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黑了《摆渡人》?

界面新闻   2016-12-28 11:15
作者:读娱 ·

文/焦先森

2016年最后十天,在自带“任务”的贺岁档电影的强烈冲击下,内地年度票房终于小小超越去年440.69亿的总成绩,虽离600亿元的豪华目标甚远,但却让业界看到逐年递增的曙光。

读娱君关注到,和《长城》前后脚登陆贺岁档的《摆渡人》在上映初期遭遇了“口碑”不佳的冲击,而之后随着观影人群的增加,真正购票人群的口碑明显回暖,这不仅说明初期“口碑”和来自用户的口碑的差异,更不排除《摆渡人》的初期口碑可能是有“规模”的操作行为。

《摆渡人》或被黑:5.4分的《长城》,3.8分的“男神”?

在年末压轴上映,各个大片负重前行的身影让明眼人捏了一把汗,其背后的资本博弈也都逐渐浮出水面。如张艺谋的《长城》与乐视的业绩对赌,其背后折射着乐视网因并购等原因爆发的资金链问题;如《铁道飞虎》和微影时代对赌的10亿元保底;再如加入了王家卫、梁朝伟、金城武三大男神的《摆渡人》,因为是阿里影业独立制作发行的第一个电影,所以也受到了相当的关注。

在豆瓣电影上,三大贺岁剧的排名一度是《长城》(5.4分)>《铁道飞虎》(4.9分)>《摆渡人》(3.8分),而实时票房上,上映12天的《长城》虽然口碑一路扑街,却凭借拍片上的优势站在了领跑的位置,截止27日8:20,该片累计票房惊天地突破8.55亿。同样都是上映5天的《摆渡人》则以3.08亿击败了《铁道飞虎》(2.48亿),虽然被“年度烂片”的口水战打得山响,但或因排片等上的优势明显,《长城》和《摆渡人》都早已超越口碑与业界均认同的年度好片《血战钢锯岭》(上映20天,票房3.17亿元)。

让王家卫导演发微博长叹“渡人渡己,我很喜欢”的电影《摆渡人》遭遇的滑铁卢并不来自票房,而是豆瓣上短时间内爆发出的一大波一星影评。同样是商业片,《摆渡人》与《长城》同样遭遇着来自某群体的强烈质疑,不同之处在于,《长城》的扑街在于张导全片灵魂的缺位,“世界级爆米花”带来的是弱智的故事、崩溃的人设和更加崩溃的演员演技,从而引发了对张艺谋这个IP的信任危机。

而顶着国内最佳文艺片导演的光环,王家卫带着梁朝伟、金城武、陈奕迅煲出的男神鸡汤则在上映前收获了强烈的期待,获得了票房战役的首捷。但随着票房竞争的愈演愈烈,其口碑却在一夜之间呈现出一泻千里的局面,在12月23日零点场后,豆瓣电影上甚至刷出了一大批一星评论,导致豆瓣评分急剧变化,且同类评论仅针对导演和演员而发,具有统一模板的属性,疑似遭遇了“豆瓣水军”的恶意阻击。

12月27日,读娱君发现,在票房持续向好之后,《摆渡人》再遇舆情尴尬。此时已不仅仅是豆瓣电影,大量自媒体均出现了风格相似的影评文章,大意只有一个——你们都说《长城》是年度最大烂片,《摆渡人》才是集年度烂片之大成者好吗?风格之统一,语言之犀利,攻击之集中,角度之相似,且十分强硬地将一部新片与上映大半个月的老片硬生生套在一起,真有种欲盖弥彰的“寻找垫背”的嫌疑。

与豆瓣电影的评论相对的是猫眼电影数据,《摆渡人》观众评分高达7.8分,专业评分4.9分,正好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的分数,远好于豆瓣在3.7和4.3之间徘徊的暧昧。

舆情汹涌 “年度最佳烂片”之名超度了谁?

上映五日即被某些舆论迫不及待地扣上了“年度最佳烂片”的帽子,《摆渡人》究竟得罪了谁?

