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猜不到,我坐顺风车经历了什么

对用户而言,符合定义的顺风车再好,不能解决实际需求就是空谈。

文 | 虎嗅APP 李玲

15公里,32块钱,我果断关掉了特惠拼车的界面。

因为价格比预期多了7块钱,而7块钱够我坐公共倒地铁再坐公交的单程通勤费了。

我为什么这么抠?这么说吧,即使只坐特惠拼车,一个月下来产生的交通费都超过工资的10%,而比公共交通多出的1000多块交通开销,等同于李粽八(家中猫主子)一个季度的小鱼干罐头钱。

上有父母下有主子,我抠得理直气壮,所以千万不要抑制住你那美丽心灵给我打赏的冲动。

是的,我体验了大部分用户脑中几乎被抹掉的顺风车,包括神似顺风车的滴滴“特惠拼车”。

回想过去,作为滴滴一手挖掘的资深顺风车用户,提前半小时预约,比快车少十几甚至数十块的价格,就能享受一个人的专车服务,顺风车的设置很容易戳中像我这样对价格敏感又时间紧迫的穷人。

尽管顺风车的槽点也很多,比如点了不拼车却被拼车,向司机抗议却得到一句“不坐下去”,只能悻悻的等下了车投诉;有一次提前10分钟预约到了一辆满是汽油味的五菱宏光,路上还目睹了一辆同是五菱宏光的车被大火包围……

饶是这样,我都没能将顺风车打入冷宫。客观原因是,快车太贵坐不起。主观原因在于,之前李粽八生病,恰好遇到一位家养哈士奇的顺风车车主,一路跟我吐槽他家的狗“九死一生”的搞笑案例,还安慰我李粽八会没事。

想象一下,主子一蹶不振,老板明着催稿,你心急火燎,这种时刻的安慰所显示出的巨大能量,足以让我眼中的每个顺风车车主都自带美颜。

这些天的体验,让我深刻感受到顺风车的乘车气氛比快车类的营运车好的不是一点点,尤其是在滴滴官方口径中,仍与快车同出一脉的特惠拼车:司机和乘客相互传授打车省钱技巧,俨然是另一升级版的滴滴顺风车。

但顺风车突破法律良俗下的司—乘关系缺点也很明显,安全的界限难以掌握。尤其是司机端,不久前的一次乘车,我遇到一个油腻大叔,从名字、年龄,到户籍、工作单位,问的事无巨细,疯狂地在危险边缘试探。

令人心痛的哈啰

2019年的第一次顺风车,让我感觉到了形势的严峻。晚上八点,我在哈啰和嘀嗒发布第二天早上8点的行程,过了半小时没人接,我忍痛在哈啰加价10元,两小时后一位年龄标签为“60后”的张先生接了单。

实付31.5元,这次行程花了我平常两天上下班钱,形容一下我的感受——极其心痛 。

哈啰顺风车行程页面

张先生系统显示他接单数为1,也就是说,我是他接的第二单。我已经忘了他的长相,但看到订单记录的车型——本田雅阁时,我就想起他对顺风车平台的强烈不满,“滴滴那时候特简单,(哈啰)现在挺烦的,上车前还得照一下,就不太想接了。”

本田雅阁,售价20万元以上的B级车,张先生至少是个中产。

开雅阁的张先生接顺风车的原因是“为了能找个说话的”。一开始,他很高冷,启程后一言不发。直到我问了第一句,他的话匣子瞬间打开,从对顺风车的埋怨,到中美局势分析,唠叨到整个行程结束。

张先生很抗拒上车前的人脸识别操作,“那些都是人的问题,出租车出事的多了去了,哪有那么多变态!”他觉得接顺风车的前提是能覆盖自己出行的油钱。他的车排量为2.4,嘀嗒和哈啰上给的价格几乎不可能覆盖行程油钱。

