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丰雄:当代会出现新的建筑秩序吗?

界面新闻   2017-01-20 19:45
作者:飞船书店 ·

看到标题,你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什么是建筑秩序?

“新秩序”对应的“旧秩序”是什么?

“新秩序”有什么特点?

带着问题阅读,收获也许会更多。

原文出处:《伊东丰雄(Toyo Ito》)序言

原作者:Toyo Ito(伊东丰雄)

译:Alice Chen/校对:西亚

寻找新的建筑秩序

伊东丰雄(图 urbanattitude.fr)

建筑是一种创造秩序的行为

人们以前建房子,是为了避开自然界的各种危险,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这种建立并保卫“领地”的尝试,其实是在保护可提供稳定性的地方,以隔绝外部不稳定环境的影响。

与此同时,这一举动,也是从空间秩序上定义人类关系(如家庭关系)的行为。

换句话说,房子的起源是为了创建稳定的秩序,一方面抵御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遵从内部环境。

“为漫游者建的小屋”,帮助登山者或游客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图 Hans André Kubat SarriaI)

自古以来,人类借助智力和技术的发展,努力为这个稳定的秩序建立清晰的形象。

可以这样说,住所之所以被理解成“建筑”,因为它是“秩序的形式化”。而这种形式整合了空间组合、结构体系,以及对环境的正确回应。

就拿日本的木建筑来说,竪穴住居是最原始的木结构形式,后来发展出优雅的书院造(shoin-zukuri,日本最重要的住宅建筑风格之一,起源于16世纪)和茶室。

竪穴住居(图 Saigen Jiro)

可见,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合适时代发展的建筑风俗,其中把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礼仪和规则、美学和科技等方面有机组合起来。

Tōgu-dō (東求堂) :最古老的书院造建筑形式(图 cn.bing.com)

石建筑也一样,受特定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新出现的技术和结构体系会被运用于不同的表达目的,例如拱和穹顶,这样一来,各时期的建筑便有了清晰的含义。

拱,出现在古罗马时期,用于建造大跨度的空间,如古罗马斗兽场(图 Lusitana)

多种因素的结合,如气象条件、外部环境,以及适合某个时期的结构体系,使多样化的建筑形式变成现实。这些制约因素在确定平面图和外立面的时候也起到综合性的作用。

于是,建筑的修建成为了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描述行为,描述对象包含思想和感情的全面秩序。

在定义秩序的过程中,几何学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西方国家,任何表达秩序的描述都离不开欧几里得几何学,离不开它的纯粹和完整性。

欧几里得,古希腊数学家,该石像位于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图 pec.jstu.edu.cn)

几何图形拥有最高的“确凿性”,例如圆形和方形。在过去,几何图形在追求有别于自然界的建筑秩序表达中受到重视,这是不足为奇的。

欧几里得几何学,简称欧氏几何(图 pec.jstu.edu.cn)

现代建筑的秩序

20世纪,建造方法迅速发展,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为建筑结构带来重大改变。工业革命后,世界人口显著增长,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建筑必须扩大体积、向垂直方向发展,大规模的建筑工业化生产随之兴起。

三维网格的建筑成为了大规模生产的必然结果,柱子、梁和楼板有序地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交织组装。如今世界上所有城市的景观呈现出惊人的相似,高层写字楼和高层住宅一座挨一座。

芝加哥,第一栋现代钢结构高层建筑诞生地,现在是美国最多摩天大楼的城市(图 escapezero)

建筑物曾经和房屋的建造一样,都是为了创造一个稳定的居住空间。然而,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房屋的不断扩张、工作场所的差异化和独特性。紧随写字楼其后,工厂和商店也逐渐独立起来。

当人们选择群体生活,房屋便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居民点,随着居民点的扩张,各种功能不断出现,最后便发展成为城市。

那些我们今天称之为“公共空间”的地方,例如图书馆、礼堂、图书馆,甚至体育设施和学校,都曾是居住空间的分支,只是后来被区分并独立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把我们所处的当代城市当作一个高度扩展的房子,只是结构复杂得多。

把城市看作一个高度扩展的房子(东京城市俯瞰图 nipic.com)

从这层意义上说,城市应该有一种构成原理或构成格式,就像建筑物一样。过去的城市常常体现出清晰明确的秩序,而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城市的政治经济机制累积并重叠成层,导致原本清晰的秩序难以辨认。

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三维网格建筑中度过,我们在这些地方生活、工作、吃饭和娱乐,换种说法,那些我们花了这么大量时间的地方,都位于根据网格原理建造出来的建筑里。

这种架构包含的美学意义,在密斯凡德罗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或勒柯布西耶的混凝土马赛公寓都能体现出来。

密斯凡德罗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1958(图 Noroton)

这些建筑形态表达了纯粹和抽象的特质,而讲到这里,话题又引了回欧几里德几何学。

与古典几何学表达相对照时,这些建筑形态呈现出极为不同的内涵。古典几何学强调稳固、稳定和完整的秩序,而网格几何学则代表无中心空间潜在的无限扩张。

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1952(图 Manfred Brückels)

在过去,从生产角度,这种透明和均匀的网格空间是经济的、节约的,从使用角度,它是多功能的、普遍的。网格空间得到城市居民的广泛支持,在这里,他们可以寻找自由、无阶层的人际关系。

到了今天,网格空间的功能仍然在持续扩张。

可能有新的建筑秩序吗?

