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刘丹
2016年下半年,创投领域最疯狂的事件非共享单车莫属。2015年至今,国内共享单车项目的融资金额已接近50亿人民币,大量资金的入场引爆了资本圈,相关概念的热度由一级市场传导至二级市场。浮华背后,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能否长久也引发了疑问。
对城市公共自行车进行改良创新,无桩"共享单车”批量涌现
共享单车领域的创业公司已达数十家。其中“永安行”于2010年成立,“OFO”于2014年成立,除了摩拜、骑呗、破风骑行、快兔出行、Funbike于2015年成立,哈罗单车、小鸣单车、悟空单车、野兽骑行旗下的小蓝单车等都是2016年的新入局者。
▼不同品牌共享单车外观各异
目前,共享单车市场主要由摩拜和OFO两家主导,2015 年,OFO、摩拜单车分别获得首轮融资,其产品推出市场后,用户数量疯狂增长。两家合计占市场份额已超过90%,合计投放单车超过130万辆。
▼主流共享单车下载排行
第三方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全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接近2000万,预计2017年将达到4965万人,2017 年市场将进入车辆投放大年,日订单量或超千万。
在互联网共享单车模式出现之前,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就已经有所发展,杭州是实践这一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这种模式主要以政府投资补贴+企业参与方式运营,杭州金通公共自行车开发有限公司统一负责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这家公司的公共自行车生产市场目前已经遍及浙江、广东、安徽、内蒙古、福建、山东等21个省市)。2008年,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投入试运行,截至 2016年 9 月,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已具超8万辆自行车,运营点超过3000个,日均租用量 35万人次左右。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公交车广告亭和租赁模式的输出费用,而非使用费用,是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主要收入来源。以杭州为例,公共自行车1小时内骑行是免费的,其免费使用率高达 96%。
固定停车桩、办理统一交通租车卡是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要求。相比政府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共享单车建立在移动支付基础上,可以停放在任意公共地点。共享单车取消了“停车桩”及统一停放的要求,仅对每辆单车收取一定的押金,使用相对简单便捷。除此之外,共享单车无需办卡、可预约且无需担心偷窃问题,另外还能提供骑行与运动数据。相比于公共自行车的用户覆盖16-70周岁的市民,共享单车的消费者大多为22-45岁的年轻阶层。99至299元不等的保证金也丝毫不对其构成任何压力。
▼主流共享单车品牌基本情况列表 (数据来源:中银国际证券)
2015年,中国公共自行车数量已超过世界上其他各国之和,杭州、太原和上海的租赁系统规模,在全球分列第一、二、四位。全国至今已有420多个城市和区域建设了公共自行车项目,涉及33个省、市、自治区,自行车站点数达到5万多个,公共自行车达120多万辆,日均租用人次达500多万。为了促进公共自行规模的发展,2016年11月18日,中国城市公共自行车工作委员会于杭州成立。2016年12月27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公布了《关于鼓励规范互联网自行车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是政府首次对共享单车行业提出鼓励和规范要求。
50亿资金疯抢“共享单车” 蛋糕,滴滴介入共享单车欲打造“共享出行”产业链
“共享单车”这块蛋糕引发了一级市场的疯狂抢夺,互联网巨头、知名产业基金都参与其中,老牌自行车品牌永久、飞鸽,新三板骑行第一股凯路仕等企业也强势加入。
迄今为止,摩拜单车累计融资24亿人民币左右,OFO累计融资13亿人民币左右,优拜单车累计融资3亿元左右,小鸣单车累计融资2亿元左右,小蓝单车累计融资1.5亿元左右,骑呗单车累计融资1.5亿元左右,hellobike累计融资3000万元左右。
▼主流共享单车品牌融资情况列表 (数据来源:中银国际证券)
2016年11月底,共享单车OFO日订单已超过150万,成为继淘宝、天猫、美团、饿了么、京东、滴滴、易到、口碑等电商、外卖与专车巨头之后,第九家日订单量过百万的互联网平台。
