望的才情,永远流传下去。

可以想见的是,黄公望的很多朋友都争破了头要成为那个“传画人”,这是一个与名画载入史册的机会,也是一个文人至高无上的荣耀。

黄公望当然知道这些,最终他选择了最不需要虚名,也最懂得这幅画的“无用师”,同时也是自己的师弟兼道友,来做这位“传画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画人”的努力,我们才得以在667年后的今天,还能有缘见到此画。

杭州黄公望雕像

元至正十四年(1354),大痴道人把画传给“无用师”不久,就仙逝了,享年八十二岁。到此,这位“流亡者”传奇得一生终于画上了句号。

这个年纪,在三十六岁就称“暮年”的古代绝对算是高寿了,可是他的后代迷弟们还嫌不够,说在洪武年间还见过他。

一人得跨三朝,真是修道成仙了。又或许他现在为赏画,正不时的仙游于浙江台北两地也说不定。哈哈。

剧目名称《随黄公望游富春山》

演出时间2017.03.16-03.19

演出地点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

演出票价50-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