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浩然
作品有好坏之分,设计却永不过时。
2017年一开年,伴随着雅诗兰黛等品牌陆续推出鸡年限量款开始,新一轮化妆品设计的竞技大幕也随之昭启。
当外资品牌的设计纷纷注入中国元素,“性冷淡”风愈吹愈烈,本土化妆品品牌在设计方面如何推陈出新,向市场掷出更强有力的作品?《化妆品报》记者通过采访多位资深设计人士为大家厘清2017化妆品设计走向。
而在了解今年化妆品设计趋势之前,不得不先谈谈国内化妆品设计现状。对此,多位化妆品设计精英的一致观点是,国内一线设计公司已与外资设计公司在能力方面不相上下,甚至策略执行上更加落地,但原创不足。细究之下,根本原因是认知的落差,进而导致决策的落差。
良莠不齐的化妆品设计,需要新的元素进一步激活。上海八点品牌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乐飞提出,愈演愈烈的中国元素,或许能为化妆品设计注入一些新的血液。
中国风日常化
2017年化妆品设计的总体走向,可以概括为“国际品牌本土化,本土品牌国际化”。二者的共同点则是更加日常化的中国风。
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自身也更注重保护、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化妆品行业中国风的盛行,王乐飞认为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说可口可乐、德芙巧克力、江小白在包装加上中国文字,是中国风走俏的端倪,那么SK-II、美素所使用的凤凰元素,则是中国风更加浓烈的体现。其中,尤以SK-II鸡年限量版为代表,最窥得中国风神髓。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认为,国产品牌以佰草集为代表,一直是中国风的坚定践行者。百雀羚、相宜本草的草本概念,也可以归结为大众化中国风的一种。但总体而言,化妆品对中国风的塑造还远未到达理想状态。
目前,许多国际品牌开始尝试挖掘中国文化,比如阿玛尼、雅诗兰黛推出的猴年、鸡年限量版粉底,虽然引来一路吐槽,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纪念款、限量款产品,在今年无疑会出现得更加频繁。面对它们开始尝试打造中国风产品的举动,国产品牌不能掉以轻心。
一些标榜中国风的作品之所以看起来很土,该人士分析认为,“原因在于在这些化妆品设计上,看不到产品与中国元素、触感的结合,品牌还没有真正理解并找到方法”。
王乐飞也指出,“‘中国’有了,但‘风’还没有。”中国风的迸发需要依托高端的中国文化,这种文化目前在化妆品领域还没有出现。
不过,多位设计师都对国产品牌抱有期待,希望它们崛起于本土,并能发扬本土,据此看来,国产化妆品的设计之路,任重而道远。
“性冷淡”风成熟化
相比中国风的逐渐升温,“性冷淡”风的流行或许更加成熟,消费者对它的熟知与钟爱,也更为明显。
开年时期,《人民日报》曾撰文大力提倡“极简”生活主义,思想极简、风格极简。这与“性冷淡”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某种程度上来说,“性冷淡”风的表现形式,即为极简主义。也有观点认为,经济越下行,环保理念越明晰,化妆品的包装设计越是简洁明了。
总而言之,简单的风格会在今年的化妆品行业加剧。但性冷淡也好,极简主义也好,与环境有关,却不是环境的产物,其背后预示的,是当代消费者对生活更饱满的热情,他们只会专注某一个点,不再偏爱大而全。
此外,王乐飞认为,当下大盛的植物风也是极简的表现之一,不过植物风格的设计作品不会猛然增加,因为它在数量上的满溢已是常态。好卖的产品不见得是好设计,但好设计绝对是拔高品牌力的有效助攻。从设计师角度来看,这类设计作品已不具有新鲜感。
从五方面着手 在市场汰换期找到自我
基于以上分析,本土品牌如何在2017从设计方面推出更吸引消费者的产品?其中,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便是前进的第一步。
珀莱雅设计总监刘一德认为,老板层面其实愿意接受新概念,但大多仍以“做生意”角度评估,不大愿意花时间做市场教育,因此对设计的重视度有限,思考更多的是策略与市场。
场内竞技多是设计决策者的舞台,以KPI与速度为工作指针,诸多案例形似而神不似,跟风者众,较少看到深耕自家特点持续优化的设计作品,因此设计的“功能”多是后勤支持。
基于此的层层削减,间接导致现阶段国内化妆品设计鲜有惊艳作品的出现,市场上的作品也多停留在以功能性宣传为主的层面。
此外,设计衔接着产品定义与市场推广,定义的高度由品牌去完成,市场却不容易把控。因此,设计行为往往不容易被市场左右,但设计行业却会受市场境况的影响。纵观目前的市场状况结合多位行业资深人士的分析,今年化妆品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给予消费者更丰富的情感刺激
领绎品牌机构创始人马万山将目前国内的设计水平比拟为“从0到1的过程”,也就是说企业建立一个品牌,开发出产品,只需要产品设计传达出它是做什么的,然后尽可能漂亮些,但这样基础的设计作品,已经难以再打动人。
未来的包装设计则是“从1到无穷大”的过程,马万山认为,设计需要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创造包装的体验度,“从视觉到触觉、到味觉,这是个微妙的情感体现,需要设计给予消费者更丰富的情感刺激。”
2.形式即内容
王乐飞在发扬中国风的基础上,提出了“形式即内容”的设计理念。在碎片化时代,设计作品应一目了然,为消费者接触的信息进行“降围”,帮助消费者走出信息过载的挣扎。
此外,他还计划为品牌提供更多的服务,及各项创新规划,拓展设计本身的附加值。
3.爆款辅以套盒式操作
限量版的产品设计、套盒的推出有助于消费者感受品牌底蕴,为品牌带来美誉度,其与爆款单品的结合会掀起更大的市场效应。现在已有很多品牌在这样操作,多位设计师都认为,这类产品会在今年增加。
4.智能化包装
上述资深人士提出,智能化包装也许会在今年跟化妆品的设计擦出不一样的火花,设计的表现方法若能和产品产生互动,方便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追溯原料来源,也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5.跨界与借势二次元IP
观察市场上的设计作品会发现,诸如高姿与大白类似的合作越来越多。设计本身也具有商品的属性,为了良好的市场效应,设计的界限正在模糊化。更多借势二次元IP及更多跨界设计的需求会应运而生。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2017年,珀莱雅品牌的产品设计定下了“走心”的设计总基调。从产品命名开始强化记忆,原本的明星产品“肌密”系列升级为“芯肌”系列,让产品说话,主动销售。
此外,珀莱雅设计中心还提出了“日常简约有质感、节庆丰富有档次、插画搭配数字营销”的设计理念,珀莱雅今年订货异常走俏的防晒套盒的设计,便是很好的印证。
随着趋势的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行业对设计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有所增加。产品设计是设计师的核心能力,需要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下对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若能辅以数据分析来衡量设计质量,将会增加设计在产品迭代过程中的话语权。
对品牌而言,则需要在贯穿自身DNA的前提下,产品视觉设计和质感也能不断推陈出新,在“叫好”和“叫座”中找到平衡。新一代消费者具备品质鉴赏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产品的品质和颜值,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