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刚过,刚刚过了47岁生日,曾经一度占洛阳80%市场份额的“夺命十一度”洛阳宫啤酒或许再也不能陪你“撸串”了。
日前,一份洛阳亚洲啤酒有限公司的《洛阳亚洲啤酒有限公司员工安置方案》在媒体上传播,方案显示“由于洛阳亚洲啤酒有限公司近年经营状况不佳,根据《公司法》及洛阳亚啤章程相关规定,洛阳亚洲啤酒有限公司股东决定,于2017年1月5日终止洛阳亚洲啤酒有限公司的经营,并提前解散洛阳亚洲啤酒有限公司”。洛阳亚洲啤酒将成为啤酒行业少数被并购后却又遭解散的企业。
以洛阳亚洲啤酒的解散为标志,“夺命十一度”或难逃“一命呜呼”的命运,而洛阳宫也将成为啤酒品牌“千帆竞发”时代远去的另一个品牌记忆,再次记录了中国啤酒市场的残酷竞争和转型升级。
未来,洛阳亚洲啤酒被解散的命运,会传导给更多的被并购的区域小啤酒企业吗?
“夺命十一度”:洛阳宫配烧烤,外地来人全干倒
“夺命十一度”洛阳宫啤酒,对于非洛阳地区的消费者来讲,可能并不了解,但在当地却具有十足的知名度,其地位并不亚于青岛啤酒在青岛市场、哈尔滨啤酒在哈尔滨、五星啤酒在北京、漓泉啤酒在广西的地位。
之说以说“夺命十一度”是说洛阳宫啤酒的“劲大”,饮用同样的数量,“醉感”会比较快,被洛阳人评价为“虽然外观低调,但是酒劲儿够大,三两的钢化玻璃杯,一口闷一杯,专治各种不服”!
因此也衍生出了“洛阳宫配烧烤,外地来人全干倒”等大量“调侃”的段子,“夺命十一度”洛阳宫啤酒也成为陪伴当地消费者“撸串”的首选。
翻看洛阳宫啤酒的历史,这家在全国看起来并不那么知名的啤酒品牌也有其辉煌。洛阳啤酒厂建于1970年,彼时“马尿一样”的啤酒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啤酒厂在河南省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设,洛阳啤酒厂是其中之一,凭借其品质特色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并在酒行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洛阳啤酒厂张家棋被聘为黄酒评酒委员。1987年洛阳啤酒引进日本技术生产“维他豆奶”,也曾是当地消费者喜爱的饮料。
老洛阳宫曾“一时间四处寻找,奉为珍品”
由于种种原因,到了1994年洛阳啤酒厂资不抵债,面临破产。彼时,著名华人企业家、菲华领袖陈永栽控股的菲律宾最大的啤酒生产商陈氏集团在中国成立了亚洲啤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投资中国的啤酒产业,最终经河南省和当地政府前牵线,由亚洲啤酒与洛阳啤酒厂共同投资兴建洛阳亚洲啤酒有限公司,外放占70%股份,中方占30%股份,而洛阳亚洲啤酒也成为亚洲啤酒旗下10多家啤酒企业之一。
洛阳亚洲啤酒厂吸引外资后,做出了诸多改变:
投资引入德国、美国等啤酒生产和包装设备,一度曾经在2002年-2003年的5个月时间,完成了从糖化、发酵、灌装到动力等相配套的月产万吨啤酒扩建工程,创下“洛阳亚啤扩建速度”;
派员工到青岛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经营管理举措;
紧跟市场需求推出了清爽型啤酒,逆市场推出了11度啤酒,“洛阳宫”啤酒在洛阳的市场份额曾一度高达70%-80%。
2008年洛阳亚洲啤酒实现8500万利税,2013年,洛阳亚洲啤酒成功上榜《洛阳日报》公布的本地1-10月利润和税收前20名企业名单。
也是在2013年,洛阳亚洲啤酒也推出了装潢新颖、内在品质更佳的2008啤酒,1年之后即达到了连续三个月销量超万吨的水平,旗下品牌达到了12个,涵盖了高中低档产品。一个有意思的是,有网民在网上刊文称:2008款洛阳宫之前的“老洛阳宫”似乎更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不少消费者“一时间四处寻找,奉为珍品”。
辉煌走下神坛
“洛阳宫”走下神坛,颇具有一个时代的印记:啤酒行业的巨头并购与产品市场的高强度竞争。
2010年开始,雪花、青岛、燕京等国内啤酒大佬挥师南下,纷纷在河南跑马圈地,曾经几十家的河南啤酒企业快速被巨头收入囊中:雪花收购驻马店悦泉啤酒、燕京收购月山啤酒、百威英博收购维雪、鸡公山。最终,一直坚持的洛阳亚洲啤酒随着亚洲啤酒退出中国啤酒市场而宣告被收购。
