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权力链更迭,温子仁能超越诺兰吗?

从《速7》到《海王》,温子仁对这套工业化流程明显熟悉了很多。

《海王》剧照

作者/孙畅 编辑/费小丑

20年前,温子仁在澳大利亚上学时,当时学校里的小孩分成两拨,一拨是搞冲浪的酷小孩,另一拨是搞漫画书的宅小孩。温子仁说自己是“宅小孩”,因为“看了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很怕鲨鱼。”《大白鲨》也成为了他的恐怖片启蒙。

毕业后,温子仁离开澳大利亚,和大学同学雷·沃纳尔一起闯荡好莱坞,当时他们还是一对沉迷电影的宅小孩,拿着自己拍摄的8分钟短片四处寻找投资,这是《电锯惊魂》的前身。

20年后的2017年,温子仁带着数百人的剧组重回澳大利亚,在昆士兰黄金海岸拍摄《海王》,一个标准的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

20年前害怕鲨鱼,不喜欢下水,20年后,在大海中拍摄一部超级大片,温子仁已经一步步完成了从宅小孩到酷小孩的转型。

熟悉温子仁的人都知道,《电锯惊魂》系列让他在好莱坞展露头角,《死寂》、《招魂》系列、《潜伏》系列让他成为恐怖片导演的代名词。

而执导《速度与激情7》、《海王》两部好莱坞大片,让人们看到他在中小成本恐怖片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他同样有能力制作明星云集、特效密集的商业大片。

在温子仁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导演在好莱坞的成长路径。小成本恐怖片一战成名,不断推出续作强化个人风格,尝试大制作,并在其中同样加入个人表达。而这背后,又是好莱坞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支撑。

从墨尔本理工大学到好莱坞

温子仁11岁便立志要成为一名电影导演,在墨尔本理工大学,他遇见了学编剧的雷·沃纳尔,二人加入一家电影社团,钻研恐怖片。

毕业之后,二人合租一间地下室,因为找不到工作,遭受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二人在地下室里写出一个邪典故事,拍成一部8分钟的短片,这就是《电锯惊魂》的前身。

短片被美国著名的独立电影公司Evolution的制片人看中,投资120万美元,前后18天,便在一座仓库内拍完了第一部《电锯惊魂》,结果成为超级黑马,北美地区票房超过5500万美元。

随后狮门影业买下版权,在后来6年内连续拍摄了6部续作,全球票房超过8亿美元。温子仁担任了《电锯惊魂2》的制片人以及《电锯惊魂3》的编剧。

趁胜追击,2007-2011年,温子仁通过执导《死寂》、《死刑》、《潜伏》,一举奠定了自己在恐怖片界的名声,很多恐怖片爱好者成了他的粉丝。

2013年执导《速度与激情7》是温子仁的一个重大转变,影片高达2.5亿美元的制作预算,是温子仁以往没有尝试过的。

最终速7的票房口碑双收,全球票房15亿美元,而温子仁也成功在“速度与激情”系列里加入了个人风格,使其更具悬疑性,更刺激,得到了全球观众的认可。

《速7》之后,执导《海王》,温子仁有了更多自主权,“我已经通过之前的作品证明了我的水平和能力。所以在跟华纳提案的时候,我就直说了,这是我想要拍的方式,只有按自己的方式去拍的话,我才愿意执导海王。”

温子仁为海王设定了一个“经典的英雄成长路线”,“开始很不情愿做英雄,根本不关心那些破事,直到经过旅途中一系列的磨难和转变,他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

温子仁觉得,自己的成长轨迹,也和海王有类似的地方。“作为一个拍恐怖片出身的电影人,我有一种从底层小人物翻身反抗的精神,所以我越想越觉得海王就可以是这样一个有机会翻身的角色。”

温子仁说,恐怖片对于导演来说,“是进入电影产业的最好的一个入口”。成本较低,而有足够空间在叙事结构、主题上做文章。凭借恐怖片成名的温子仁“有些不甘心”,“想证明自己也能拍好其他类型的电影,不只是擅长恐怖片的导演,而是一个全面的导演。”

一个小成本恐怖片导演如何融入好莱坞工业?

