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追踪 中华诗词大赛引发的褒贬热议

界面新闻   2017-02-09 16:29
作者:诗词轩 ·

16岁小姑娘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一举夺冠,凭借不俗的实力和沉着稳定的心态给观众留下极深印象,更成为网络内外的热议焦点。

许多网友都感叹,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才知道原来诗词那么有趣。可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诗歌的美好?眼下的诗词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一名同学称,武亦姝在该节目中背诵的带“月”字诗句,大多出自该校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

面对赞誉,这套校本教材的主编之一、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却表达了对当下古诗文教育的担忧。

他表示,武亦姝只是个例,更多的与她个人爱好和积累有关。她的走红,反衬出古诗文教育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学生不解: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诗文?!

《中华古诗文阅读》第一册就选了《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一在电视节目中为武亦姝赢得最多赞叹的诗句,正出自这首诗。

这套校本教材一共六册,在复旦附中和语文课本同为必修,融入日常教学,其教学内容大大超出考纲要求。

黄荣华说,一个学生两年里找了他五六次,问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诗文,可不可以不背。也有家长质疑:为什么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在复旦附中平常的测试中要占到二三十分,要学生花那么多时间的时间去背?

当下古诗文教育“质”的缺失

在接受采访时,他再三表达了对当下古诗文教育情况的担忧,很多中小学语文老师正在做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让语文教学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

反映出来的一个结果是,学生往往直接记下结论,“再放到某个地方去得分。”黄荣华拿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举例说,“如果失去了去追究为什么是沉郁顿挫,不去追问为什么是杜甫这样一个诗人,成为唐代站在诗歌顶峰上面的人,他对中国文化前代有什么接受史,对后代有怎样的影响史,我在他身上获得了什么?其实这个就不是基础教育,就是技术教育。”

黄荣华老师指出,其实,每个人都是丰富的个体,尤其是这些伟大的诗人,他们的性格、经历、触角必定是立体而多面,却因为应试而被标签化。

诗词的世界如此灿若星辰,单一的眼光根本不是学习诗词的方法,又怎么把诗词的最精妙的内核学到呢?

一方面是专业人员的担忧感慨,另一方面是众多网络诗友的集体吐槽,

 

更有很多诗友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点评嘉宾康震教授现场口占的一首压轴诗作,批的一无是处。

我们先看诗作: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也有诗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更有一些诗友发出了无奈的感慨

中肯的说上面那首诗,从形式上看应该是七绝,但是除了押韵以外,却完全不符合唐诗的基本格律。我们也听过这样一句话: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估计很多人听过这句话还是在台湾组合SHE的歌曲《中国话》里听到的吧)。其实这两句就是唐诗句子的基本平仄格律规则,平仄两两相间。而看康教授的诗,其平仄没有一句是对的。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虽然诗词的概念和真谛普遍有所缺失,但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只是需要被激活。”诚如《中国诗词大会》另一位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所说,“诗词大会”系列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同时又能改变以往文化宣传“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观众的距离感消失了,传播效果自然好了。

所谓荧屏清流,“清”指其品质与品位,“流”就是要真正流到观众心间。

“诗词大会”系列到底好看在哪儿?对荧屏前的观众来说,看点不只是选手对诗词的识别和背诵而已。在选手答题之后,由学者嘉宾介绍这首诗词的内涵、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才是更让人如痴如醉的文化大餐。

正如嘉宾王立群在微博上所说:“背诵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理解。”“果真生活不止前方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

编辑:晓轩策划:云图

校对:冷月总监:碧岩雨音

欢迎诗友赐稿

邮箱: Shicixuan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