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幢法式老洋房大概是中国收入最高的茶馆

界面新闻   2017-02-15 08:00
作者:黄维娅 ·

张奇明是中国华东区域普洱老茶的一位超级大藏家和超级大卖家。从他手下出入的老茶,保守估计也已数亿元。跟今天越来越多带资入场的大企业家们不同,张奇明算得上是较早时期,纯粹以喝为主而进入普洱茶这个圈子的资深老茶客。

作为上世纪60年代生人,张奇明成长的时代已然与上海曾经最骄傲的年代擦肩而过。但一个上海人骨子里的对于洋派和精致的孜孜追求,还是让他一手缔造的、这个隐匿在建于1933年的法式老洋房里的茶馆注定无法平庸。

明末的海捞杯,70年代的老茶,以及窗棂投下的穿越了八十三年的光影。伴随着上世纪30年代的“靡靡之音”,张奇明点燃一支烟,他说其实每个上海人骨子里都是怀旧的。

|大可堂,从连环画到普洱茶

不同于很多普洱藏家,对于买与卖的讳莫如深,张奇明是一位喜欢明明白白做事的生意人。在他之前,没有人曾以这样的方式卖过老茶。其实就连“大可堂”三个字,最开始也是为张奇明的另一个兴趣爱好——连环画出版而立的。 

(涉足普洱茶之后,大可堂创作的关于普洱茶基础知识普及的连环画)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书局林立的上海,就是连环画的大本营。尽管被文人雅士讽为“小人书,没文化”,改革开放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连环画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因为曾经伴随自己整个青少年时代的成长,连环画对张奇明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90年代,已经下海经商实现财务自由后的张奇明在“连友”们的呼声下,挑起了连环画再出版的担子。他把自己姓名中的“奇”字拆开,起名“大可”,多年后发现,名字居然意外偶合了鲁迅先生对连环画的评价——“连环图画,大有可为。”这让张奇明很是高兴,有一种命运使然的感觉。就这样,一开始只是印几套,在 “连友”圈子里的自娱自乐,不知不觉,十几年下来,尽做了几百种,已然做成了一个产业。

“做连环画就是这样,你一看到经典的老版本,就想把它们收集齐了,这种心态跟收藏普洱茶其实很像。”今天江湖上名声比较大的老茶,张奇明这里也基本收齐了。

(摆放在大可堂里的老茶藏品之冰山一角)

“大概有六十几款,都是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目前发现的号级茶。”“车顺号还没齐,总共只有4片。”“也只有一片高兴昌,展览我都舍不得拿出来,因为目前为止在世上是孤品,还没有人看到第二片。”

|余秋雨把他拖进普洱茶的“坑”

1999年,余秋雨和夫人马兰从台湾回来,送给了张奇明“一个黑乎乎的饼”。“说是港台那边当时很流行,叫普洱熟茶,喝了对身体好,又不影响睡眠。”这是张奇明第一次接触普洱茶。“当时打开喝了,但没有特别的印象。”2000年,为了给余秋雨回礼,张奇明通过城隍庙一个做茶壶的人,辗转从台湾买了三筒据说有些年份的普洱熟茶,平均一筒700多块。这是张奇明第一次给普洱茶交学费。他后来才知道,当时这些茶本身不过十来块一片。

(若干年后,大可堂也开始出品茶叶)

当一个台湾朋友知道张奇明开始喝起普洱茶后,建议他试试有年份的普洱生茶,在这位朋友的口中,真正好喝的普洱茶还是得上点年份,年份久的甚至可以追溯到解放前。作为一个有收藏爱好的人,张奇明对“有年份”几个字颇为敏感,而一听普洱茶也讲究“年份”,他对普洱茶的兴趣也就越吊越高了。

当时能买老茶,相对最便利的地方就是香港。张奇明暗记于心,在2001年底一次香港出差的途中,他走进了一家名叫“颜奇香”的老字号茶庄,面对品类繁多并且自己也不明就里的老茶,张奇明拿出10万港币对店家说,“要不你就给我凑够10万块的老茶吧。”当时1.5万港币一片的红印,拿了2片,还有7000多元的甲一级、无字红印,还有当时也就一两千元的7532、88青……最后合在一起,10万港币出头。这是张奇明第一次有规模地买老茶,而当时的他,其实对老茶几乎一无所知。幸运的是,这第一批的老茶购买里没有一片假茶。而这些茶一入口,“气感、口感跟以前买的完全不一样,身体就能感觉出来,于是,就这样把普洱茶喝起来了。”

|在大可堂,可以点单十万一泡的宋聘

喝起了老茶,那就必会开始认识老茶圈的人。“就像连环画的收藏一样,你介绍我,我介绍他,大家终会因一样事物最终凑在一起。”而有了何作如、邓时海这样老茶界顶级藏家们的经验传授,张奇明也开始对普洱茶有了系统性的了解,解放前的茶也敢出手买了。

2000年年初的时候,茶圈朋友们来上海,要尽地主之谊的张奇明逐渐发现一个问题——偌大一个上海,居然找不到一个适合喝普洱茶的地方,毕竟地处江南,这里都是绿茶的天下。即便进去一个茶馆,要喝普洱,你会发现壶不对、水不对、杯子也不对,甚至桌子的大小,凳子的高低都不对……“总归就是不舒服。”