虽然顺风车的拼单选项会增加收入,但他和大多数车主一样不愿意接,“你要是点了可拼座我就不接你了”。“就多那么几块钱,还不够来回折腾的油钱,还浪费时间。”这也是他注册了好几家平台,却很少接单的原因。

在北京这样的超级城市,顺风车绝大部分是通勤需求,早晚高峰本来就堵成狗,大多数车主就想回家顺路带一个,并不想增加被堵到某个地方的几率。

这次的行程,哈啰系统显示,14.4公里行程费用为29.6元。我实际付款31.6元,这其中有10元是我增加的感谢费和系统给的8元优惠券,张先生告诉我他实收36.5元。不算给我的8元优惠券,仅车主端,按照实际付款看 ,哈啰为这次出行补贴5块钱。

换言之,这趟出行,哈啰为我付了5块钱,占总价的13%。看起来是我占了便宜,但为什么我还是觉得很贵呢?因为这个价格乘以三,就可以买一管李粽八疯狂迷恋的化毛膏了。

价格美丽的嘀嗒

作为一个精打细算的猫主子,在两次同时约顺风车后,我的心就默默地偏向嘀嗒。不用想了,就是因为价钱。

嘀嗒和哈啰顺风车在功能设置上极其相似,但价格上差异挺大。从家到公司15公里的固定线路,嘀嗒的价格总是比哈啰低5元左右,并且接单率还比哈啰高,惹人喜爱的程度如此明显。但身为公正的化身,我当然不会厚此薄彼。每天,我都在两个平台同时发订单,谁先接做谁的车,接的慢的订单被我果断取消。

你以为说这话的妙龄少女在顺风车平台很抢手?不是的。在体验顺风车的两周里,即使顺路程度高达80%,车主也很少主动地顺带捎上我,我经常在第二天早上焦虑地等到最终时间线,而后急赤白脸地喊着“卧槽,又要迟到了!”然后去挤公交。

第二次被接单,仍然是加价5元的结果。早上8点,一只脚刚踏出家门,收到嘀嗒的接单电话,此时距离行程出发时间不到20分钟。戏剧性的一幕是,刚挂完嘀嗒电话,收到哈啰顺风车的接单短信,我把后接者的订单取消,系统却显示要收5元违约金。虽然因为哈啰违约机制没运行,我免掉5块钱的巨额罚金,但这事让我心有余悸。

我打电话问哈啰,为什么距离行程出发时间不到20分钟还能接单,这难道不是一个系统BUG吗?“都火烧眉毛了乘客肯定要选择其他出行方式呀,为什么还要惩罚乘客”。客服的解释是,“平台方无法控制司机接单,会根据我的反馈惩罚司机。”

整个沟通的过程中,客服重复最多的话述是“请耐心等待,会将情况上报,核实后会对司机惩罚。”我的本意不是让谁受惩罚,而是觉得接单、取消订单的行为,平台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时间限定。但客服似乎还是那个客服,那个只负责向上传话的客服。

这次意外被抢单,让我有了不加价的底气。

但不加价也出现了问题。接单的嘀嗒车主页面显示,我的出发时间是8点半,比我预定晚20分钟。沟通过后,车主决定提前出发,最终在8点20接到我。

这位车主非常渴望多些私家车主能加入,因为车多了,平台匹配的乘客才能更精准。“之前接滴滴顺风车,匹配范围在2公里内,嘀嗒现在的辐射范围在10公里内”。他抱怨顺路的乘客太少,要接单得跑好远,价格却较滴滴顺风车低了不少。

他给我讲了个故事,前几天下午的时候,他接一个女生去城郊,到达目的地,对方请求他陪同去开房,他觉得有点奇怪,但还是去了。女生办理完突然瞪着眼睛对他说,"你有罪,你要去后山谢罪,要我送你去吗?"他被吓蒙了,赶紧开车走了。

上述场景他向我不断重复,他说92岁的父亲恰好在附近的疗养院,不然也不会遇到“这样的神经病”。他对这个女孩的印象很深,他称上车时就女孩就很奇怪,“长得很漂亮,穿的是长裙,但两只鞋子穿的明显不一样”“说自己是石油报社的,爸妈是唐山石油集团的高层,去开房等爸妈过来。”

