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 杰克·伦敦以小说《铁蹄》预见了我们的当下时代

杰克·伦敦在1908年出版的幻想小说《铁蹄》中描绘的世界,和今日世界有许多相似之处。

《铁蹄》封面图。

先是英国退欧,紧接着便是特朗普大选获胜,面对这个充满不同意见的世界,我们究竟有多么孤独?恐怕最近每个人都深有体会。被这一系列大事震惊的不知所措的人们,还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人人都生活在自我编织的小宇宙之中,生活在全凭想象与憧憬创造的小世界之中。要不是这些心理障碍现象的出现,可能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身处的真实世界,你的思想在这里永远找不到一席之地。

如果你像我一样,突然之间意识到自己也是“自由主义精英派”的一份子,那么或许也听说过下面的话:

你对工人阶级一无所知,但并不应因此受到责备。你怎么可能了解到工人阶级的细枝末节呢?因为作为自由派精英的你根本就与工人阶级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位置,你所习惯的是资产阶级所委身的那个熟悉世界。

与这些资本家们混在一起的是最令人心生畏惧的群体:专家。人们似乎已经厌倦了这些所谓的专家,也习惯了被教导道:“这些形而上学的空想者们没有为人类作出丝毫贡献。”

你甚至还可能有那么几位言辞激烈的朋友,他们在谈到特朗普大选获胜时往往会补刀一句:“这个平庸之辈很是自私。”而他们的想法与下面这些话语或许不谋而合:

他被遇到的自私自利吓到丧胆,而比这更令他惊讶的则是智慧的缺席……上流社会表现出来的愚钝糊涂让他震颤。

在这个糟糕透顶的2016年末,诸如此类的一些引语对人们而言不再陌生,这本身却也是件令人沮丧的事情。但另一方面,这些话语久远的年代可能会让你更加惊讶。它们都来自杰克·伦敦(Jack London)1908年的小说《铁蹄》(The Iron Heel),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书中的点点滴滴却与现状有着惊人相似性。伦敦所描绘的那个“美国人民在富豪独裁者碾压下不堪重负”的反乌托邦式故事,竟宛如当下世界的纪录片。从他笔下诞生的文字充满了前瞻性的真知灼见,不仅能用于分析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也透视出引领我们一路前进的态度与观点。

还有更多灾难的阴影将投射到这个世界。

1937年的列夫·达维多维奇(Leon Trotsky)就曾因伦敦的文字大吃一惊,认为他“不仅创造性地吸收了1905年第一场俄国革命的推动力,还充满勇气地对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命运进行了再思考……他所表现出来的无畏无惧迫使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发问:这究竟是何时写出来的?真的是在革命战争之前就完成了吗?”

杰克·伦敦与小说《铁蹄》

数年之后,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宣称,杰克·伦敦这本书对法西斯主义有着深刻的洞见。如今,我们的现代社会面临着又一场不公平、暴怒与残忍酿成的危机,而伦敦的文字对此同样有着清楚的阐释。他的预言成真令人心寒,但预言与历史相悖的时候有着另一番魅力。伦敦曾指出,似乎即将成型的国际战争并不会发生,因为工人们会继续罢工斗争。然而这一观点很快被推翻,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Franz Ferdinand)被刺杀身亡便是有力佐证。尽管如此,伦敦文字的想象力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他对20世纪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洞察依然十分重要。

遗憾的是,这本书中也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显得沉闷而荒唐。就像很多颇具影响力的预言家们一样,杰克·伦敦可能也是个吹牛大家。读者们不得不从大侃特侃的段落中寻找关于社会主义、国际合作、标准石油和经济垄断的宝贵观点。政治本身满怀魅力,但描述展示却糟糕透顶。大部分观点都藏匿在名为Ernest的主人公啰嗦的独白之中,他本应是个充满刚强气力的尼采哲学天才,最后只沦落为一个令人生厌的凡人。阅读小组投稿人Judgedamnationagain毫不含糊的直中要害: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二就像社会主义版本的《苏菲的世界》,其中主人公只管将一大批高深莫测的理论抛向众人,其后他的女朋友才让我们意识到他的智慧有多么了不起。

尽管还有更多针对这部小说的讥讽指责,但最令伦敦蒙羞的当属“剽窃”这项罪名。该书第七章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与英国记者弗兰克·哈里斯(Frank Harris)的《The Bishop of London and Public Morality》原文一字不差。而伦敦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是,他认为相似内容是来自一位主教真实的演讲发言,这种洗白当然无法令人信服。此外,他书中还有不少其他的观点似乎借鉴自一份名为“Socialist Voice”的奥克兰报纸。甚至连“铁蹄”这个概念本身都可能是其他人首先提出的。

即便有这么多的质疑,我依然毫不犹豫地认可《铁蹄》,不仅是那些令人沮丧的精准预测让此书变得有趣。当书中主角Everhard不再发表长篇大论的冗长演说时,伦敦以生动、冷酷而残忍的笔触完美呈现出了一场失败的计划。伦敦还别具匠心地借助Everhard妻子之口讲出了这个故事,伴随着几个世纪之后一系列有意为之的注脚,表明了Everhard当年的英勇斗争注定没有好结果:他最终将被执行死刑,他的支持者们也纷纷被击垮。伴随着本书残酷又无法阻挡的冲击,我们一步步进入了黑暗世界。它在展现恐惧的时刻从不退缩,书中高居不下的死亡人数统计如今以工业和城市战争的新形式表现了出来,再一次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预见性。

《铁蹄》还有其他值得称赞的地方。早些时候,我们听说原稿没有完成,所以打起精神做好了面对最后一页的心理准备。尽管这样,当故事以死亡结尾时,还是让我们万分震颤。在剧情活动最活跃的时刻结束小说,已经足够不同寻常、勇气可嘉了,更别提试图寻找到一种有效方式,去展现战争让众多活动戛然而止的冲击感。这个过程让我们充满挫败感,却也满是刺激与惊诧。除却那些不足之处,身为作家的伦敦依然是一位天赋异禀的故事讲述者,值得我们驻足与关注。

(翻译:刘欣)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卫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