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基建投资估算16万亿 刺激A股大涨
当前A股的基建板块表现强势,例如水泥股,同力水泥今年以来已经大涨了近70%,天山股份昨日也再度涨停。长江证券分析师范超表示:“通过投资额和公路建设里程等粗略测算,每年带来增量需求约3000万吨水泥,即便考虑到落地可行性及工期结构等,2017 年需求增长空间也有50%以上,且这一高增长未来2~3 年可持续。”
据易简财经的统计也显示,基建板块如此强势,来自于庞大的固定投资计划。截至目前,中国大部分省份已开完2017年地方两会,通过地方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各省份201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浮出水面,各省投资额均在千亿元之上。有业内人士估算,2017年基建投资整体规模预计在16万亿元左右。详见下图:
通过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的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结合上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计算发现,西藏、新疆、青海等西部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去年GDP超过150%,排行前列。
而按照增速来看,新疆2017年设定的50%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所有省份中位列第一。增速居于第二位的西藏设定的增速为20%,之后就是贵州、云南等西南省份的增速也在15%以上。
150%GDP的固定投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字:借。我去年总共经手100万块钱,收入50万块,但我今年准备投入150万当首付买房,哦,还差100万首付怎么破,问企业借PPP。每个月收入盖不了利息怎么破,问银行借。其他地方还要花钱怎么破,问中央借。
而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广东、江苏的这一比重就较低,仅分别为47.74%、69.75%。这也说明这两个省份经济不太依赖投资驱动,相对比较健康。
民间质疑声音众多
对固定投资向西部大规模倾斜,上善若水投资总监侯安扬表示非常担忧:“基础设施有巨大无比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性,基本上人类从工业革命到今天都是不断积聚的现象。如果人口密度不上来,做基础设施是没有社会效益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俄罗斯远东联邦:600万人口,占了6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近六成的中国领土面积。所以经济极端落后,只能在少数城市形成集聚,所以无法进行大规模基建。中国如果强行在落后地区搞很夸张的基建,代价非常大。”
而且如果回忆历史,其实早在1964年的三线建设,中国政府就曾大规模把工业搬迁到到山沟里去,这其实是违反经济规律的。但当时的国际局势比较复杂,一方面中苏交恶,另一方面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保持挑衅,全球冷战也处于高潮,核战争爆发的威胁大,所以东部工业搬迁至西部山区,有应对战争的需要。可是没搬过去几年,一到改革开放,该回到东部的就又回到东部去了。
一味追求经济高增速,仅仅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其实很不健康。小编也去过西部某些省份旅游,发现西部很多高速公路上,前后都不见车,所以业内人士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在西部地区大搞基础建设,因为人口不够,铺张浪费问题严重。
中国经济学家们早就指出,在2008年4万亿计划出台的时候,每花1块钱搞基础建设的时候,就能拉动4块钱的GDP,但现在每花4块钱搞基础建设才能拉动1块钱的GDP。这已经充分说明,一味追求投资拉动GDP的模式已经快到头了。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绩,尤其是基础建设领域表现的非常明显,遍布中国,为中国带来巨大好处的高铁网络就是一例。但不可忽视的是,各地方政府同样也制造了很多的无效投资,由于政府发挥的作用太大,不少无效投资项目推高了各地方政府的当期GDP,但其建成投产之后却很快沦为过剩产能。同时地方政府干预令这些过剩产能难以顺畅退出,反而依赖源源不断的融资支持“吊命”,导致大量的僵尸企业出现。
大量的过剩产能,意味著投资项目没有回报,也意味着资源配置的错误;如果有大量的资源错配,则不仅意味着对民众储蓄的资本的浪费,而且可能导致金融的风险。因为这些过剩产能和基建项目都依靠融资来维持,所以必然带来金融风险。
西方曾经有一个“摩天大厦诅咒”,经济见顶和大量的摩天大楼总是同时发生,这都是对经济无限繁荣错觉的信号。 因为创下历史纪录的基础建筑项目,过于庞大的投资规模,几乎总是导致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