2013年,百威英博宣布并购亚洲啤酒集团,亚洲啤酒将其包括洛阳亚洲啤酒在内的四个啤酒厂所持有股份出售给了百威英博,其中亚洲啤酒所持的70%洛阳亚洲啤酒厂股权被百威英博收购,与洛阳市国资委共同重组了百威英博洛阳亚洲啤酒有限公司。这也是此次宣布解散的《安置方案》中特别提出“经百威英博亚太总部批准,特制定相关安置方案”的出处。
在并购洛阳亚洲啤酒之后,百威英博对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提升。百威英博将核心的工厂最优化管理(Voyager Plant Optimization,简称VPO)体系引入洛阳宫对其进行提升。但网上有网友刊文称VPO在洛阳亚洲啤酒的执行“走了样”,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或许是百威英博对于中国区并购啤酒品牌一贯的战略,或许是对于洛阳宫啤酒市场前景的看淡,百威英博将旗下的百威啤酒、哈尔滨啤酒开始引入洛阳市场,洛阳亚洲啤酒厂办公大楼上换上了的巨幅哈尔滨啤酒广告,2015年,百威英博聘请了著名影星孙红雷为洛阳宫啤酒拍摄了广告片,但包装上显著的“哈尔滨啤酒”标志和“百威英博集团荣誉出品”的标记,更是让当地消费者感觉到“落寞”。
或许,百威英博批准解散洛阳亚洲啤酒也从一定程度上再次印证了上述消费者的“落寞之感”:不救也罢,而这也意味着洛阳亚洲啤酒将成为百威英博在国内并购的啤酒企业中极少数被解散的企业。
实际上,从2008年开始,洛阳亚洲啤酒就逐步陷入市场疲软的境地,而其主要原因与大多数区域啤酒厂一样,面临全国化品牌的竞争。彼时,青岛啤酒将旗下的崂山啤酒引入洛阳市场,凭借“开瓶费”、“更高的渠道利润”等投入优势,很快抢占了终端,而雪花啤酒、燕京啤酒也都先后通过周边并购、设置工厂等方式进入洛阳市场,洛阳亚洲啤酒市场份额开始下滑。
2011年,有媒体曾如此描述洛阳宫啤酒的市场困境:“青岛啤酒经销商买断终端,消费者买不到洛阳宫啤酒”、“洛阳宫啤酒一瓶利润1元,而青岛啤酒则利润3元,且酒瓶、瓶盖还能回收”、“洛阳宫啤酒高端产品卖不动”……这些啤酒行业竞争常用的手段压的洛阳亚洲啤酒喘不过气来……2012年,青岛啤酒在洛阳直接建设了生产基地,两期项目总产能高达100万千升,进一步加剧了洛阳亚洲啤酒的市场竞争压力。
种种诱因之下,洛阳亚洲啤酒最终越来越陷入经营困境。据媒体报道,2016年11月,该公司的生产线已停止生产,12月中旬已经停止销售。
“夺命十一度”洛阳宫啤酒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其从辉煌到解散不过是千百家类似区域啤酒企业的共同遭遇,也只是啤酒大整合中的一个缩影。
与洛阳宫啤酒所类似,仅仅在啤酒品牌曾“千帆竞发”的河南省中,奥克、新狮、汴京、银球、南街村...等等品牌要么被啤酒巨头并购,要么已经倒闭,很多品牌已经没有办法“再陪消费者撸串了”,只留下金星啤酒等少数企业在市场上与啤酒巨头“分庭抗礼”,而从长期来看,企业的经营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
对于洛阳消费者来讲,“夺命十一度”洛阳宫啤酒或许再也不能陪着“撸串”了是一件憾事,但对于员工来讲,未来的生计更加值得关注。根据《安置方案》,洛阳亚洲啤酒的员工或者可以选择“自愿”解除合同并获得补偿,或者等待依法终止合同,或者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应聘新乡唐庄工厂的岗位,但多是基层操作岗位,对于一部分人来讲仍然需要自主择业。
对于啤酒行业来讲,洛阳宫啤酒也释放了一个“微妙”的信号。啤酒行业大整合已经接近尾声,洛阳宫被解散的命运,未来或成为更多小品牌的宿命。对于这些只聚焦于一个城市的啤酒品牌来讲,以前被大公司整合之后意味着有了“大树”作为依靠,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但随着大公司核心品牌的导入以及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或者让这些小品牌“消失”并不是一个比较难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