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国家又给了1.6万亿 这次能否救活东北?

在岛叔看来,1.6万亿的投资项目其实主要还是着眼那“三分治”,并为“七分养”争取时间、奠定基础。毕竟,东北经济的根本问题还在于体制机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前些天,东郭叔去冰城哈尔滨参加“太阳岛论坛”时曾电告岛叔,国家在振兴东北方面马上有重大政策要公布,总共涉及投资将达1.6万亿元。如今,这只靴子终于落地。

8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公布消息称,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已经印发。总体看,《实施方案》分年度明确了137项重点工作以及127项重大项目。

那么,这些政策与以往振兴东北的政策有何不同?又将给东北带来什么呢?且听岛叔一一分解。

政策驰援——加速

我们都知道“木桶原理”,就是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的道理,如果能把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东北地区稳住,并使其经济重新企稳回升,那整个中国经济面临的态势也将有所好转。因此,国家驰援东北的政策正在加速“北上”。

在《实施方案》中,“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了四大核心任务。从目前透露出的信息看,比较重磅的实际措施包括:

在东北地区改组组建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在部分转制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和分工激励工作等,开展“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建设若干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区,组织实施东北振兴重大创新工程,全面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等等。

不难看出,无论是鼓励科研创新,还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针对的都是东北经济结构长期以来重化工业及“原”字号、“初”字号产品这一问题来的,属于治本之策。可话说回来,正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适度的需求管理一样,对大多数人来说,短期的稳增长项目对东北而言显然“期待感更强”。

这不,《实施方案》提出了拟于2016-2018年开工建设的对东北振兴有全局性重要影响的、能够有效补短板和培育新动能的重大项目,主要涉及交通(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而且,人家发改委连今后每年干多少项目都安排好了——2016年62项,2017年33项,2018年32项。

稳增长项目已然“箭在弦上”。

新疾沉疴——仍多

可能有人说了,发力投资“铁公鸡”不是又搞强刺激吗?是不是在饮鸩止渴?

其实,这话还得从两头说。

当年,日本军国主义扶植伪满洲国,将“首都”定在了长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当时长春是整个亚洲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最好的城市之一。即使是改革开放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东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是稳居全国之首。可是,正如昨天喝羊汤解不了今天的饱一样,再好的基础设施也会慢慢老化,也有难以跟上新经济、新业态需要的一天。就像传统百货大楼再怎么改造,也比不上各种新型商业综合体的购物体验。

前几天,东北某著名高校的一位经济学者在和岛叔聊天时,也谈到了基础设施的问题。他很羡慕东中部地区发达的高铁网络,慨叹覆盖东北的高铁网至今还未形成,基础设施还有很大改善空间。

“东北国有经济比重一直很高,目前指望当地民营资本有大的做为恐怕不现实,因此从沿海发达地区吸引民间资本到东北投资兴业是个可行的办法。高铁修好了,人员、物资流动就更便利,这非常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如果能逐步补上这些短板,那么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对东北经济都有很大帮助。”他分析。

中医治病,讲究“三分治、七分养”。在岛叔看来,1.6万亿的投资项目其实主要还是着眼那“三分治”,并为“七分养”争取时间、奠定基础。毕竟,东北经济的根本问题还在于体制机制。

几个月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其实对东北诸多“病灶”给出了清晰的诊断: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仍然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社会保障和民生压力较大、思想观念不够解放……。

其实,说得更露骨一点就是——你的游戏规则缺乏吸引力。

在经济学基本原理中,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无外乎两大动力源——一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二是人口的增长。而在行政主导资源分配、个体才能无法得到应有回报的游戏规则下,全要素生产率难以内生性提高,劳动者则要么进入有利于获取资源的“体制内”,要么流向游戏规则更公平的沿海地区,成为某种意义上用脚投票的“制度移民”。如此一来,东北经济岂能不下行?

除了人口流失之外,东北“未富先老”现象也很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年轻的高素质劳动力大幅流失,另一方面也因为生育意愿降低。

以黑龙江为例,从1995年到2012年的17年间,黑龙江省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两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口比例均增长了两倍,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1995年的7.4%提高到2012年的14.8%,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则从4.4%提高到8.8%。而生育率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早期是计划生育执行严格,如今则逐步变为生育成本过高。

可见,东北面临着“体制机制死板——经济下行——人才流失——财政吃紧——社会保障无力——生育率下降——经济下行”怪圈的威胁。

希望之地——不弃

正因如此,尽管很多人对发改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叫好,但大家也都明白,只有坚持深化改革(包括市场环境、官场环境、生态环境)才是促使东北重新进入良性发展通道的钥匙。岛叔以为,无论援助的力度有多大、效果有多显著,最终东北还是要逐步强化它自身的造血机制,让高素质人才为东北的“游戏规则”所吸引,让非公经济在政策的鼓励下更好发展,让创新盘活整个东北的优质资源,让东北的优势产业做精做强,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全新的经济增长。

说到这,也许有人该批评岛叔在这“画饼充饥”了。但真正到过东北、了解东北的人对这片希望之地的雄厚优势和潜力其实都心知肚明。

举个例子,今年年初,岛叔便去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电站。从小就痴迷各种工业设备的岛叔指着核反应堆外面的安全壳问现场工程师“这些零件都是我国哪些企业产的?”工程师说安全壳(即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是核电站安全的重要屏障,我国大多数安全壳都是位于黑龙江的一重集团生产的。此外,“华龙一号”核电站的安全阀、发电机转子、冷却设备、港口专用起重机等不少“高大上”的工业装备也都产自我国东北。要知道,核电可是当前中国制造走向海外时拿得出手的一张金字招牌。

如今,看到国家对东北振兴再出招,岛叔也深深地为东北攥了攥拳头。东北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发展潜力也亟待激发,国家为东北振兴其实给出了非常优渥的扶持政策,能否落地生根?这下一棒的接力已经传到了东北官员和百姓的手上,如果不能破除“等靠要”的政策惰性,下大力气整治官场和投资环境,那再好的政策都会成为一纸空文。

文/子渡金影 编辑/独孤九段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