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有很大提升空间

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对数字人才的吸引力在国内名列前茅,呈现人才净流入状态,但港澳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人才交流仍存在较大的激活空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月23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与LinkedIn(领英)中国联合发布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人才流动中,广州和深圳与其他城市的人才往来最为密切,香港、澳门与区内城市人才往来较低,两大特别行政区与广东省的人才连通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经管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煜波是《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人才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的负责人,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交流方面本来有着很好的阶梯效应,但实际上,大湾区中存在一个问题:港澳和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的人才交流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报告指出,无论从高水平人才或是数字人才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均能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广东省城市以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制造、消费品等行业为重心,港澳则在教育、金融、公司服务等领域具备较大优势,强强互补,则能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巨大的发展动力。

“香港的人才流动最主要是国际人才流入、流出,吸引的国际人才可能最后又回到国外去了,深圳主要从内地引进人才,可能最后也没有流向香港,”陈煜波说。

他指出,人才问题最终需要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待,香港跟国际比较接轨,吸引人才比较方便。有很多外国人对深圳可能不了解,他们先到香港再到深圳,有一个衔接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如果香港跟内地城市的互动比较深入,就可以给他们一个很好的了解渠道。”陈煜波说,无论是香港的国际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发展,还是内地人才去香港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制度设计需要讨论、落地。理论上讲,是可以更好地打通港澳和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的人才交流,更好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聚集作用。

目前,在人才流动方面,香港、澳门皆以国际人才流动为主,广州、深圳均以国内人才流动为主,珠海、东莞、佛山和惠州均以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人才流动为主,对国际和国内其他地区的数字人才吸引力还有待提高。

在国内人才流动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的主要流入来源地以北京和上海为主,占比均超过10%。在人才流出方面,高水平人才主要流出地是上海和北京,占比均超过12%。同时,北京和上海还是粤港澳大湾区数字人才主要的流入地和流出地。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人才流动中,广州和深圳与其他城市的人才往来最为密切,两者占其他城市的人才流动之和高达80%。香港与深圳联系最为紧密,深圳是香港融入大陆的核心接口,来源于深圳的湾区内人才占比和去往深圳的湾区内人才占比均超过50%。珠海与澳门联系最紧密,既是澳门最主要的人才来源地,也是澳门最主要的人才流出地。

报告还显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劳动力从业人数约为2000万人,比上年同比增长0.24%,比2015年增长0.34%,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以珠江为界,粤港澳大湾区劳动力分布大体上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状态。其中,深圳的劳动力数量最多,约464万,其次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约382万劳动力,第三是广州,约330万劳动力。

与2016年相比,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劳动力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是东莞和珠海,惠州、广州和深圳的劳动力也处于增长状态。然而,肇庆、江门、佛山、中山四个城市的劳动力人数年度变化率均为负值,暗示着湾区内的劳动力呈自西向东的聚集趋势。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