在目前国内共享单车的两大巨头中,摩拜单车的投资方以红杉资本、创新工场等系列的知名PE与VC为代表,腾讯在新一轮的融资中进场参与,美团王兴、易车李斌也参与其中。OFO单车的投资方中同样包含一批产业资金与创业基金,但最亮眼的莫过于“滴滴系”的介入。
作为出行领域“共享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从滴滴的角度讲,其入局OFO共享单车既有在网约车政策越来越严格的背景下,分享共享单车政策红利的考量;又希望将出租车、专车模式与骑行模式相结合,在短途出行中做到两者的结合和互补。这一模式在美国已有先例:2016年9月,美国最大的汽车分时租赁平台 Zipcar 宣布联合北美共享自行车提供商 Zagster推出自行车“Zipbike”共享计划。Zagster 2007年在马萨诸塞州成立,目前在北美运营着140余个自行车共享项目,其中24个项目直接关联大学校园。这很类似OFO前期以校园经济为主的业务模式。
大量单车投产使传统代工厂商重焕活力,二级市场相关概念股票疯狂涨停
OFO与摩拜不仅仅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上一分高下,他们已经将目光转移到了海外市场。OFO的海外战略以欧美为切入口,在欧洲(伦敦为主)、美国(旧金山地区为主)、东南亚市场均已开展布局。近来他们的单车新品也出现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周围。具备城市公共自行车背景的、国内最大公共自行车运营商之一“永安”继通过和政府有桩公共自行车联动,在成都推出无桩共享单车“永安行”,并陆续投放10万辆单车后,也开始在东南亚投车。
去年底,悠悠单车、快兔出行及OFO的小黄车都由老牌制造厂商飞鸽进行投产,另一老牌传统自行车厂商上海“永久”宣布2017年联合优拜在全国市场投放10万—20万辆共享单车。随后,OFO宣布首批投放在硅谷、伦敦的车辆由“上海凤凰”负责设计和制造。
这种极大规模为占有市场而追逐投放量的模式,使传统自行车制造商极为受益,每年10月底至次年4月中旬国内的生产淡季得以改善。共享单车的火爆改变了近20年来中国自行车保有量不断下滑的局面,订单数量的大涨刺激了市场对于“上海凤凰”的关注,公司股价也一路高歌猛涨。而中路资本和永久自行车的控股方都为中路集团,12月中旬,在优拜单车宣布完成A+轮融资后,中路股份连续两天在A股涨停。
▼中路股份近期股价走势
2月13日早盘,A股共享单车版块异动上涨,OFO共享单车制造商上海凤凰(涨幅超过7%)、摩拜单车零配件供应商信隆健康(涨幅超3%)、深中华A(涨幅超3%)、上海永久自行车的控股方中路股份(涨幅接近3%)股价全线上扬。其中,上海凤凰一度涨停。2016年12月26日,信隆健康也曾强势涨停。
▼上海凤凰近期股价走势
重资产模式与管理乱象之下,共享单车何去何从尚存疑问
作为大健康领域的一项运动,共享单车除了便利出行之外,在与骑行社区、智能骑行运动硬件、O2O、出境骑行旅游结合等方面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共享单车的确在未来存在万亿流量入口,纯从理性的财务角度分析,高频交易产生的收入、押金沉淀带来的巨大现金流与利息收入、以及未来可能带来的广告流量收入使共享单车模式看似有着巨大的潜在利润。
但被忽略的是,作为出行领域“共享经济”的代表,共享专车与共享单车在模式上却存在根本区别。首先,相比于滴滴试图做到由平台提供网约车的轻资产模式,共享单车属于重资产模式,其单车全部自产或代产,而非采用用户共享、平台运营的模式。摩拜单车制造一辆经典车型的成本约在2000元左右,虽然OFO利用传统厂商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将普通车型的制造成本控制在300元左右。但OFO意在用足够多的供给与更低廉的价格成本来扩展覆盖区域,这种通过扩大生产资料以及铺车规模来抢占市场份额的传统方式,本身就存在较高的风险与成本。虽然共享单车在运营商上倡导“无人化管理”,但硬件的维护升级仍需贯彻。从长期来看,企业或无法独自承担巨大的成本,仅依靠单车的租赁收费如何实现长期盈利尚存疑问,抑或其只是另一场烧钱游戏的开始。
其次,共享单车“无桩”便捷的同时,也面临随之而来的问题:在缺乏私人归属关系且无需为丢失负责的前提下,自行车随意置弃,用户私自更换车锁及其他零部件、个人高价出售共享单车的现象屡屡出现,投放在市场的部分单车最后很可能难逃在使用期内因外力破坏而批量报废或收回的后果。摩拜单车重视智能锁等产品及发电技术的创新,其本意是希冀降低运营成本,但在目前共享单车监管不足的情况下,单车硬件损毁频率与淘汰率极高,且修复成本高昂。共享单车的折旧费用、管理费用与运营费用可能远远高于投资人与创业公司之前的预期。
▼共享单车乱象频现
第三,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户外活动,受地形与天气的影响和限制因素很大。考虑到国内市场广阔,地域状况各异,已经有一些单车玩家根据地域化需求提供了差异化的服务与费用。随着该领域市场玩家越来越多,在用户对共享单车的好奇消失之后,各家公司能否维持并扩大现有的用户群体量与产品使用量,共享单车是否会出现地域性的分化仍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