当代社会由占支配地位的资本逻辑控制,建筑也濒临成为经济信息的产物。

新的产品,例如办公楼、公寓或酒店,只需要改变网格架构的表面,都可以很轻易地、批量地制造出来。这种建筑形态会持续占据当代社会的主流,只要资本逻辑保持不变。

网格的秩序千方百计地放大空间的同质化作用,这是因为一个同种类的空间能够保证更好的经济效率,能够提供同等的环境条件。

不过,空间的同质化不仅仅与当代社会特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甚至社会本身)相关,它也受到协同效应的影响。更简洁地说,网格正在引起人类的同质化。

无论多小,传统木结构房屋总能保留空间的多样性,这是由于房子的形态来源于环境的影响,例如日光、风和亮度。人们利用五官对空间的差异作出回应,维持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2011(图 toyo-ito.co.jp)

在网格的秩序底下,人们敏锐的感官或者说是动物本能正在逐步退化,难道这不令人担忧吗?

继续运用同质化的网格,加上能源问题(21世纪最大,且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的困扰,更深层的问题出现了。

目前我们讨论的大多数节能措施均建立在同质化空间上,同时也依赖拥有隔离效果的人造环境,而内外界线的隔热性能还在不断地增强,从而导致隔离效果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任何以扩大内部人造空间的解决方案都是难以想象的,先不说会消耗多少自然能源,这种做法会导致实际情况更加偏离力学性能的理论,因为一开始偏离的时候我们就已陷入困境。

伊东丰雄设计的蛇形画廊,2002(图 arch20)

我们必须重新找回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亲密关系。人类曾经是自然的一部分,建筑也是。然而当代城市的空间出现高度的一致性,我们也已深深陷入其中,那我们还有可能与自然和解吗?有没有可能恢复“建筑是自然一部分”的理解?

这个议题可能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法,但人体的感官确实会随着我们对事情的觉悟而发生改变。我相信一种向往自然的本能会一直在我们的意识里默默存在,尽管微小的促进因素也会刺激它的出现。

东京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2007(图 toyo-ito.co.jp)

那么,建筑可以刺激这种动物本能吗?出现在我脑海里的第一个可能性是去改造同质化的空间。

譬如,用一个初级的方法,即改变与网格上x、y和z轴平衡的线条,让它们不再互相垂直,形成各种钝角和锐角,线条组成的形状也不仅是方形,会有三角形和五角形。

即便是这种初步的操作也会为网格模式带来陌生的语言,即不同质的、变化莫测的空间,并刺激使用空间的用户产生一定的紧张感。通过弯曲线条,空间的异质性得到进一步增强,换句话说,柔软的不稳固性会产生。

伊东丰雄设计的仙台媒体中心,2001(图 cbda.cn)

然而,无论有多少基于弯曲、变形和非正角正交的操作手法成功生成不同质的空间,它们也不能生成新的秩序,把它们理解成瓦解现存秩序的行动可能会更加精确。

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运用于创造不同质和不固定的秩序?答案就在自然界的生物机体里。

在充满自然现象的世界,我们认为动物和植物没有服从由想象构建的秩序,因为生命遵循自然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规律,不断循环重复,而人类则通过寻找与自然现象相反的绝对秩序,发展出了经典的几何图形和网格空间。

到了今天,让我们最无法抗拒的恰恰是自然界中这种流动的规律,自然的生长和变化。

宇宙中所有生命形式的形成都遵循一些基本规则,如今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逐步把它们清晰揭示出来。生命体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们的规律是非绝对的。

顺应自然的事物会在特定时刻达到一定的平衡,但在下一瞬间又会转变成另一个平衡。这样的秩序是相对的,灵活的,柔软的。它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动态变化重复的自我机体。

仙台媒体中心设计图 (图 fsvi.cn)

我们拿树来做比喻,想象树是这个灵活秩序里最易懂的例子。

树的最终形态是高度复杂的,虽然树的生长遵循了一个简单的规则,即树干发枝的一分为二。

但即使是同一个树种,每一棵树都是独一无二的。原因在于,每棵树会和内外环境交涉,然后达到一个属于自身的平衡状态。树在逐渐改变的时候,它持续自发的生长过程是可以被观察出来的。

通过基本的规则(如树生长的原理)形成秩序,并且容许多样化的外部环境与该规则互动:这不就是在稳定性和同质化基础上获得新建筑秩序的正确方法吗?

伊东丰雄设计的“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中心”,2015(图 toyo-ito.co.jp)

“算法”可以定义为一种规则,用于准确生成复杂、不固定但同时高度灵活的秩序。

它是一个内部规则,与许多涉及的参数有关,对建筑形态组织架构的外部化有决定性作用,同时突出不同质化的特点。

任何算法都必须是一个非线性的流程,每时每刻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发生改变。计算结构总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这个流程总是得出不可预知的结果。

伊东丰雄设计的巴洛克博物馆,2016(图 toyo-ito.co.jp)

因此可以说,算法建筑秩序非常接近自然界的秩序。

目前用于建筑设计的算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但其生成的空间结构与20世纪的网格建筑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建筑接近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即使只是轻微接近,人们的基本体感无疑会被唤醒。

我认为我们应该创造让人们快乐、愉悦、充满活力的建筑,这同时也是人类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上重要的一步。「完」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