这位系统显示接单数为90,星级分数为4.7的司机,讲得有多少是真实的难以判断。但从乘车过程中,该司机从单位到名字的试探性询问,总让我觉得心里发毛。

连续一周体验乘坐顺风车,只有一位车主对目前哈啰和嘀嗒的顺风车定价表现得云淡风轻。这位车主相对年轻,也就35岁左右的样子,他的车上放着很多类似于小黄鸭的玩具。他告诉我,这两年有了孩子,开顺风车为解决一部分燃油费用。作为年轻人,他觉得社交属性并不是顺风车得刚性需求,“能不能聊得来还是得看人嘛,和顺风车有啥关系。”

嘀嗒顺风车行程页面

像这样为解决生活压力的车主不止一位,一位以前在滴滴做快车司机,孩子出生后找了工作,兼职顺风车的车主向我吐槽,“工资一发,还了车贷、房贷、孩子幼儿园学费就一个字儿不剩了。”

他是所有车主中,唯一接过拼车的。顺风车拼车都有人数选项,但大多数人并不会如实点击。“抱猫带狗的也就算了,更夸张的一起上来4个人。”他遇到过一次奇葩事件,对方选的是1人顺风车,结果一起上来4个人。他只好收一个人的钱,送到四个地址。从那以后,他接单后都会打电话确认对方的人数。

在我体验哈啰、嘀嗒顺风车的过程中,全部顺风车主无一例外都曾是滴滴顺风车司机,而他们绝大多数人,或在抱怨嘀嗒、哈啰平台的定价太低,或在抱怨平台能匹配的乘客少。

速度感人的滴滴拼车

“你别加价呀,你加多少钱都不会让你插队的!”一名外地口音的司机双手挥舞着解释滴滴叫车加价的原理——“系统把单派给我们,我们才知道有钱。你的钱是直接给到我们(司机)的,系统不抽成,也不影响派单顺序。”

这是我的首次滴滴特惠拼车之旅。10分钟接单,两个操着外地口音的司—乘聊得格外起劲,这种接单速度和热闹场景让我误以为自己重新坐上了滴滴顺风车。前座的女孩吐槽嘀嘀打车每逢下雨必然艰难,后座的我们两个外地人边刷手机边听,不时也插话进去,将对滴滴的吐槽进行到底。

拼车价显示46元,顺风车价26~31元,而特惠拼车只需要23.83元。

幸福来得太突然,我问了司机三遍,“特惠拼车真的不是顺风车吗?”得到的答案都是:“不是。”司机告诉我,特惠拼车在司机端是不显示的,之前有乘客问了他才知道。司机端的价格也是按照快车的定价计算,乘客端具体是多少司机并不知道。

“你的便宜,那可能就她的贵。”司机的说法让我们两拨乘客都很好奇相互的价格,另一位先于我上车,后于我下车的女孩透露她用的是“拼车”,车费40多块。系统显示我的最终价格23.83是在预估价43.34元的基础上打了55折,优惠了近20块。

在司机开足马力赶到终点时,我暗戳戳地拍了司机端到我家的价格——24.2元,比我的实付价还高。

难道滴滴要贴钱?不,这不像是滴滴的作风。

另一位女生的终点,离我不过5站地铁的距离,这个点也不堵车,司机端的最终价格撑死50块出头。这么估算下来,两个订单的实付总价超过60元,滴滴大概率不用贴钱。

针对特惠拼车的价格,滴滴给我回复的定价原理是,“系统会根据时间、出发地等因素,动态调整拼车折扣,发单页面显示价格即为动态折扣后价格。”为什么比拼车还便宜十多块钱呢?滴滴的回答是,特惠拼车能够提前15—60分钟预约,提前发单会提高拼成率。当系统通过综合评估乘客叫车起、终点沿线的发单需求预估拼成率时,会给出相应的更实惠的价格。

