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不出轨,不堕胎,却是最残酷的青春物语

界面新闻   2016-12-12 19:23
作者:笔歌影视 ·

最近的华语电影除了《驴得水》之外都很让人失望,今天就想推荐一部老片子。

虽然这部电影大家都应该看过了,

再一起回味一下吧。

黑屋君推荐指数:★★★★★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的成名作,由真实故事改编,中学生茅武在牯岭街刺死了他的女朋友。在美国学习电脑的杨德昌由于偶然的机会在1991年,把他搬上了银幕。如果说《一一》是以一个中年人的眼光看待社会,那么《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就是以一个少年的眼光看待社会。但是这部作品,不仅仅表现了青少年在社会中的彷徨迷茫,也更多表现了一代人的时代情绪。

影片由一个家庭引发出数条线索:社会,教育,爱情,友情,家庭等问题,像一卷浓缩了当时的台湾社会的画轴。同《一一》一样,杨德昌用固有的长镜头模式,尽可能的客观真实,把一个真实的社会掰开揉碎给你看,而这些琐碎中却有着一个立体视角, 并不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方式。在这些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隐含着本片的主题即社会对人的影响,人在时代中的渺小。

人的社会化,是由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完成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邻里磨合。而影片正是以一个立体的社会化出发,分成三个主要方面来完成叙事,在长达4个小时的影片中,在三个主要方面上贯穿着琐碎的生活片段,也就是电影里琐碎中的立体视角。

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

小四的家庭成员以及家庭氛围为小四的性格做铺垫,片中小四父亲的形象对于小四性格的影响可谓是最大的,小四父亲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在开篇就有显现,而后在多次关于小四父亲的片段里,愈发的耿直而不会变通,照这样小四的父亲对于小四的正面影响影响应该是最大的,可是片中小四与父亲两次从学校回来在街道上走的对比蒙太奇,镜头内部由父亲天真地说小四听变为小四说父亲叹气。第一次从学校回家的路上,父亲告诉小四做人做事的原则,而第二次小四按照父亲所说的来做的时候,镜头内部父亲沉默不语来表明父亲对自己教育的否定,觉得对不起孩子所以才说“如果我把烟戒了,能分期付款给你买副眼睛。”在这两个固定长镜头里,小四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更多的是对社会的逆反,父亲却又原先的耿直天真到后来对社会低头,小四在训导处用棒球棍打出了让成年人目瞪口呆的本垒打。

而小四,性格孤僻自闭,少言寡语,带有狂妄色彩式的思考,其道德完善救世济人的精神在失控下最后爆发了强烈的偏执和暴力倾向。这些性格与处世方式的基本形态,是家庭赋予的。

学校是社会化的宫殿

在小四的学校中,基本分为两股势力,一类是崇拜父辈的强权,而另一另信仰自己的实力,在这些势力周围青少年模仿者成年人的权力游戏。小四最开始游离在这些势力之外,是标准的好学生,而他由小明认识了惺惺相惜的honey后开始加入这些势力的角逐。

学校对于小四的影响,除了少年帮的团伙行为,还有教育模式的苍白现实。电影中两个意味深长的细节,教务主任对前来告状的片场老头说:“我们校长讲究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从不管校门。”和课堂上小猫王被叫到台上写一百遍“我”,导演大面积的运用演员调度来完成情节上的叙述,镜头起着再现的作用,这些真实客观的镜头里展现出来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殿堂,却蒙上了一层苍白的灰,写满了市侩。

邻里是社会化的竞技场

小四的邻里社会,是邻居胖叔冷嘲热讽的奚落与父亲同学汪狗的落井下石,事故精明。小四有机会教训胖叔一番,但是在这个桥段里小四又把喝醉酒掉进水沟的胖叔扶起来,镜头特写小四放下转头的手,赶去扶胖叔,来体现小四的善良,而胖叔为了报恩介绍小四父亲帮别人做外销生意,在这样的设置里,是导演让小四父亲走向妥协于平庸的又一个步子,而恰好这个原因来源于小四的善良。

小四父亲走向妥协于平庸的另一步来自被警备部的传唤,事受牵连而被革职后,性情大变,镜头同样用演员调度来完成,小四父亲变得懦弱而神经质。

在现实面前,家庭学校邻里都显得苍白无力,或者他们本身也被时代所左右了,而被左右的教师如何能叫出不被左右的子弟呢?这些左右了小四拿起刺刀刺向小明的力量,正是这些左右着一代人的时代情绪,小四对时代不满,对道德信仰的匮乏致使他在像社会宣战的同时也遗失了自己。

像是一种焦虑的颜色,渲染着你的行走

隔着疲倦凝视

牯岭街的少年

不是陌生 也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