有人提议张奇明,“你在徐汇区做过房产,那一片老房子又多,干嘛不在那找个地方做个客厅,大家来了也好有个落脚的地方。”张奇明一听正中下怀。2006年,听说上海滑稽剧团刚刚从一个老洋房搬走,房子空置,张奇明就跑来看。一看到这个老房子,张奇明就觉得“全都对了”。

这个建于1933年的老建筑是解放前一个浙江富商建造的,后来就给了一个国民党的将军作为官邸。解放初期,上海京剧院的办公处曾在此处,80年代后,又成了上海滑稽剧团的驻扎地。地段对,花园也不少,还有上百年的参天大树,老房子的氛围来喝年份普洱也对。“我就感觉这个地方拿下来喝茶应该不错。”

于是,花五个月装修,又添置了一些老家具、摆了些老茶,这个地处上海的“普洱客厅”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落地了。

一开始没想到要做经营,只是想给茶圈的朋友提供个喝茶的落脚地。但没有想到,圈内朋友带圈外朋友,慢慢地竟有了些口碑。崔永元来了,可凡倾听也经常来这做,“还有杨澜采访啊,包括北京他们来上海做节目,觉得我们这里环境不错,也就不一定非要到摄影棚里去了。”越来越多的文艺界、演艺界、商界人士进来喝茶。再到后来,一些不认识的人也慢慢循声走了进来。

(大可堂进门处的名人墙)

“当然,其实刚开始大部分人是对普洱茶没有概念的,就觉得老房子、环境好,谈谈事情、商务会友都不错,而且能碰到一些影视圈、文化圈的名人,慢慢地大家就都来了。”

(不同大小和布局的包房,提供不同的使用功能)

而真正对普洱茶有感觉的人,一进来就会发现找对地方了。器皿都对,水都对,而很多可望不可及的老茶,在这里更是唾手可得。当然,这也是后来很多人不敢进大可堂的门的原因,因为大可堂在外的声名是“喝一泡茶要十几万”。

“但事实上,我们有十万二十万一泡的宋聘,也有很多著名的中期茶,其实分到单泡的价格,我认为是物美价廉。”张奇明说。就像一个饭店的菜单一样,大可堂的茶单,讲究的是品种齐全。“因为客人们来了,总是会各个口味都要点,我就备了很多品种的老茶。”解放前、50、60、70、80、90年代、到新世纪,应有尽有。

“如果你不喝那些名品年份茶,大众消费也是有的,事实上我们也是以大众消费为主。但对于懂茶的人,我们会把年份好茶备着。当然,我们也设置了一个150元的最低消费作为门槛,目的倒不是为了别的,只是我们还是更倾向服务于懂茶的人、喝茶的人,而不是进来打牌的人。”

而这些已经翻得书页破损的茶单,在很多老茶鬼眼里却是至宝,甚至是不少人愿意掏上千元购买的。

|一个华东区的老茶消费数据库样本

对于一个不算人员费用,光房子年租就要400万的茶馆来说,大可堂的经营成本是巨大的。也亏得是经营年份普洱茶,否则很难有人在这样的地方支撑下去。而据了解,仅仅是大可堂现有的一万多会员的年消费力,就已经是过亿的。当然这里面除了高端品饮,遇上一些有消费力的客人想要买茶买茶具,大可堂也会按照市场行情进行买卖,即使是大可堂自己没有的品种,他们也会去市场上帮客人寻找。

这样的数字对于老茶的交易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一家茶馆的单店营业额来说,已然让人咋舌。即便是这里的茶艺师,资历较高者,每年过手的茶,也是以千万计算。工龄比较长的,十余年下来过手泡过的老茶,甚至已经可以按亿元计算了。这些平均年龄不过25岁的小姑娘们,上手的老茶价值之贵、种类之广、数量之多,让很多资深老茶鬼都只能望其项背。而且又经常得出入其间的普洱茶高手指点,因此这里的茶艺师们动辄被人以几倍的薪资挖走的也不在少数。

而如果要研究整个长三角的高端年份普洱消费市场,已经扎根上海十年,并影响到江浙的大可堂里的消费数据会是个很好的样本。“在我看来,其实是三三开。”张奇明说。“30%的人群是消费2000年以后的茶,而90年代、80年代的茶,消费人群占30%~40%,还有30%左右的人群,可能会碰一下70年代、 50年代,甚至解放前的茶。”“当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做大众推广,渠道比较传统,接触的人群也相对局限,以爱好为主,以华东为主,包括浙江和江苏在上海有产业和公司的人群,以及小部分北京、香港等地的高净值人群。”

目前已经开出四家店的大可堂茶馆已然成了一个品牌(除了此次采访的襄阳南路上的大可堂,还有分布在上海另外三个区域的大可堂(三林馆)、大可堂(东航馆)、以及云味大可堂。而哪些人有老茶的需求,哪些人有老茶在出售,浸淫其间十余年的张奇明已经心知肚明。

而普洱老茶本身的相对无序,和缺少透明度的状态,依然是困扰很多想买老茶却又不敢轻易入市的买家的最大问题。“除非你知道茶从哪儿买,并能鉴定真假。但事实上,更多的除了像一些普洱茶的资深玩家,有可靠的点对点接触外,更多的人是找了不对的人,买了不对的茶。”于是做了十几年基本功的张奇明,也在开始考虑着手在茶行业,做更大一步的布局。

 

本文来源于茶语网(www.chayu.com),茶语频道商务合作电话:400-799-3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