《摆渡人》一片系阿里影业更名后的首个电影项目,影片改编自畅销作家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请来了梁朝伟、金城武、陈奕迅、杨颖、张榕容、杜鹃、熊黛林、大鹏、马苏、崔志佳、贾玲、李璨琛、柳岩联合出演,李宇春友情客串,鹿晗特别出演。在演员选择上即照顾了老中青三代的口味,也涵盖了正剧、喜剧、偶像剧的综合配置。

与《长城》上映伊始即遭遇一边倒的口碑滑铁卢不同,《摆渡人》的口碑一直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有观众在搞笑剧情的堆积下大呼过瘾,另一方面,则是某群影评人对王、梁、金组合的失望攻击。有意思的是,部分评论痕迹明显地将《长城》和《摆渡人》捆绑在一起对比,非要借一剧踩倒另一剧的意图颇值得玩味,“年度最佳烂片”的帽子滚滚而来,也生出了《摆渡人》是阿里影业摆渡自己的一部收官之作等“感叹”。

公道地说一句,这就有些过了。回顾同为阿里影业出品的《七月与安生》,其与《摆渡人》有着同样的模式,由陈可辛、王家卫这样的大导演监制,新人导演来担纲,但最后呢,《七月与安生》票房表现不错而且口碑爆棚,且拿下两个金马影后。而再看《摆渡人》,相反的是口碑争议极大,票房却极其的成功——从其两部作品来看,读娱君认为:单独一部电影的口碑和票房,并不能作为评论阿里影业成立两年多的布局。

何况,阿里影业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公布了《激荡三十年》、《征途》等17部影视剧制作计划的年度布局。而某些媒体把《摆渡人》比喻成为阿里影业的救命稻草,于此处,读娱君不得不呵呵一下——《摆渡人》只是阿里影业成立之后独立制作发行的第一部电影罢了。未来,阿里影业也不会停止在这部作品上,而是将有更多的独立制作的电影现世。

再加上斯皮尔伯格来华之后的加盟,阿里影业实际上已完成了电影全产业链的宏大布局,其后劲断不会因为某部试水之作的口碑扑街而止歇,能看到的反而是其先后投资《在码头》、《酥油》等新人导演作品的各种尝试。按照阿里影业摆出的做实业的心态,还远脆弱不到要依靠一部电影来摆渡的地步。

如果非要拿贺岁档的“国产三叉戟”来作比较,除了口碑的参差不齐外,其唯一的相同点是其背后“资本”的庞大身影:《长城》无疑是压力最大的一员,乐视危机的风波还没过去,乐视影业又在这部片上签了5.2亿元“赌身家”的业绩承诺;《铁道飞虎》上映时即与微影时代签署了高达10亿元的保底协议;《摆渡人》则承担着阿里影业扭转巨亏形象的重任,必须要秀个漂亮的身法。

三部冲着“十亿票房”的电影齐齐亮相贺岁档市场,是2015-2016年国产电影业百花齐放局面的缩影,但在保底发行的压力下,尤其是《叶问3》、《我不是潘金莲》等先行者的扑街之下, 电影业热度已在2016年发生重大变化,同期上映三部“巨制”,谁先跌入资本黑洞的可能性都不明朗,其竞争之激烈,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用舆论来打倒《摆渡人》,收益最大的无疑是三叉戟中另一部口碑烂掉的巨制,在同期竞争的前提下,一个更差的对照必然将帮助自身获得较好的收益。

陷入怪圈的国产电影圈

面对2106年的《长城》与《摆渡人》的现状,可能谁也没想到,会把国产电影的恐慌和咆哮表现的淋漓尽致。恐慌的是投资人、公司;咆哮的是那一群愤怒的人们。而究其原因,谁也没有总结出来,因为口碑好了,票房差了咆哮;口碑差了票房好了也咆哮……总之,是国产电影就咆哮,以至于所有的投资人都陷入了恐慌。

那么,也给大众和行业一个思考?——当今国产电影到底是“唯口碑论”,还是“唯票房论”?如何来衡量?但不管怎样衡量,中国电影逐渐变成“生意”是不争的事实,毕竟商业化才是中国电影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而且目前来看商业片领域也是寸土必争的,故此,读娱君建议同档期电影之间应该呼吁和倡导良性竞争,而不是通过不良手段去操控舆论,引导观众,这会影响到中国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

*本文为读娱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