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企业商业模式殊途同归,终将走向“完美垄断”

一个是“铁腕手段”,一个是“化骨绵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商业模式的差别,造就出了个性迥异的企业,也暗示着它们未来不同的命运走向。

这一点在中美企业身上最为明显。

美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其实并不复杂。

以Facebook为例,它首先构建了一个社交平台,吸引大量用户驻扎在此相互点赞、评论、发起互动、赠送礼物,待用户形成一定规模后,就允许广告商在平台上投放广告,允许软件开发商在平台上开发数字化应用……Facebook将这些繁杂的业务全都让渡给第三方,并向它们收取30%的分成。

对另一位巨头谷歌来说,直到今天,它的主要利润来源依然是搜索功能。除了将与搜索词有关的广告呈现在页面右侧外,谷歌进一步把中小企业网站利益相关方拉入到自己的交易结构来。接着,它们推出了大量免费应用,将用户的具体需求与相对应的广告商连接起来,并从广告商那里收取费用。

因此,谷歌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什么都干”的公司,但其本质仍是一位专一商业模式的爱好者。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管理学教授魏炜,在12月2日“中国管理十年大赏”暨《中欧商业评论》创刊十年庆典活动上提出了以上观点。他认为,中美企业商业模式存在诸多差异,在很多维度上甚至完全相反。

与美国互联网企业相比,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更显复杂。

阿里巴巴和腾讯都构建了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态系统,涉猎广泛,它们分别使用了“赋能”和“使能”来黏结其它参与者——阿里巴巴向利益相关方提供资源、工具、综合服务,让它们用更强的能力服务于用户;腾讯则在利益相关价值链中扮演关键角色,比如为零售商完成连接和支付任务,从而让双方的生态更繁荣。

魏炜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生态系统普遍“铺”得很大,是因为中国企业习惯基于用户需求来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挖掘一个需求就开发出一个模式,哪怕新模式和原有模式不一样也无妨,因此,中国企业商业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横向多元。

美国企业习惯立足于原有的商业模式,进行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企业的并购。比如,在谷歌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新出的产品与该模式不匹配,它们面世不久之后很快就会遭到淘汰,只有和原模式相符的产品技术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因此,美国企业的商业模式最终呈现出纵向专业化的特点。

这样下来,追求“全局最优”的中国企业,会依据市场变化,不断定义、重构、调整商业模式的边界,成为柔性很强的组织;而追求“局部专业化”的美国企业,擅长对某个领域进行不断深耕。长此以往,中国企业更热衷于对大众的碎片化需求提供服务,即“C2M个性化定制”,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这项投资其实成本颇高。而美国企业偏向于精简的“苹果模式”, 一年针对某个领域出一款或几款产品,相比之下效率更高。

效率高也有副作用。

由于要时刻提防消费者的疲倦,紧跟技术和消费需求,企业想活得长寿不太容易。不少十年前中国企业效仿的美国优秀企业,今天都已经灰飞烟灭。但同时,在这种氛围的环境中,美国市场更容易催生出引领商业浪潮的颠覆性创新。中国互联网企业由于擅长依据市场变化调整模式方向,虽一路打怪艰辛,但十几年来,当年的行业先驱今天大多依然精神抖擞,只是他们的创新模式,目前依然以模仿性创新为主。

此外,中美企业的对商业模式的“控制”手法也完全不同。一个是“铁腕”手段,一个是“化骨绵掌”。

中国市场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信任机制,面临的交易成本高。高昂的产权保护、合约执行成本,迫使中国企业采用“硬控制”来增强自己与利益相关方的往来——用股权交易代替业务交易,换取更牢固的合作关系、更频繁的交易效率。但尝试了多年后,很多中国企业发现效果不如预期。毕竟,将合作对象从“外部人”转变为内部“市场人”后,沟通成本反而居高不下。

美国企业则偏好用业务交易代理治理交易。苹果公司和诸多一级、二级、三级供应商打交道时,都采用简单的业务往来“控制”整个供应链和利益相关方,魏炜将这种风格称为“软控制”。

在美国市场环境中,由于各个企业的商业模式都深耕于自家领域,互不打扰,相对来说协同起来比较容易,因此他们的商业模式大多是开放式兼容接口,小公司可以借助大公司成长。相比之下,中国企业过于相似,他们会互相提防,标榜“开放”的商业模式趋于封闭,小公司倾向于独立成长。

虽然中美商业模式的结构、偏好迥异,但在未来商业模式演化的道路上,他们将有可能殊途同归。

其中一个趋势,就是重资产的商业模式,将越来越向轻资产倾斜。

用更少的固定资产、自有资源和能力,撬动更多的利益相关方,让他们资源互补,利用他们的资产和资金来给自己“干活”,这就是企业管理者最乐于看到的景象,也是生态系统价值的最大体现。因此,魏炜认为,自有资源能力的杠杆率,会朝着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过去,传统企业在售卖产品时,最大收益渠道可能就是产品的价差。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考虑盈利来源的多样化,包括赚取服务、衍生产品、金融、广告的收入。比如,制造业企业若以产品为中心,建立一个工业互联网4.0或者SaaS平台后,会在该平台上开采出各种新的盈利来源。

另外,虽然目前中国几乎所有优秀企业,都在用治理交易代替业务交易,但在魏炜看来,随着信用成本降低,更亲近、更灵活的业务交易也将席卷中国,它才是全球商业模式的大势。届时,在进行商业模式设计时,企业会进一步考虑社会效益目标和企业效益目标的双协同,在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同时,为利益相关方争取“共赢”。他进一步指出,未来,“液态金属型企业”将大规模出现——企业的商业模式会随时变化,并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终,整个商业社会或将达到“完美垄断”的状态。

常规意义上的“垄断”,会抑制整个商业社会的创新程度并损害社会效率。但若同一个行业每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行业就能坐拥无数具有差异化商业模式的垄断型公司,这正是商业模式未来的理想状态——“完美垄断”,既能拉动社会效率,又能给所在行业留下足够的创新空间。

如果政府、企业,消费者都能树立起这样的意识,并杜绝商业模式“千篇一律”的现象,丰富商业模式的多元化,魏炜认为,未来十年,中国企业就将有机会引领全球“管理”的方向。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