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智库: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是稳就业的重点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日前发布《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指出,考虑到珠三角、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增长包容性最高,当前稳就业的重点应该放在这三大城市群。

2019年1月29日,广东省东莞市,春运高峰,虎门大桥车流大堵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日前发布《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指出,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经济份额超过40%,这三个地区经济增长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最高,稳就业要优先在三大城市群地区施策。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就业放在“六稳”之首,表明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引人注目地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调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

上述报告对我国12个大型城市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海西(台湾海峡西岸)、成渝、 山东半岛、辽中南、哈(尔滨)长(春)、长株潭、武汉和关中——的一体化水平进行了评估,涵盖了157个地级以上城市,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9.57%。

“抓住了城市群,就抓住了中国经济的根本。”报告指出,仅2015年,这12个城市群经济总量就占全国的80%以上。

“当前,中国正向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而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主战场就是城市群。不仅如此,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城市群也是稳就业、稳外贸、稳投资、稳金融、稳外资、稳预期的关键。”报告称。

报告特别指出,人总是伴随着经济机会走,进一步分析各城市群人口份额变化对经济份额变化的弹性,可以看到不同城市群的增长包容性。从这一点来说,珠三角、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增长包容性也是最高的,相关弹性系数分别达到0.97、0.68和0.49。这意味着,如果经济份额和人口份额的弹性关系不变,珠三角地区占全国的经济份额提高1%,其人口份额也会提高0.97%。在京津冀和长三角,经济份额每1%的增长,可以带来区域人口份额0.68%和0.49%的增长。

“这一结果具有重大的政策含义。在当前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外部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稳就业的重点应该在珠三角、京津冀和长三角这三大城市群。”报告称。

城市群人口吸纳潜力远未发挥

报告显示,2006-2015年间,12个城市群占全国GDP的比重从70.56%上升至82.03%,占全国经济的份额提高超过10个百分点,年均增长超过了1个百分点,所有城市群占全国经济份额的比重都得到提升。这反映出经济活动向城市群集中的趋势。

但是,与之对比鲜明的是,人口向城市群地区的集中过程仍然缓慢。12个城市群占总人口的比重在十年里从61.12%上升到63.07%,仅增加了1.95个百分点。人口份额和经济份额变化速度的差异,折射的事实可能是令人担忧的,这意味着中国城市群的人口吸纳潜力还远远没有被发挥。

国际上其他城市群的发展经验则显示,美国的波士华城市群,以2%的土地,居住了17%的人口,创造了20%的GDP;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9%的土地,居住了53%的人口,创造了60%的GDP。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大伦敦地区、大巴黎地区以及德国莱茵-鲁尔地区。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尽管国家层面的人口城市化已经基本保持稳定,但人口和经济活动还继续在向以少数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地区集聚。

在12个城市群中,从人口份额的绝对增长来看,增长最快的是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十年里人口份额分别增长了1.04、0.81、0.69个百分点。三大城市群人口份额合计增长了2.54个百分点,高出12个城市群人口份额的总体增长。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三个城市群的人口增长,其他9个城市群的人口份额增长合计为负。

从2006年至2015年,哈长、成渝、关中、中原这4个城市群的人口份额出现下降,降幅最大的是哈长和成渝。 中原城市群2006年人口占比最多,达到10.80%,到2015年下降到10.44%。

京津冀一体化程度仅排全国第四

报告认为,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在于一体化。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课题组利用开发的ACEP指数,对12个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量,ACEP指数越高,区域一体化水平越高。结果表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一体化水平稳居第一梯队,ACEP指数分别为61.58和56.79。第二梯队则由山东半岛领衔,接着是京津冀、中原和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得分在30-40分之间。第三梯队由其余城市群组成,得分在15-25分之间,哈长和关中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垫底。

报告认为,未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要看两个关键变量,一是雄安新区能否发挥区域均衡发展的支点作用,二是京津冀与环渤海区域的山东半岛、辽中南城市群的协同。

虽然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稳居全国第一,但单看珠三角城市群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突出表现在腹地小,区域经济总量小而且已经处于高密度状态,进一步提高空间小,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动能。如果将珠三角城市群拓展到粤港澳大湾区,课题组发现,整个湾区一体化指数上升了。具体来看,2015年,不包括港澳的珠三角九市的一体化指数得分为61.58,如果包含港澳该指数则上升到67.94。报告认为,这反映出中国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长三角城市群则需要从以下方向发力:首先是优先改进区域的连接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的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特别是要加强合肥、徐州、蚌埠、杭州、南京等枢纽性城市的连接,完善水、陆、空联运体系。其次是强化经济集聚,需要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利用好区域内新经济活跃、科创基础雄厚、民间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充裕、产业布局空间大的优势,同时发挥上海自贸区扩大的机遇,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加强区域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吸纳能力。

此外,报告指出,2015年,区域财政支出差距大于经济差距的城市群仍有四个,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以及成渝。报告指出,财政支出差距大于经济发展差距,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更多企业总部,在现行税制下容易转化为支出水平的不均等。而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由于存在大量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这些支付通常与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支出相联系,因而起到一种均等化的效果。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介绍

该基金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成立并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自1997年成立以来,已经成长为一个集交流、培训、研究于一体的高端智库型基金会,拥有“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赴美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等众多精品项目。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