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的早晨,北京新街口一家稻香村门店外早已排起了长队。排队的人既不是来吃早餐,也不是来买年货,而是为了吃一口阔别已久的炸串儿。
对于老北京来说,稻香村的炸串儿早已不再是一款单纯的小吃,它更是一种情怀,是那代人对于往昔岁月的回忆。昨天上午九点,各位老北京们的回忆在新街口外大街的十四营业部重新上线。
你们的炸串儿回来了
在北京,稻香村几乎就是糕点的同义词。你可能不爱吃牛舌饼、蜂蜜蛋糕和萨其马这些糕点,但过年过节的时候你绝对都见过。而对于80年代生人的北京人来说,稻香村现场烹炸的大串儿几乎就是他们放学后边走边撸的标配。
曾经的炸串儿有多火?如今已是北京稻香村十四营业部经理的康玉梅回忆道,稻香村一直都只卖两种串儿,羊肉串和鸡肉串,最火的时候是在2003年和2004年,只凭借这两款产品,一家门店每天卖肉串儿的营业额上万是常事。
▲ 28日清早,在北京稻香村购买炸串儿的顾客排起长队。
然而在2012年前后,北京稻香村的炸肉串儿逐渐开始退出市场。对于下线原因,北京稻香村曾经在官方微博上解释称:随着管理部门对肉串炸制产品的售卖环境要求越来越严格,之前在门店直接炸制羊肉串、鸡肉串进行售卖的情况不再被允许。
有些串儿虽然“死”了,但它仍活在人们心中。炸串儿什么时候回归已经成为吃货们时不时就要讨论的话题。
想让炸串儿回归,稻香村还需拿出更实际的行动。油烟是制约炸串儿重回市场的主要原因,自然也成了稻香村重点攻克的方向。目前,十四营业部专门为炸肉串儿设置了一处封闭的操作间,油锅正上方是全新的抽油烟机,新换的环保烟囱一直延伸到室外。
▲ 烹炸肉串的环境如今变得十分规范。
据了解,目前只有十四营业部达到了开卖炸串儿的标准,但其他几家门店都在积极申请审批。
也许是一次情怀营销?
炸串儿为何会在暌违四年之后重出江湖?官方的说法自然是“顾客反响强烈”云云,但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一下,炸串儿回归的背后还有哪些可能的成因。
首先,炸串儿对应的符号是童年记忆和儿时味道,换句话说,炸串儿是老北京“回忆杀”的极佳载体。毕竟,如今只要是跟回忆和青春搭上点边儿的产品都过着还不错的日子。
在吃上,局气、8号苑的创始人韩桐韩掌柜无疑是玩“回忆杀”的高手。给串串香扣上“80后”帽子的8号苑依然火爆,局气餐厅更是狠狠抓出了老北京的文化符号,拨弄着老北京对于往日记忆的心弦。卫龙则把辣条这种毁誉参半的零食输出到国外,甚至还搞出一个可以跟苹果一较高下的旗舰店。在穿上,满大街的古着店和海魂衫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回力鞋更是先在国外火爆,继而又火回国内。
不过要说对稻香村影响最大的案例,北冰洋或许是其中之一。北冰洋是京城曾经的汽水之王,从火爆了半个世纪到被雪藏停产,再到2011年重归视野重新火爆,北冰洋无疑是给稻香村打了一次前哨战。如今,北冰洋再度成为京城大小餐厅饮料的必备选择,2015年甚至卖出了4亿营业额。
▲ 北冰洋凭借“回忆杀”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同样的年代,相似的经历,共同的记忆承载,又都被老北京们念念不忘,二者实在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北冰洋能靠回忆和情怀翻身,稻香村自然也不甘于人后,虽然相较北冰洋,炸串儿的普适性要差一些,但也绝对称得上是一手好牌。如今,这场承载着回忆的牌局已经开打,究竟是赢是输,关键在于打牌的稻香村自己。
可能还是一次美食公关?
稻香村近期的媒体曝光率实在有点高,不只是炸串儿回归,在此之前“北稻”和“苏稻”的侵权之争早已闹得沸沸扬扬。
北京稻香村和苏州稻香村均为知名的老字号企业,却也为了这个名字相互怼了近十年。今年11月17日,因为商标纠纷,两家稻香村再次闹上法庭。北稻起诉苏稻,要求后者变更企业名称,在“稻香村”前面添加“苏州”二字。苏稻方面自然不服,并明确表示不会在字号前加上“苏州”二字,将一个全国品牌降级成地方品牌。
▲ 苏稻与北稻的商标。
这样带有针对性,甚至有些嘲讽意味的对抗已经是两家企业自2015年以来的第四场。在此之前,苏稻曾申请注册“稻香村”商标被驳回,北稻变相扳回了一城。但面对市面上被冠以各种名头的稻香村产品,北京稻香村只能通过一次次官方发声来帮助消费者识别产品。
前有闹得不可开交的商标侵权案,之后马上又是年关岁末,糕点销售即将迎来一年之中的爆发期,北京稻香村是否也想通过炸串儿的回归来加深一次品牌露出?
从北京稻香村张贴的几张炸串儿宣传海报来看,北京稻香村有意无意都在突出“北京”二字,无形中把炸串儿、北京稻香村和糕点三种信息串联在一起,传递给顾客。
▲ 海报处处都在强调“北京”二字。
“快过年了去哪买糕点啊?就去有炸串儿的那家稻香村呗!咱不从小就吃么?”,这就是北京稻香村想要的效果。
所以炸串儿不仅是小吃和回忆,竟然还是一次美食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