在多次乘坐滴滴特惠拼车的过程,我只经历过一次只拼到我一个人的情况。花着白菜价,独享豪车让我颇感为难,司机宽慰道:“没关系,你这种的是少数,我上次拉了一个客户,他下车时已经走了三拨人了。”这位老司机一语道破天机——无论上多少个人,司机的订单都是一个,收入还是按路程的公里数算。

作者的滴滴特惠拼车行程之一,价格都在23~29块之间

这么看起来司机貌似没有什么好处,滴滴仍是最大的受益者,可为什么我问过的司机都很看好这种模式呢?

原因在于相比出租车,滴滴中控系统本就将网约车的空车率降低很多。再加上拼车不管接几拨人,只要在路上,司机就算里程费,空车率更低。滴滴原本有拼车模式,但特惠拼车又吸引了部分顺分车需求,拼成率更高。

我还意外发现,滴滴上仍留存了不少顺风车司机。一个只在下班后接单的滴滴快车司机告诉我,滴滴上可以设置终点地址,我是她下班后接的第3单,就在她家附近,“前一个给我派到房山,谁要去那鬼地方呀,接完你这单我就直接回家吃饭了。”这种典型的顺风车司机,一般是在国企工作的北京土著,他们拿到网约车的三证很轻松,因此下班后只接3-5单也不会觉得可惜。

在所有的特惠拼车中,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次早上上班的行程,开车的司机是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司机。他的穿着很讲究,带着白手套和护袖,头顶一顶筒帽,形象气质颇像《布达佩斯大饭店》里拘谨的门童,但他又极具个人特性,波西米亚风格的上衣把他衬得很有故事。

他确实是个有故事的人,60分钟的路程(不堵车30分钟),他把自己在计划经济时代开公交,到现在因无聊出来开滴滴的人生剪影交代了一遍。身为共和国的第一代公交司机,他也是中国第一批的私家车主(1998年就有了自己的红旗车)。

对于现代科技对交通的改造,他感受很深。“现在开公交很轻松”“现在的(公交)司机都没素质”“出来拉滴滴是因为在家呆着会胖”……他告诉我,最早的公交车连转方向盘都靠司机的力气,那时没有自动化的功能,公交司机锻炼得个个力大如牛。出现乘客抢方向盘、殴打司机的时候,首要保证乘客安全,然后停好车“一脚把那坏东西踹下去”……

符合定义重要吗

上述这些生动的故事,很难在专营的网约车上遇到。因此说顺风车具有天然的社交属性也不算过分。可细想,其实比顺风车提供的场景更重要的是,乘客的个体性格决定了短暂社交的存在与否,因此社交并非顺风车的必要功能。

不管是以前的滴滴顺风车,还是现在的特惠拼车,都不符合目前顺风车的行业定义。但不能否认的事实是,这类营运车解决了部分顺路乘客的出行需求。

对用户而言,符合定义的顺风车再好,不能解决实际需求就是空谈。尤其是以比顺风车还低的价格解决上下班出行需求,很难让我这种追求极致性价比(其实是真穷)的年轻人拒绝。

从商业的角度看,运力上能解决上下班远程出行压力,用户上能在价格上具有比顺风车更大的吸引力,并且符合广义上的共享出行,平台方还能实现收入,这种拥有完整闭环的特惠拼车模式,不出意外将成为滴滴继顺风车之后的主力。

“特惠拼车与顺风车是完全不同性质的服务,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滴滴依旧否认了特惠拼车和顺风车的联系,我也依旧要回归“公交—地铁—公交”的混搭倒腾线路,为祖国的公共交通贡献一份力。

在“天下苦顺风车消失久矣”的时候,只能期待滴滴这个巨型独角兽能在顺风车再次上线时,给整个顺风车行业带来可借鉴的产品创新与体验。

而贫乏者如我,只有一个小要求,别涨价,千万别涨价。

来源:虎嗅APP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