从一开始的几乎零成本拍摄,到小成本独立电影,到狮门影业这类中等体量制片厂主导开发系列电影,再到《速7》《海王》这类超高投资、强IP作品,温子仁的导演经历可谓是多级跳,扮演一路开挂的赢家。

虽然《电锯惊魂》一开始是B级片的制作方式,但由于具备小成本撬动高票房的能力,在狮门影业的包装下,越来越向系列化、流程化的方向发展。成本由第一部的120万美元,后续上升到400万美元、2000万美元,在演员知名度、场景数量方面都有提升,甚至加上3D效果。

恐怖片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温子仁在中间逐渐培养起流程化的创作能力,让他能操作更大规模、更复杂的电影。

“拍摄《速7》,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制作规模、能够调配的资金与其他资源都被放大了,无数的玩具、枪支、车以及炫酷的视觉效果。”

而从《速7》到《海王》,温子仁对这套工业化流程明显熟悉了很多。“每天都要尽力完成需要完成的戏量,一边拍摄一边改进。”

和预算同步增加的是工作量和难度,《电锯惊魂》拍了19天,《海王》拍摄超过100天,其中很多需要下水。“每天还要鏖战后期特效,镜头太多了,你看我的黑眼圈。”

流程化的工作方式能让一个庞大的剧组更有效率地运转,也不可避免地让导演的创作自由受到一部分限制。这需要导演和制片方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拍摄《速7》的时候,温子仁说:“这部作品不是我可以一手掌控的恐怖电影,就像别人家的小孩。”但温子仁在保持电影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改变,将擅长的恐怖片手法加入其中。

第一是改变摄影机的运动方式,像GoPro一样的视角,为观众营造代入感,“要观众也能感到疼”。另外,放大某一个特定时刻的悬念,比如保罗爬出即将跌落悬崖的大巴,让人捏一把汗,是非常希区柯克式的设定。

在《海王》中同样如此,有很多次突如其来的爆炸、袭击,同样是悬念设定的方法。中间一部分,海王对抗海沟族的段落,明显是cult风格。另外,采用大量的跟拍式的镜头,让观众的代入感更强,也更能体会到人物的弧光。

这是流程化作业和导演个人表达的一个平衡点。温子仁说:“拍电影不应该只知道照搬计划去执行,所以我喜欢像以前拍独立电影那样,保持一定的灵活度,随机应变,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

拍摄《海王》,制片方华纳给了温子仁更多创作上的自由。“很多创意、另类的设想得以实现。”包括经典的英雄成长路线、《星球大战》式的战斗场面、加入怪兽元素等等。温子仁说:“今天的观众都见惯了特效大场面,我很想给他们看一些从没看过的世界。”

温子仁、诺兰的成长路径在中国行得通吗?

温子仁是近些年在好莱坞崛起的年轻导演的典范,很多人关注他的华裔身份,但实际上,如果非要对比的话,最相似的应该是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诺兰早期同样凭借一系列极具个人风格的、低成本的悬疑片打开知名度,随后进入大制作阶段。

1996年,年仅26岁的诺兰,拍摄长片处女作《追随》,成本只有6000美元,是他和电影社团的朋友们一起拍摄完成。2000年,诺兰从英国到好莱坞发展,在独立电影制片厂的支持下,用500万美元的成本拍摄《记忆碎片》,获得了很多剧本奖项,以及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剧本提名,开始成名。

随后,诺兰接下了第一部大制作,同样是一部DC超级英雄电影,2003年的《蝙蝠侠:侠影之谜》,3.52亿的票房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前三名,更得到了一致好评,是最经典的超级英雄电影之一。

而随后诺兰和弟弟合作了《蝙蝠侠: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这些电影不仅是大制作,同样保留了极强的个人叙事风格。

从中小成本到大制作,对于导演个人来说,片酬也在不断上涨。拍摄《敦刻尔克》,诺兰拿到2000万美元+20%全球票房分红,已经处于好莱坞导演片酬金字塔的顶端。

温子仁的成长路径与诺兰较为相似,只不过进入大制作较晚,但通过《速7》、《海王》,温子仁已然拿到了大制作的入场券。

从另一方面来说,温子仁比诺兰年轻7岁,同为70后的他们逐渐成长为好莱坞导演的中坚力量,获得越来越多执导大片的机会,片酬也水涨船高。

有意思的是,现在国内其实也是70后导演掌权,如徐峥、宁浩、吴京清一色都是70后,他们经过积累和成长,逐渐成为国内电影制作的中坚,他们执导作品的投资、票房、导演片酬,逐渐成为国内顶尖水平。原有所谓的第六代、第七代导演说法早已被打破,一切都靠票房作品说话。

不过从上升路径来说,在国内像温子仁、诺兰这种从执导恐怖片、悬疑片起家的导演,要顺利变成掌镜大制作的名导,几乎是很少见的。

目前国内也没有恐怖片产业,很多恐怖片在电影节展获奖之后,无法进入院线,无法产出票房,因此很少有小成本高票房的案例,就更别提拍摄续集,不可能凭借恐怖片成名。

另一方面,国产工业大制作同样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还处于不断出黑马的丛林阶段,力量格局也是瞬息万变,远没有好莱坞那样一条清晰的上升路径。

来源:娱乐资本论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