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解救”保洁员,没有乱扔就没有加班

将自己的垃圾进行分类可能只需要15分钟,而对于垃圾分拣员、保洁员和志愿者来说,对一个片区的垃圾进行分类,却要耗尽一天时间。距离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还有五天,但是“垃圾分类”这个词对上海市各个区的垃圾分类处理员、垃圾分类志愿者、保洁员来说,早已经成为贯穿生活的一个词语。如果每个人都自主分类垃圾,那么他们便可以早点下班回家。

1. 晨阳小区位于浦东新区祝桥镇,目前小区内已经建成了不少垃圾分类站点,每两栋楼之间就会有一个。62岁的垃圾处理员黄金国是上海本地人,一年以前他辞去浦东机场的工作,来到浦东的一个垃圾处理公司工作。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出台,他开始在晨阳小区门口的垃圾站做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摄影:夏紫嫣)

2. 黄金国透露,以前每天工作七个小时,现在开始垃圾分类后,需要用七个半小时才能完成当天的任务。他说,一开始做垃圾分类,大家还是会乱丢,二次分类非常麻烦。但是现在附近居民的分类意识已经开始增强,逐渐减轻了他们的工作量。

(摄影:夏紫嫣)

3. 青浦区塘郁村的垃圾厢房建成已有五年,70多岁的张桂忠是塘郁村本地人,他负责塘郁村多个生产队的垃圾清理工作已经有十几年,他还是垃圾清理队的小队长,平时每天和同事们开着小车,将村里家家户户垃圾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并顺带进行垃圾分类宣传。他说,“塘郁村从5月15日开始明确垃圾分类工作,垃圾房旁边的垃圾分类标识也相继建立。”

(摄影:李立鸣)

4. 垃圾在厢房处理好后,会由第三方环卫公司运走。张桂忠表示,如果每天收集的垃圾干湿分离不够的话,大车会拒绝运走垃圾。因此,自从垃圾分类推广以来,他和同事们每天都要高强度地进行垃圾二次分类,他感觉工作还是变累了一些。他说,“随着政策的逐步实施,村民开始有意识地分类垃圾,工作强度比刚开始要小很多。”

(摄影:李立鸣)

5. 48岁的邱霞来自安徽,以前在老家她做过保姆、小时工、餐馆服务员等工作。2008年,她离开老家,来到上海做垃圾处理有关的工作,现在她已经是黄浦区黄浦新苑小区垃圾分类站的负责人。她说,“现在小区还没有开始定时投放垃圾,7月1日以后,每个居民将按照固定的投放时间刷卡扔垃圾。我的工作就是将小区的垃圾收到垃圾站,然后对垃圾再进行二次分拣。”

(摄影:方卓然)

6. 邱霞透露,二次分拣就是将垃圾收到垃圾站以后,再把每个垃圾箱的垃圾都倒出来,重新进行仔细的垃圾分类。“二次分拣是处理垃圾最麻烦的环节,我们现在的工作是从早上5点工作到晚上11点,在周末有可能工作到晚上12点,如果每个市民都可以自觉地分类扔垃圾,我们的工作量就可以大大地减少。”

(摄影:方卓然)

7. 50岁李远芬来自四川宜宾,在上海生活的三十余年里,她一直从事保洁工作,现在她在虹口区奎照路411弄小区做保洁员有4年了。早上7点到8点半和晚上6点到7点半,她负责在垃圾厢房清理垃圾,同时还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谈到垃圾分类对她工作的影响,她表示,很多居民在投放垃圾的时候没有进行垃圾分类,这给她的工作造成非常多的困难,她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将垃圾分好类再来投放。

(摄影:夏毅炜)

8. 在没有颁布垃圾分类条例前,李远芬早上6点半做好楼道保洁,下午2点再来小区清理一遍就回家了。现在实行了定点投放,导致下班关闭垃圾厢房后,一些居民将垃圾随意丢弃。她坦言,“我走了以后,垃圾丢在地上没人捡,大多数人是自觉的,但还是有小部分人不自觉地扔垃圾。”

(摄影:夏毅炜)

9. 年过五旬的陆忠平退休后,受崇明区长兴镇鹭岛华庭小区居委会邀请,成为小区垃圾投放点最早的负责人。他介绍,2015年12月国家就提出了垃圾分类的政策号召。一开始只有一个垃圾点,居民有了自觉定时定点投放的意识后,又增设了两个垃圾点。现在陆忠平已经不再负责垃圾投放点的工作,转而成为了小区中的便衣志愿者。若有人不按规定扔垃圾,他会上前制止。他说,从负责人到志愿者,我一直在为垃圾分类而奋斗,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自觉分类,那么我也就可以光荣“退休”了。

(摄影:陈明霞)

10. 62岁的周家宽来自安徽,之前他在台州工厂做仪表车零件,随着年纪的增大,便来上海改做保洁员。目前他在静安区上海大学工作已经快三年了。他透露,以前垃圾不分类的时候,上班7个小时,现在需要在中午11点,增加2个小时去监督垃圾分类情况。他说,“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自觉地分类垃圾,中午我就可以回家吃饭,不站在垃圾箱旁监督了。”

(摄影:韩丽媛)

11. 早晨5点,一辆湿垃圾清运车驶入普陀区曹杨街道桂巷新村,工人师傅用升降机放下挡板,把装满湿垃圾的咖啡色桶抬升入车,将干净的空桶换下放入垃圾箱房,用“以桶换桶”的方式完成了湿垃圾的装运。垃圾清理公司的工人师傅表示:“小区内的湿垃圾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多。”

12. 自从普陀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曹杨街道的各个小区里,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穿上了“绿马甲”,当起了垃圾分类的“时尚达人”。志愿者们分散在街道90多个已启动的分类投放点位上,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打卡”。志愿者说:“希望每个市民都可以做好垃圾分类这件‘时尚’的事儿!无需志愿者监督每个人投放垃圾。”

分享 评论 (0)
更多图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