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每6个中国人就有1个流动人口 80后占比过半

2015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与大规模流动人口伴生的,是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留守老人及流动老人。而这些群体都遭遇了不同层面的问题与挑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生代和40岁以上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老人和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庞大的人口迁移流动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发布了《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在会上就流动人口的年龄分布趋势作出上述介绍。

自2010年开始,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开展全国范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组织专家进行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政策研究,连续7年发布年度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对流动人口的总量、结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中长期人口流动迁移趋势及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关建议。

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报告》指出,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2013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2015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

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2013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2015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

而人口流动为家庭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与大规模流动人口伴生的,是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留守老人及流动老人。

此次报告特别关注了流动老人,并单设了专题,就我国流动老人的人口特征、生活及养老状况进行分析。对此,王谦解释称:“我们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已经进入到以家庭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流动老人的数量就是在不断地增加,这首先是大的趋势。”

根据报告,流动老人的特点不同于整体流动人口,受家庭养老抚幼等传统功能的影响,老人流动的原因更多是为了照顾晚辈。王谦进一步介绍:“他们到城市来给他们的孩子看孩子,照料晚辈所占比例很大,达到43%。为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比例为25%。另外有一些老人到城里是为了工作,占比23%。”

然而,流动老人在流入地的生存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报告》指出,流动老人在经济上的自我支持能力明显不足,社会保障弱。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流动老人主要依靠养老金及储蓄等维系生活,34.5%的流动老人主要依赖子女等供养生活。另一方面,流动老人的社会保障在流入地的统筹难度比较大,以医疗保障为例,近九成流动老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险,但92.9%是在户籍地参加医疗保险,其中58.2%参加的是“新农合”,异地尤其是跨省报销存在较大困难。

此外,流动老人存在较为突出的健康风险。报告指出,相当数量的流动老人受到慢性病困扰,22%的流动老人确诊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此外,流动老人还极易出现心理失衡,这是由于流动老人和原居住地的社会联系发生断裂,在新居住地又面临文化融合、身份认同等诸多问题,成为社会融入最为艰难的群体。

同样,伴随着大规模人口流动,我国的儿童群体也出现急剧变化,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1406万流动儿童和2390万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农村留守儿童,分别占全部儿童的4.9%和8.4%。而十年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镇流动和留守儿童规模已经增长到2880万人和6100万人,占全部儿童的10.3%和21.9%。在中西部典型人口流出地,农村儿童留守者比例过半。

但这些数量庞大的儿童们却遭遇了种种问题。报告指出,流动儿童在学校教育各环节面临挑战;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学校教育和亲情慰藉的双重缺失,心理健康遭到影响。

十余年来,流动儿童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入学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生长在特大城市的儿童,很难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报告》显示,目前仍有2.94%的适龄流动儿童没有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低领流动儿童入学晚的问题比较普遍,大龄流动儿童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偏低且存在教育延迟现象。特别是跨省流动的高中在校学生面临异地高考的问题,据估算,我国每年有异地高考需求的流动青少年达18.7万。

在此背景下,北京等特大城市进一步采取教育控人的措施。本月初,北京市公布《“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表明在严控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儿童入学之外,北京对未来五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京外招生也作出限制。

此外,近年来随着留守儿童自杀、投毒等事件的爆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关注重点。报告曾在贵州遵义县和江西省修水县开展了留守儿童健康和生存状况调查及干预项目,调查显示,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更易出现情绪控制问题,且探索主动性和独立性方面均落后与非留守儿童。由于不能与父母保持日常的、近距离的沟通和交流,亲情慰藉的缺失,被认为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从国家层面看,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政府也在采取措施应对。

“亲情缺失问题,心理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孩子与父母长时间不在一起生活造成的。国务院今年2月出台的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总的方针是减少直至消除留守儿童,具体的安排是说流入地城市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跟随父母进城,跟父母在一起。另外,通过更好的区域均衡发展,以及更好的让家庭承担责任,让一部分人能够返乡创业就业,使他们能够和老家的留守孩子在一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段成荣介绍称。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